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href="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1/forum_lx050714.html" target="_blank">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m_lx050714.html</a>
<br>
<br>检验“中华民族”的“血缘”?[zz]
<br>
<br>葱姜蒜
<br>
<br>《联合早报网》
<br>
<br>
<br> 在纪念郑和的日子里,有一个有趣的插曲,就是在非洲发现了“中国裔黑人”——郑和船队流落到非洲的水手后裔,其中一个女孩将回“祖国”求学,这是一件令人兴奋而又发人深省的故事。在诸多报道中,有一则新闻引人关注,那就是据说中国国家什么什么局,要派出“专家学者”,去非洲进行实地检验,包括DNA什么的,说是要用“科学方法”验证这些自称后裔的群体是不是真的有“中华血缘”!
<br>
<br> 用“科学”验证“民族”身分,这是个什么性质的问题呢?看来“科学”与“人文”,要在这里要面对面较量一番了。
<br>
<br> 1、血缘?
<br>
<br> 问题在于,不知道这些专家赖以比照检验“中华血统”的那个标准是什么。世界上存在一个“中华血统”的标准么?中华民族身分,究竟是什么决定的?真是生理、生物性的什么特殊血统么?
<br>
<br> 中国人从古至今,在族群认同上从来就不是血缘论者,因此中国没有种族主义传统。中国判断“非我族类”的标准,主要的不是血缘,而是教化,也就是今天说的所谓文化,不管什么肤色、血统,只要是文明的,就是“人”,只要是认同“我们”的文明的,就是“同族”,所以,中国历史上不断出现大规模的民族融和,今天的“汉人”,就是无数次民族大融合的产物,是无数不同血缘的混合体。
<br>
<br> 在北方,值得一提的,是古匈奴人,这个族群至今学术上还无法断定是白人还是黄种人,在历史上和华夏人对峙几百年,其中一部分后来融入“中华民族”,另一部分西迁,曾称雄中欧,在欧历史上留下浓重的笔墨,后融入现在匈牙利、保加利亚、奥地利等人口中,匈牙利语中最常见的男孩名字,就是匈奴一个最有名的首领的名字。中国人口中,这些有匈奴血统,是不是算入了“中华民族血统”?那匈牙利那些人的血统呢?
<br>
<br> 人种学上,中国北方各族,跟“通古斯诸族”关系密切,从古至今,北狄、西戎(秦人)、匈奴、鲜卑(隋唐皇室)、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梁漱溟、李四光家族)、满族(曹雪芹家族)、达斡尔、鄂伦春、赫哲等等,都跟这个文化带有关,而这些族群(ethnic groups),历史上不断南下融合,是今天中国华北(包括京津)、东北、西北人口血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基因,是不是标准的中华民族血缘?如果检查DNA这些人的基因,很可能很接近大洋彼岸的美洲印第安人,包括那些神秘莫测的玛雅人,他们的祖先,是从东亚这边跑过去的,一两万年前,生物性不会有太大变化,人类学上有“中国-玛雅文明带”的概念,就是说的这个事情。这又对中华民族血统提出了挑战。
<br>
<br> 中国南方族群血统,就更为复杂了,古代越/粤人,到底是什么?广东广西?越南?仔细考察,血统都是有关联的,真的追究起来,血统主义者会感到很尴尬。
<br>
<br> 2、“血缘”是想象
<br>
<br> 象世界上各种“民族”(nation) 概念一样,“中华民族”(Chinese Nation)的概念,常常建立在人们对“血缘”认同的感情基础上,比如“炎黄子孙”云云。作为文学、诗、艺术和意识形态,是可以这样说的,但严肃的学术鉴定就是另一回事儿了。民族学上,“血缘”的说法,不过是为了“想象的共同体”而构建的一种“神话”,是一种感情和心理倾向,而不是现实,它从来不会也不可能是事实。在中国文化中,血缘的意义,不在于整个中华民族,而是在于各自的“家族”和由此放大了的“同族”,而中国人的感情认同,不仅仅在于血缘,而更在于地域,祖先生活的“乡土”的观念,构成中国人真正的根,“人”只有与土地山河相结合,才构成意义,人们真正在意的是“故土”,而不是血缘。
<br>
<br> “种族”是以生物性为基础划分的,黑人白人黄人等等,但“民族”的基础,不是血缘的,而是文化的,同一“民族”中,可以有不同“种族”的人,比如犹太人中有白人也有黑人,墨西哥人中,有很白的白人和很地道的黄人玛雅人,他们同属一个民族国家——墨西哥人……弄清楚这些知识很重要。中国人,作为一个文化和社会群体,并不是一个“种族”,不存在什么同一的血缘标准,也不是一个西方意义的“民族”(nation),从来没有严格明确的边界和同质性,中国内部的族群、地域文化、方言等等,甚至超过西方“民族”之间的差异,但“中国人”的概念却深植在亿万人民心中,“中国人”是一个很特别的群体,它是一种文化,一种历史,一种共感,一种信念,甚至是一种理想。。。。。
