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療照護品質指標系列簡介
Introduction of Taiwan Healthcare Indicator Series, THIS 摘要
品質指標並非玩數字遊戲,而是將無形的品質以人類可理解的文字、數字或圖表來解釋說明對品質之感覺,另一方面為藉由文字或數字的表達來評定品質的好壞,而各類項的群組可謂稱之系統,其項次內容我們則可稱為指標。指標的意函,可分為正反向指標,也有人說是哨兵事件指標…等眾說紛紜,但不可否認的它可提醒錯誤行為及改善空間,繼而提昇既定水準,若適用在醫療行業上則整體稱為醫療品質指標系統。
面對國內外醫療環境的變遷,為早日釐定醫療品質指標測量標準,並建立全國性的品質指標蒐集系統,衛生署1999年委託醫管學會且結合產官學進行本土化醫療指標系統的研究開發,爾後藉由初步成果擴大廣邀醫界共同參與,此階段我們則以「臺灣醫療照護品質指標系列(Taiwan Healthcare Indicator Series, THIS)」稱之。
THIS自2001年7月1日始至2007年3月31日,經由原先參與的45家醫院增加為199家。近六年努力成果,已初步建立國內本土資料庫,未來則應透過多元化手法強化資料的一致性及正確性,建構更完備完善的指標系統。透過定期/不定期的會議活動過程方可了解醫院在推動THIS指標的現況、經驗與實際面臨的困境,相互提供醫院改善方案或建言,以完備規畫及維護全國性的醫療品質指標系統資料庫,並期許得以延續完成最終目標通過ORYX的認証。最後,感謝所有參與本醫療品質系列研發之醫院,在台灣醫療品質發展的歷史關鍵時刻,以實際行動群策群力,一同立下一個重要里程碑。
前言
臺灣早期的醫療發展,對品質方面一直未有真正嚴格的規定,直至民國1985年建立醫院評鑑制度,國內才真正進入醫療品質保證的時代。當時國內醫院評鑑制度尚未詳細訂定醫療過程及結果方面的指標及標準;而結構充裕並不能保證醫療服務之品質,因此專家建議,衛生主管機關應致力於過程及結果指標的發展,開發具公信力的客觀標準及可量化的指標,讓醫師及醫療院所有參考及依循。國外有關醫療品質的研究,已有數十年的歷史,且訂定出許多相關指標或標準,目前仍不斷研究中。故應早日釐定醫療品質指標測量標準,並建立全國性的品質指標蒐集系統。
有鑑於此,行政院衛生署於1999年委託臺灣醫務管理學會進行本土化醫療指標系統的研究開發,整合臺灣地區醫療學術界和實務界,含各級醫院、醫院協會及十二所醫務管理相關科系所之學者專家,群策群力著手進行臺灣醫療品質指標系統(Taiwan Quality Indicator System,TQIS)的發展,以確實監測醫療品質,期能讓醫療院所及其工作同仁有所參考與依循;故「臺灣醫療品質指標系統」因此誕生(邱文達,2003)。
沿革
1999年度THIS研究之重點在利用RAND Corporation所發展的Delphi technique 建立一套合乎學理之臺灣醫療品質指標系統(TQIS),配合開發的資訊軟體,選定機構進行TQIS的測試及運作管理,進而規劃臺灣地區的醫療品質指標系統資料庫,同時參考海內外專家學者意見及相關法規,並舉辦座談會以制定合適的對外公佈辦法(林富滿,2000)。
