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个月底归国,准备停留一个月左右。大过年的,各大高校还没有上课,于是计划与国内医疗信息的企业做一些交流,在空余的时间来跟同行们聊一聊基础医疗这个话题。准备在返程之前发上5篇话题。
为什么要在这个讲区域医疗的地方讨论基础医疗?原因是这样的:
国内的区域卫生规划从形似上来说与国外基础医疗的概念比较相似。需要强调的是,国内的社区卫生服务(community healthcare) 与国外的Community Healthcare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国内区域卫生规划目的在于有效利用区域内的卫生服务资源,而国外的community healthcare 指的和为减少医院住院病床的压力,以及其他住院医疗机构(称为residentialcare) 的病床压力,通过社会医疗的手段让病人在家中得到长期或者短期的医疗看护。基础医疗在国外由来已久,它的表现就是医疗的二级体制,一般病人职需要在诊所的全科医生(私人医生或称为家庭医生,注意,他们基本不提供上门服务)这里就诊,而只有在全科医生为病人开转院申信,或者病人因紧急事件才能到医院就诊或是去看专家。不然病人是无法享受到国家的医疗保险的。所以一般在英联邦的国家,病人是先去基础医疗机构才能去医院等二级医疗机构的。当然在美国比较例外,因为有相当多的病人是没有医疗保险的,所以病人从二级医疗送回到基础医疗的情况相当普遍。中国的医疗状况则刚刚相反,病人绝大多数的是去医院而且是"越大越可靠",只有很少的病人会去社区卫生中心看病。所以才会有协和医院的1,000多个门诊,一天至少有100,000的门诊病人和至少10,000,000元人民币的药方。按照医改里的区域卫生规划,病人理论上是尽量在社区就医,必要的时候再去医院就诊。就和国外的基础医疗的概念比较类似了。
今天先写到这里,明天来讨论一下基础医疗的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