<br>
<br> 3、中国人的族群观念
<br>
<br> 中国传统上关于种族、民族、族群的认知,本来就是基于人类最自然的感受,既觉得不同族群之间“非我族类,其心……”,但又以动态视角和心态理解之,认为生物上人类并无实质差异,只是教化不同,可以互相转变,所以有“有教无类”之信念,更喊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人类最强音,这种“自然-人文本位”的认知,本来是最接近事实本身的。也正因为中国这种深刻的古典人文价值,郑和的船队,才能成为和平友好之旅,不管面对非洲黑人酋长还是中东哈利发,都以礼相待,友善交往,没有后来西方殖民者那些征服毁灭以至贩卖人口之类的丑行。
<br>
<br> 但是近现代以来,屡战屡败的中国,精神信念崩溃,饥不择食,反而大肆拥抱西方民族主义、种族主义,造成自身认知和社会现实的巨大断裂,遗患无穷,不仅内部民族问题长期困扰,而且面对世界的态度也扭曲偏狭,屡屡陷于生涩、困惑、混乱的境地,严重影响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br>
<br> 在今天都市中,国内某些热衷于“现代化”的少年,坐在酒吧中跟几个欧美白人喝上几杯啤酒,居然地鹦鹉学舌地盲从于西方种族主义者垃圾,莫名其妙把肤色当作判断人的标准,大肆贬低鄙视黑人,好像觉得自己跟白人站在一边就如何荣耀,这种不知不觉中被种族主义毒化心灵而不自知的状况,实在是中华文明的堕落与悲哀,值得中国的有识之士严重警惕,这是一个涉及到中国文明复兴和中国与世界基本关系的问题,不可不察也。中国的崛起,绝对不能重走西方种族主义的邪恶道路,那不仅是对世界文明的亵渎,也是对中国几千年文明自身的严重背叛,在中国迅速走向世界的今天,是到了特别关注国人种族观念的时候了。
<br>
<br> 4、历史感的回归
<br>
<br> 今天的国人,应该真正培养一种历史感,设身处地地理解在郑和时代,中国人就是怎样理解世界的。郑和本人是穆斯林,墓碑上写着“真主”,回族是蒙古元朝在东西征战、交流、融合中形成的一个混血的人口,其血统肯定与中东阿拉伯等人口有关,但郑和是作为中国皇家远洋船队的主帅,多次到阿拉伯世界的,他本身的身份背景,就是一个重要的缩影,反映出当中国有能力主导海洋的时代,存在着一种健康、多元、豁达的种族观和民族观,这是郑和能够扬帆万里远航世界的前提和基础。郑和的血缘,是不是“中华民族”呢?明清时代同为回族的名人很多,比如蒲松龄、李贽等,这些古代“名人”的族源和认同,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是一个非常好的提醒和启发,让我们思考一些“经济发展”、“富国强兵”之类口号之外的东西。
<br>
<br> 比如,那些非洲黑人,如果他们真诚自然地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后裔,对这个身份有感情寄托,这就足够了,他们就该被认为是移居非洲中华民族一分子。这里唯一需要鉴别的,是“真诚自然”。如果某些人本来斯毫不搭界,仅仅为了获取现实功利,突然改换门庭自称中国人,那是需要某种“鉴别”的,但这些非洲黑人看来不存在这种“伪造身份”的问题,因为他们不管中国兴衰荣辱,世世代代自认中国人后裔,也被他人称为中国人后裔,从未为此求得任何“好处”,这已经足够证明“真诚自然”了,这就足够了。还需要什么血缘检验?血缘有什么可检验的?如何检验?
<br>
<br> 5、一种精神复兴
<br>
<br> 今天关于纪念郑和的活动,大多集中在重温中国海洋时代、唤起后中国人的海洋意识、弘扬和平崛起的主题,但是,这次纪念,还可以有更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反思当今中国人对于种族、民族、国家这些概念的认知,摆脱近现代中国百年战败时代被严重扭曲了的关于国家、种族、族群问题的心态,回归中国古典豁达开放的国家观、世界观和种族观。李光耀说,中国崛起的根本,在于文化复兴。什么是文化?文化落实到每个个体,就是一种心态,一种取向,包括对世界、民族、种族的看法,包括的“我们”的定义,对“他者”的理解。。。。但愿今天国人对郑和的怀念,也同时成为焕发新精神、培植新态度的一种心灵洗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