根據國外實證經驗顯示,指標系統的價值在於能夠不斷的修正和資料庫得以長期維護,因此參與醫院得以選擇個別醫院適用的指標,藉由長期趨勢的觀察達到自我品質監測的目的;亟思繼續精進TQIS之指標內涵、擴大參與層面、持續資料庫之維護,基於1999年度計畫「臺灣醫療品質指標系統之建立」成果,持續改進測試;2000年度計畫「臺灣醫療品質指標系統之開發與推展」,其研究達成之目標及工作項目,分別為修正前一年度指標系統、研究並開發新的醫療品質指標系統、擴大參與醫院、醫療品質指標資料庫的建置與維護、醫療品質指標系統應用之推廣等;前兩年由行政院衛生署補助進行此計畫指標研發、建立與測試,但於2001年度始由參與醫院以會員制方式依層級付費,並以專款專用原則進行此計畫,故為區分兩大歷史階段,前兩年稱為TQIS,而後則稱為臺灣醫療照護品質指標系列(Taiwan Health Care Indicator Series, THIS)。
THIS自2001年7月1日始至2007年3月31日,經由原先參與的45家醫院增加為199家,其中醫學中心計7家,區域(教學)醫院計52家,地區教學醫院計34家,地區醫院計106家。
資料庫應依不同時期強調不同之重點,包括標準化、資料元素的定義、資料元素的選取及蒐集方式,以確保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JCAHO,1990)。透過定期/不定期的會議活動過程方可了解醫院在推動THIS指標的現況、經驗與實際面臨的困境,相互提供醫院改善方案或建言,以完備規畫及維護全國性的醫療品質指標系統資料庫。
醫療品質指標系統的建構為一需持之以恆、歷久彌新之工程,臺灣醫務管理學會本於持續品質改善之精神與經驗,期許得以完成下列工作項目:
- 評估各測試醫療機構收集及傳送指標資料的能力
- 改版建構一套多元化及人性化的資訊程式軟體
- 探討指標資料項目的信度(一致性及正確性)
- 管理性指標、醫療部門品質指標(DQI)的推廣測試
- 確立指標用於界定改善及監測臨床事件的信度及效度
- 建構發展慢性指標--長期照護、呼吸照護、精神醫療
指標成果
一、指標內容
以Donabedian對醫療品質所下的定義--結構(structure)、過程(process)、結果(outcome)等三方面,進行對醫療服務提供者評估及分析。目前THIS指標主要是以急性照護指標為主,其臨床指標含四大指標系統,共計139項指標(圖一)。OP表門診指標;ER表急診指標;IP表住院指標;IC表加護指標等(-S結構面;-P過程面;-U結果面);001~031等阿拉伯數字均表序號。
以門診指標為例,結構性指標的意涵是以分析人力的充裕程度,對門診醫療品質有直接的影響;是否可提供合宜之診療時間,以維護病患看診品質;方可做為醫院經營管理指標的改善參考。過程面部份,以「門診病人住院率」為例,藉由瞭解病患經由門診醫師看診後,獲得更進一步的醫療照護。結果面指標是以病人安全為主要核心,以「門診醫師處方箋錯誤率及調劑錯誤率」等評估其照護過程的適切性,另以滿意度調查,瞭解病患對醫療服務品質的評比及其滿意程度為何,以利服務提供者加強改善方向。
二、提報現況
報表可供整體評估比較,及縱向趨勢分析,此外經由例行報告可做為本身與同層級之同儕醫院相互比較之參考。
(一)各層級提報:醫院採月提報,約有40個工作天。
(二)指標提報:醫院加入此計劃初期,選用之指標項目均以現況已執行或資料易收集者為優先考量,以第三年提報之資料為例,提報比率佔所有提報資料醫院60%以上之指標項次計有27項,其中可歸為結構面指標為13項(以門診居多)、過程面指標為4項(以急診居多)、結果面指標為10項(以住院居多)等皆為國內醫院應用較普遍的品質指標項次。由此反應該指標系統未來應多推廣及著注在過程或結果面的部份,以配合國際指標系統及國內評鑑的新趨勢。經數年努力THIS資料庫的建構已有初步雛型且資料日趨穩定,參考價值也相繼提昇,雖然長期趨勢仍需投入更多心力,但過去所蒐集的資料卻可透露出相當代表性的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