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灭信息孤岛 企业应用集成的稳健实施
■ 本报记者 邹大斌 特约撰稿 敖正勇
--------------------------------------------------------------------------------
有调查表明,“实现企业应用集成,消灭信息孤岛”是近1/3的CIO最关心的事情,每年全球有超过40%的IT投资会花费在对企业内部的各种应用系统进行集成上。根据WinterGreen研究机构的研究,2004年全球应用集成市场规模将超过150亿美元,2008年会达到300多亿美元。来自其他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也都认为企业应用集成是一个快速膨胀的市场。
但是,从企业应用集成市场传来的并不都是好消息。一方面,很多企业急需对内外系统进行全面整合,另一方面,集成项目的高失败率让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有的甚至一度采取观望态度。为什么应用集成项目这么容易失败,从这些失败的案例中有哪些教训可以吸取?就没有一套成功的实施方法吗?本期我们将先就这些问题和读者一起探讨,随后会推荐两个成功的应用集成案例供参考。
当然,企业应用集成这个话题本身不管是技术和实施都是非常复杂的,本期只是一个开端,也算是抛砖引玉,如果您感兴趣,希望您积极参与讨论,踊跃投稿,稿件一经录用,稿费从优。另外,近期本栏目还将专门就Web服务和EAI等其他有关EAI的话题进行讨论,敬请关注,欢迎投稿。
企业应用集成(EAI,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并不是一个新的词汇。追溯起来,最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人正式提出了这个概念,但是其真正受到重视却是在互联网的普及和Web服务出现之后,正是互联网和Web服务促进了应用集成技术的迅速推广和应用,特别是Web服务大大降低了集成的成本,最终使得企业应用集成从全球财富100强企业才能受用得起的、昂贵的技术进入了“寻常中小企业”。
企业应用集成的三个层次
什么是企业应用集成?首先,EAI不是你能买到的某种东西,它也不仅仅是某些工具,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中间件。它是一种整合异构环境、充分发挥企业已有系统价值的办法或者说技术。确切地说,EAI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通过对各种IT基础设施进行整合来提供这样一种逻辑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业务人员可以非常容易地发布新的业务流程或者改变已有的业务流程而无需IT人员的介入。
EAI是非常复杂的,它涉及到企业计算平台的各个层次,包括体系架构、硬件、软件和业务流程。目前通常将EAI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业务流程级的集成(Business Process Integration,BPI): 在进行业务流程集成时,组织必须对内部各个业务部门中需要交换的业务流程相关信息进行定义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处理流程,降低成本,最终提高对客户需求的响应能力。这里通常会涉及到业务流程的管理、业务流程的建模和工作流中的信息流入、流出等。
应用级的集成(Application Integration):在这个层次,集成的目的是将一个应用的数据和功能与另一个应用联系起来。应用级的集成通常用于集成多个B2B系统、集成客户关系系统和后台的其他应用系统,以及集成多个Web站点。在集成过程中通常会有少量的定制开发,特别是将历史遗留系统和最近开发的ERP、CRM、SCM等系统进行集成时。
数据级的集成(Data Integration):为了实现业务流程级的集成和应用级的集成,必然会涉及到数据和数据系统。因为在集成之前,必须先确定需要哪些数据(这些数据出现在哪里),对数据进行分类,并建立元数据模型(这是各个数据库存储数据的依据)。一旦完成了这三个步骤,数据就可以在不同数据库之间分享了。
集成技术的演变
纵观企业应用集成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点对点系统 在EAI概念提出之初,采用的就是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即如果需要把某两个系统联系起来,进行数据共享,就开发一段代码直接完成两个系统的沟通。很显然,这种点对点系统的集成,缺乏灵活性,一旦需要共享的应用系统增多,代码开发的工作量会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或者一旦业务流程发生变化,就必须对代码进行修改,费工、费时,不能满足大中型企业的需求。
基于消息中间件的集成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的这种技术是目前应用得最多的。它利用应用服务器上的消息中间件构成应用集成的基础平台,需要集成在一起的各种应用软件直接与该平台相连,从而实现了应用集成技术的第一次飞跃。这种集成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可扩展,改变了过去一对一定制开发的模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Web和XML技术的发展对这种技术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借助Web服务和XML的标准化,初步实现了集成的标准化。
业务流程的集成 这是最近几年来,各大应用集成技术提供商争相推崇的技术。它将业务流程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将业务流程纳入到企业信息系统的核心。它强调业务驱动,认为企业应用集成不仅仅是为了实现系统之间对话,而是为了整合企业中各个独立的业务系统,改善业务流程。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较高的灵活性,这已被业界认为是目前解决集成问题最重要的途径。
此外,也有一些厂商提出了基于业务流程的预制集成(Pre-Built Integration)的观点,强调将业务流程和行业应用相结合,同样值得我们注意。当然,EAI从正式提出的那一天起,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进步的脚步,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技术的进步,它肯定还会不断进步和完善,但以整体的观点、建立在统一的基础业务平台之上的企业应用集成应该是今后集成技术的发展方向。
业务流程管理是集成的关键
在企业应用集成过程中,业务流程是最关键的部分。知名应用集成技术提供商Vitria公司总裁张若玫博士曾明确提出“集成应该受业务驱动,以业务流程为核心”,在国内IT企业中持同样观点者不在少数。
为什么IT厂商在进行应用集成过程中如此重视业务流程呢?易达迅网络科技公司总裁王星泰将此归结为集成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王星泰认为计算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变革:第一次是应用从操作系统中分离,出现操作系统; 第二次是数据与应用分离,出现数据库; 第三次是业务流程与应用分离,出现专用业务流程引擎。他认为这次业务流程的独立对应用系统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一般的企业管理软件中,应用是和业务流程紧密结合的,业务逻辑写到了应用程序里,通过工作流引擎执行,因此在一种开发环境下开发的工作流引擎往往只能在这种开发环境下使用,正如Oracle的工作流引擎很难应用于SAP中一样。像数据从应用程序中独立一样,一旦将流程和应用分别开来,就能使得流程也和数据一样成为企业的财富,这正是提出业务流程管理(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System,BPMS)的最初动机。更为重要的是,现在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业务流程的动态支持,在这种情形下,如果还采用老的实施办法,从业务流程重组开始,然后固化流程建立信息系统,就很难适应变化的市场,因而,采用BPMS来解决应用集成问题是一个自然的选择。
(计算机世界报 第05期 C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