方案的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环节,其关系到投资效益比、资源利用效率、系统运行稳定性、可靠性和是否可升级扩展等问题。因此,PACS的设计过程的论证必须包括:现有影像设备现状;医院网络系统的状况;需增加的设备和相应的发展规划;系统功能要求;管理流程的设计;投资效益比等,最终获得合理的系统结构和设计模式。
1 PACS规模特点
按规模和应用功能将PACS分为三类:
1.全规模PACS(full-service PACS): 涵盖全放射科或医学影像学科范围,包括所有医学成像设备、有独立的影像存储及管理亚系统、足够量的软拷贝显示和硬拷贝输出设备,以及临床影像浏览、会诊系统和远程放射学服务。采用模块化结构、开放性架构与医院信息系统/放射信息系统(HIS/RIS) 整合良好。
2.数字化PACS(digital PACS):包括常规X-线影像以外的所有数字影像设备(如CT、MRI、DSA等),常规X线影像可经胶片数字化仪进入PACS。具备独立的影像存储及管理亚系统和必要的软、硬拷贝输出设备。
3.小型PACS(mini-PACS):局限于单一医学影像部门或影像亚专业单元范围内,在医学影像学科内部分地实现影像的数字化传输、存储和软拷贝显示功能。
2 PACS方案设计及实现模式
1.标准框架模式设计: 采用模块化结构,影像及其相关信息主要在DICOM标准规定的框架内交流,并具有基本的流程管理系统对影像的流向和运作进行管理和控制。非DICOM设备经相应接口或DICOM网关(DICOM gateway)类设备连接至PACS。具备独立的影像工作站序列(包括诊断工作站、后处理工作站和浏览工作站等)。装备有影像硬拷贝输出设备(如激光胶片打印机等)。具备或能够扩展其他影像服务(如远程放射学和HIS/RIS接口系统等)。该模式具有标准化、 开放式、多功能、易升级、易扩展及系统顺应性和稳定性好等特点。实现方式可一步到位或分阶段实现。此系统需要较大的投资。
2.单一平台模式设计:影像管理系统、影像显示和(或)浏览系统、影像存储及数据库管理等均整合在同一软件系统框架内,因此可用单一硬件(如工作站)单元实现PACS主要的管理和操作功能。系统应完全遵从DICOM标准,非DICOM影像可经相应接口或DICOM网关或直接输入。其特点是初始投资力度小,易于实现。如将该模式应用于较大的系统,可能会出现系统的顺应性和稳定性不足。
不同医院医学影像部门的设备序列、投资状况、技术支持水平存在较大差别,PACS方案的设计应立足于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量体裁衣,方能达到PACS的预期目的及效果。目前,国内PACS的发展无论从认识或实践上均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遵循高起点、标准化设计、根据投资状况及对技术的驾驭程度阶段性实施,是符合中国国情的PACS发展原则。
三. 应用与前景
对于放射影像诊断来讲,以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ACS)的软拷贝取代沿袭百年的胶片硬拷贝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变革。实现这种变革并非一帆风顺,更不会一蹴而就。在美国和日本的早期PACS系统中不乏备受放射医生冷落而弃之不用的事例。随着网络、计算机和相关影像医学设备的发展,图像数字化是大势所趋。PACS的应用也日益得到重视。目前国内外均有许多成功的案例。
在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大型的PACS系统应用越来越广泛。如美国海军的医疗系统(DIN-PACS)。它由 GE-Applicare和IBM提供,网络类型多元化,采用WAN、LAN、卫星系统、无线系统和Internet连接。达到无胶片化、远程会诊和全面的医疗影像信息资源共享。其第一期的实施金额达到$250,000,000。韩国的三星医院,采用GE的PathSpeed PACS系统整个医院实现了网络化,无胶片化,整体效率得到了相当大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