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十多年来参与医院信息化建设,罗智博认为医院信息化建设要解决好五大关键问题:
一、领导重视度。首先,对医院信息化建设定位要清晰明确,医院的核心问题主要是医疗技术、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而信息化可以全面提升三者的质量、内涵和效率。信息化建设是系统工程,而不是简单的工具,要对信息化建设方向有清晰的定位,要避免了无系统规划的盲目或无序建设。其次,组织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信息化建设不是信息中心一个部门的工作,需要全院主要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全面参与。信息化形式下的业务模式与人工模式下的业务模式必然存在冲突,甚至于需要对主要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的岗位设计、业务权限和流程方式进行梳理和重塑,没有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的积极配合是不可能真正实现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再次,把控好项目实施范围,要克服两种倾向:一者盲目和漠视,完全的不闻不问,置身事外;再者激进,不了解信息建设的基本规律和发展方向,提出漫无边际没有技术可行性的需求,最终都将严重影响项目建设。
二、IT人才培养和引进。俗话说:“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同样道理,建设项目容易,维护项目难。系统维护绝对不能片面完全依赖厂商技术人员,否则无法排除医院关键数据和医疗技术数据的泄露,甚至对医院可能造成毁灭性打击。IT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要双管齐下,目前国内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医疗业务人员,对IT技术人员重视不足。社会上IT技术人员的收入普遍高于医疗技术人员,而在医院,医疗技术人员收入普遍高于医院IT技术人员。这些倒错现象造成了医院IT技术人员流失和IT人才引进困难。医院应把IT人才培养和引进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快培养和引进步伐,这是医院信息化建设成败的重要保障。
三、 创新管理模式。首先,以结构化电子病历为核心,提升医疗业务管理水平。信息化模式与人工模式相比最大的优势信息共享,数据分析、透明化管理、流程管控和协同作业,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的特征和优势服务于临床管理,基于结构化电子病历,全面提升医疗诊疗水平和管理水平,解放医护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提高服务内涵和服务水平,适应国家医改要求,打造政府和人民都满意的医院。其次,以人财物管理平台为重点,实现人、财、物管理系统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建设目标,为医院的发展建设保驾护航。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透明化管理,查找管理漏洞和盲区,规范了管理流程,开源节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四、资金要系统规划,合理预算。许多医院在系统建设之初对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总体情况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科学而系统的规划,随着项目建设,发现信息建设是个“无底洞”。有的院长说“医院不上信息化后悔,上了信息化更后悔。”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医院信息化建设面临最大的尴尬就是资金问题。其实,这个“无底洞”是有底的,只是大多数医院或缺乏专业人才,或缺乏细致调研,或被IT企业“忽悠”,觉得做信息化有“上贼船”的感觉。医院信息化建设资金主要分为弱电系统工程建设(也称智能化建筑项目)、硬件系统集成和软件项目投入。弱电系统工程少到几十万大到数千万直至上亿项目在国内医院都已经不是新闻,但是必做的肯定是综合布线系统,也包括无线网络设备和网络安全设备和监控设备。硬件系统集成主要有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组成,也包括计算机工作站、PDA和床头终端设备等,资金投入应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模和层次匹配。软件项目除了应用系统软件开发,还包括基础软件如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和防病毒软件,中间件软件产品软件。所以说,数字化医院项目既不要预算不足,更不要盲目投入。医院信息化建设轻易不要简单依赖一家IT企业为医院提供全方位资金解决方案,这里面很多技术难题和架构规划对大多数IT企业来说也是一头雾水,他必然问你想投多钱,你想问他到底需要多少钱,典型“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式的争议,所以大主意还得自己拿,请专家把关,对项目资金进行全盘规划,科学合理编制预算,否则会导致项目建设捉襟见肘,难以为继。
