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43|回复: 0

(zt)北京科技成果——“急救信息平台”奥运率先启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17 14:3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http://www.qianlong.com/2008-07-17 11:35:02来源:千龙网  7月10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卫生局共同主持的“首都急救医学救援科技工程建设研究”重大科技项目的阶段性成果“紧急医学救援无线移动信息平台”奥运应用今天正式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启动。据悉,这套创新的“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平台实现了急救全程信息化的新模式,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和急救质量,大大缩短了抢救患者生命的时间。据了解,该系统将服务于北京2008奥运会、残奥会及之后继续服务于首都紧急医疗救助保障。   “急救信息平台”服务于北京2008奥运会及残奥会,是“首都急救医学救援科技工程建设研究” 科研成果之一。该项目2005年立项,科技经费总投入1300万元,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马林主任、北京市卫生局金大鹏党组书记(时任北京市卫生局局长)和原北京市人大文卫体委史炳忠主任共同担任本项目的负责人。该项目自立项以来,各课题组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产生的可推广研究成果概括为三个规范、一个模式、一个平台(即《首都紧急医学救援机构资质准入标准和考核管理办法》、《首都紧急医学救援专业技术人员资格准入标准和考核管理办法 》、《紧急医学救治技术规范》,“院前-院内衔接”模式,“急救信息网络平台”),并将“规范”、“标准”和“模式”固化在“紧急医学救援无线移动信息平台”中。其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杉教授率领研究团队在承担《首都重大创伤紧急医学救援体系规范建设与资源整合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整合上述科研成果,率先在国内开展了紧急医学救援无线移动信息平台的研究与建设。该平台是本项目众多科研成果的综合体现和应用,既不同于以重装救护车和高素质急救医护人员随车急救的法国SAMU模式,也不同于以简单现场处置、快速后方转运、依赖医院急诊救治能力的美国EMS模式,创新推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集成化“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来临之际,通过对奥运医疗工作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将“急救信息平台”成果进行了实用化升级,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北京2008第29届夏季奥运会及残疾人奥运会。   “急救信息平台”集成远程无线移动技术于一体,包括了现场急救、急救转运、院前-院内急救和急救调度监控四个先进的配套信息系统,实现了模式、流程、技术、集成四大创新。该平台以信息技术为纽带,通过信息共享,实现了“患者未到信息先行”,将患者的急救过程扁平化。大大缩短了救助现场与医院、院前与院后的中转时间,有助于争取转运患者和缩短的急救时间,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急救质量。   “急救信息平台”作为“首都急救医学救援科技工程建设研究”的科技成果之一,将逐步接入到都市的普通急救体系,提高急救效率和成功率,对于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平台不仅体现了北京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也为首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2008年奥运会紧急救援提供了有益补充,也将成为未来首都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处置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