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29|回复: 10

也谈区域医疗(一): 引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4 23: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个月底归国,准备停留一个月左右。大过年的,各大高校还没有上课,于是计划与国内医疗信息的企业做一些交流,在空余的时间来跟同行们聊一聊基础医疗这个话题。准备在返程之前发上5篇话题。

为什么要在这个讲区域医疗的地方讨论基础医疗?原因是这样的:
国内的区域卫生规划从形似上来说与国外基础医疗的概念比较相似。需要强调的是,国内的社区卫生服务(community healthcare) 与国外的Community Healthcare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国内区域卫生规划目的在于有效利用区域内的卫生服务资源,而国外的community healthcare 指的和为减少医院住院病床的压力,以及其他住院医疗机构(称为residentialcare) 的病床压力,通过社会医疗的手段让病人在家中得到长期或者短期的医疗看护。基础医疗在国外由来已久,它的表现就是医疗的二级体制,一般病人职需要在诊所的全科医生(私人医生或称为家庭医生,注意,他们基本不提供上门服务)这里就诊,而只有在全科医生为病人开转院申信,或者病人因紧急事件才能到医院就诊或是去看专家。不然病人是无法享受到国家的医疗保险的。所以一般在英联邦的国家,病人是先去基础医疗机构才能去医院等二级医疗机构的。当然在美国比较例外,因为有相当多的病人是没有医疗保险的,所以病人从二级医疗送回到基础医疗的情况相当普遍。中国的医疗状况则刚刚相反,病人绝大多数的是去医院而且是"越大越可靠",只有很少的病人会去社区卫生中心看病。所以才会有协和医院的1,000多个门诊,一天至少有100,000的门诊病人和至少10,000,000元人民币的药方。按照医改里的区域卫生规划,病人理论上是尽量在社区就医,必要的时候再去医院就诊。就和国外的基础医疗的概念比较类似了。


今天先写到这里,明天来讨论一下基础医疗的模式
发表于 2009-2-5 17: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感觉你的区域卫生规划、基础医疗、社区卫生服务的几个概念没说清楚,但此中道理应该大家都有共识。

期待下文
发表于 2009-2-5 20:5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虽然是严重吹捧,只是有点夸张啦。不过的确国外3,4百床位就是大医院了,在国内少于1000床位都不好意思开口啦。期待下文
 楼主| 发表于 2009-2-5 23: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uchinaboy 的帖子

哈哈 最开始我也没敢相信你们协和有那么多门诊
后来从浙江联众这里得知,他们确实给协和上了1000多个工作站,一个站可就是一个门诊艾
至于人均100多的门诊量也是根据经验来的
人均一百的药费应该是客气了吧

要是我也在协和里搞研究该有多爽啊,哈哈
发表于 2009-2-6 09:2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下文
 楼主| 发表于 2009-2-6 15: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uchinaboy 的帖子

哈哈 看来联众给我误报了消息么 哈哈
吹捧一下,不过400的门诊还真是眼红艾
说实话呢,如果每个医生的门诊时间超过5分钟那用EMR还有时间
不然,翻翻病例,开个处方什么的时间就没了
杭州的医院说起来都是3分钟不到的门诊时间
过一周去趟北京,如果欢迎的话去你们那里看看
发表于 2009-2-10 07:4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对美国的情况做一些补充。
在美国很多人(40M)没有医疗保险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因素导致很多人直接挂急诊,因为法律规定紧急情况下医院的ED或ER必须稳定病人的情况才能够转院或者让其出院,那些非紧急情况的无保病人尽管可能得不到治疗,但也占用了昂贵的急诊资源。
而有保险的人又很流行PPO ,这种保险和90年代流行的HMO的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PPO不需要从全科医生(PCP)那得到一个referral再去看专科医生。当然入了PPO也可以在网络内选择一个全科医生作为自己的家庭医生,但是种种原因让多数人没有这么做。我07年在一个400张床的美国community医院,看到70%的病人(包含门诊和住院)没有填写PCP一项,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是根本没有PCP。
从供方来看,PCP医生的数量是逐年下降,医学院毕业生本来也不能满足需求(其中AMA的控制因素很大),而PCP的收入又很相对很低,我认识的PCP里有人(40岁)收入只有6-8万美元,跟放射科或麻醉科医生的收入差了有10倍。也因此出现了physician assistant等PCP的替代职业。
从需方来看,我认为年轻人更适应新技术支持的,高效率的看病经验。所以很看好ehealth,家庭用的多功能体检设备,甚至可能改变就诊方式的新的商业模型。国内做健康管理和体检中心的公司在我看来就是利用了这个需求,在大的客户量基础上得到经济效益,并且提供一级医疗的一个替代和补充。

[ 本帖最后由 wholx 于 2009-2-10 08:0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2-12 01: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wholx 的帖子

我并不认同你对国内健康管理需求的理解。
虽然我回国只待了短短的半个月,但是有一点非常明确的就是,医疗体制改革是把的可及性,公平性放在第一位的。区域医疗以及健康档案是吸取以前定点医疗等几次改革的经验整合医疗资源的一个尝试。第一目标是慢病患者,第二是高危人群.......
国内基础医疗EMR的现状和ehealth 不是在国外的context 下
发表于 2009-2-12 10:3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echoboy 的帖子

echoboy你好,看了你的对我的帖子的回复,有点不太明白你对我不认同的地方。能否再详细讲一下?不知道你对健康管理的定义是否与我的相同,这个概念本身就不是很清楚,或许我们先不要用这个词?

对你讲的情况,我认同慢性病和高危人群应该有最高的优先级,同时要根据国内的医疗现状进行改革。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16: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wholx 的帖子

慢病患者的理解很简单,就是得慢性疾病的人,其中包括心脏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等,
高危人群,在慢病里面的指的是很有可能成为慢性疾病患者的那些人,所以我猜,可能和你理解的高危人群和我所指的慢病高危人群有差异。

所以健康管理和教育是教针对于这些高危人群的
发表于 2010-3-6 10: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下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