五、选好建设伙伴。目前国内IT企业普遍存在一种怪现象,无论医院信息化项目招标时目标多宏大,多不切实际或多模糊不清,只要院方接受,都会有IT企业义无反顾毫不犹豫的应标。医疗IT行业还有一个心照不宣的“规则”就是标前的技术咨询和中标后实施团队缺乏有效的沟通,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标前什么都应,进场慢慢折腾”,这种现象也成了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一道独特风景。反正,你也不懂我也不懂,大多数是以原先实施的案例或模仿某家医院项目进行实施。既有技术实力又有市场信誉的IT企业在医疗行业尚属稀缺资源。医院的项目规模、区域影响、综合实力、内部管理、IT人才等多重因素会影响双方的合作关系和实施水平。除了要认真考察建设伙伴的技术实力、市场信誉和成功案例外,也要加强自身建设才是项目成功的关键保障。医院信息化项目不是一家IT企业的“独舞”,而应该是双方鼎力合作的“交谊舞”。
信息化建设回顾与展望
解决了以上了五大问题,罗智博又从“医院信息化整体建设水平、网络技术发展趋势、服务器技术架构、应用系统产品研发方向、医院信息化集成方式等五个方面对国内信息化建设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做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一、医院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第一层次是数字化医院。就是把业务模式从人工模式转化为计算机模式,换句话说就是把数据从纸挪到计算机硬盘里,工作效率提高,只能支持部分数据的查询分析。第二层次是信息化医院。标志一,是对临床业务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设计,实现以二维结构化电子病历为核心临床信息数据库(CDR),支持实现“三元一体”信息共享模式,“三元”就是以“业务人员、患者和管理人员”为中心建立多维信息数据库,“一体”就是实现数据一体化。标志二,是对医院人财物等核心管理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组织岗位、业务功能、流程方式和数据统计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设计,实现人财物管理和临床业务管理数据一体化。标志三,是对医院行政办公、教学和科研管理全面实现信息化,并与业务平台和人财物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同步和共享。第三层次是知识化医院,建立医院统一存储的数据仓库。建立多维数据集市和数据仓库,支持统一数据分析和查询。知识智能、辅助决策和数据多维实时在线分析。
二、网络技术发展趋势:医院网络技术初始采用“单一内网即工作网”的技术模式,主要是出于系统安全考虑,因为最初的HIS系统数据库对应用系统基本上是全面开放的,无法设防。但封闭真的能保障安全吗?答案是否定的,模式有助于安全但无力保障安全,真正的安全永远靠实力----就是医院的网络技术架构和技术人员。这一点现在许多医院的IT技术人员的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过来,面向21世纪,是网络经济时代,单一工作网无法支撑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新生需求和为患者提供网络服务的业务需要,实现工作网和互联网双网合一已经成为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通讯技术、智能化手机和平板电脑智能终端飞速发展,为了实现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院信息化服务的目标,工作网、互联网、通讯网三网合一将成为未来网络技术应用热点,随着国家卫生部十二五项目建设投建卫生专网实现四网合一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梦。医院信息化建设要充分研究网络技术发展趋势,避免走弯路,也避免应用系统架构设计缺陷造成信息化建设推倒重来。
三、服务器技术架构:HIS系统建设之初,服务器的技术架构普遍采用基于单一业务架构模式。有两项风险,一旦服务器出现问题,只能中断业务;或者随着硬件系统更新换代很难匹配服务器配件和磁盘阵列,购买新的服务器又不支持软件系统,造成业务系统被迫终止。随着服务器技术发展,目前主流的服务器架构多数采用三层架构,即是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存储和虚拟带库。应用服务器主要采用负载均衡技术和服务器集群技术,数据库服务器以小型机为主,存储采用在线、近线和离线分层存储的技术方案。未来基于“云平台”的技术发展需要,虚拟化服务器技术将为信息化建设带来许多便利和好处。要努力避免因服务器硬件技术架构落后和规划不合理,而造成的应用系统软件和网络技术的应用限制和安全隐患。
四、应用系统产品研发方向:HIS系统是英文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的缩写,不难看出,HIS系统初始,就是个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系统。实际上医院信息化建设第一代产品是“以管理为核心”,也就是以收费、物质管理、以至后期的药品管理为建设重点。第二代产品是以业务为核心,也就是后期随着业务分化应运而生的LIS、PACS、心电系统、病理系统、手术麻醉系统、重症监护系统以至于医嘱系统等等。医院信息化应用系统得到了长足进步,医院信息化建设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扩大,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信息孤岛,也就是俗称的“烟囱?现象”。换句话说局部信息化,未必一定能实现整个医院应用系统的一体化,如果建设初始,应用系统没有进行充分的统一规划和设计。带来的后果,国内许多医院已经不可回避地对不能进行一体化的应用系统进行了“推倒重来”式的二次建设,浪费了医院的大量人力物力。第三代产品推断是基于医院中央集成平台和“云平台”实现B/S架构的“以用户为中心”的应用系统“客户端产品”。核心医院自建“私有云”向区域医疗合作医院开放,有实力的IT企业建立向医疗市场开放的“企业云”,政府面向扶持基层卫生机构建设的“政府云”必将风起“云”涌,层出不穷。五、应用系统集成方式:应用系统集成方式主要分为自由化模式、一体化模式和集成化模式。其中,自由化模式是前一段时期国内普遍存在的信息化建设一种乱象,无整体规划,零散建设,造成医院应用系统间相对孤立,形成信息孤岛。目前,国内比较主流的是基于一家IT企业的一体化建设模式。好处是消除了信息孤岛,却带来了厂商依赖度高,系统专业化偏低(部分优秀厂商除外),扩展性差等问题。选一家IT企业实施项目无疑是与之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单向生死恋”。企业离开医院还能生存,但受技术能力限制,医院运营离开IT企业难于登天。罗智博幽默地建议医院要为这家IT 企业烧香,许三个心愿:“一是祝愿这家企业长命百岁,永不倒闭;二是保佑企业核心技术人员永不跳槽;三是希望企业老板向雷锋学习道德高尚”。即便美梦成真,双方仍存在三大鸿沟,一是医院想做的未必是企业想做的,就是说医院希望集成方以医院为主,多集成市场性价比高并且成熟的软件,而企业受同业竞争压力,希望全部采用自家产品。二是企业希望的未必是医院希望的,企业希望医院能为自己的效益多做贡献,医院希望企业为医院多做奉献。三是企业说的未必是做的,目前国内IT企业受同业竞争压力普遍采用“标前积极相应,进场慢慢折腾”的营销策略,信息化建设项目有些像跳高比赛,很难以完美收场。并且医院的项目规模、区域影响、综合实力、内部管理、IT人才等多重因素会影响双方的合作关系和实施水平。随着中间件产品日臻成熟,基于采用标准化中间件产品搭建集Portal、SOA、CDR一体化的医院中央集成平台,实现异构系统集成也不失为医院信息化建设一条可行的技术路线,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基于医院中央集成平台,实现异构系统的页面、应用和数据一体化集成。可以期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利用“云技术”建立面向区域医疗的信息化平台的目标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得以实现。
八大业务平台撑起数字化“辽宁中医”
罗智博介绍说,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数字化医院建设根据业务类型和数据维度,规划设计了八大业务平台技术方案,并利用中央集成平台的Portal、SOA和Data Center等技术,实现八大业务平台页面、应用和数据一体化集成。八大业务平台规划重点:一、临床业务平台以结构化电子病历为核心,面向业务人员、患者和医疗管理人员,侧重打造医疗质量、业务内涵、技术规范、工作效率、服务内涵和服务质量。二、医疗辅助平台主要分为医辅检查、药品管理和卫生材料,重点实现“多元数据一体化存储”保证为临床业务平台提供有力支撑。三、人力绩效平台主要建设人力资源系统和绩效考核系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打造人才培养和激励的信息化平台。四、经营核算平台主要立足财务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监管和物价管理,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五、后勤保障平台主要实现物流、资产、维修、弱电和房产等项管理的透明化和同步化,实现财务全生命周期管理和一体化管理,支持实现全院多维信息一体化。六、协同办公平台以行政办公人员为主体,重点打造信息台、审批台、考核台、知识台、个人台和工作台等功能化模块,实现办公平台与业务平台一体化。七、教学管理平台的业务设计侧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科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等功能模块,实现教学管理与临床业务管理一体化。八、科研管理平台以满足科研论文、成果、课题、经费和档案等主要业务功能为基础,实现临床科研一体化,以临床带科研,以科研促临床。通过八大业务平台的一体化规划,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拟建设一百二十四个信息系统,实现了整个医院所有临床、科研、教学、行政、后勤、康复和学生管理全面覆盖,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的信息化医院建设项目。
信息化建设没有终点
对于医院信息化建设而言,规划是重点、资金是基础,人才是支撑,应用是关键。信息化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领导高度重视,全员积极参和资金保障到位,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才能取得好的成效。立足点是服务群众、方便群众、提高诊疗效率,让群众得到实惠,医疗流程得到优化,服务更加体现人性化,这也是给更好地实现“三好一满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数字化建设医院大大减轻医护人员劳动强度,把更多时间还给病人。依托区域信息平台,构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根本点就是有效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有效规范医疗行为,科学管理医疗机构,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同质化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推动公立医院的改革与创新。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希望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项工作全面进步,打造人民和政府满意的医院,为中国卫生信息化建设和中医药现代化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