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tqoayve

基本完成了,请包教授提提意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8-1 11:4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基本完成了,请包教授提提意见。

了解了一些医学语义WEB,不能不想到循证医学在临床的实践。
<br>国外发展了十多年,国内还未成气候,华西是全国的中心。其工作的流程可简化为:主管医生对所管的疑难病人收集病情需解决的问题,早上查完房后统一进行。将病人的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变成提问的关键词---在Internat上搜索权威的数据库(用得最多的是medline、或其他Cochrane图书馆)----查出相关数十篇相关的文章(诊疗方案)----严格评价结果的可靠性,有时结果已经过评价,有时要进行统计学处理(如Meta分析)---应用这些结果(证据、方案)于具体病人。
<br>在国内遇到的困难主要是:医生的外语能力;科主任的淡漠反应;国内中文循证医学数据库中我们的证据太少(可见医学新干线---循证医学页面)。
<br>应该说,循证医学实践与医学语义WEB有很好的互补性。
发表于 2005-8-2 23: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基本完成了,请包教授提提意见。

循证医学我了解不多,只读过很少的文献.有一个感觉不知对不对,就是循证医学似乎很难给出严密的理论(包括meta-分析)。因为循证医学既然把文献作为原始材料,那么如何排除文献的功利性,保留较纯的客观数据。
<br>
<br><!--editpost--><br><br><br><div><font class='editinfo'>此帖由 老包 在 2005-08-02 23:25 进行编辑...</font></div><!--editpost1-->
 楼主| 发表于 2005-8-3 21: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基本完成了,请包教授提提意见。

包教授讲的我认为是影响循证医学实践的重要因素啊。
<br>国外的证据,设计较严格,客观些,但使用者需要较好的英语基础。国内的难以保证可靠性(包教授所指出的原因),往往只能从国内的循证医学中心数据库查经评价过的,但里面的内容少。
<br>目前循证医学对临床工作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国家通过颁布各种《指南》来实现的。
<br>
发表于 2005-8-18 23:2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基本完成了,请包教授提提意见。

<!--quote-tqoayve+2005-07-31 16:46--><div class='quotetop'>引用tqoayve &#064; 2005-07-31 16:46)</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1-->真希望有一天能实现,而且被临床医师们接受。
<br>临床医生有一个几乎共同的缺点:不愿接受他们头脑里面有记忆不足的问题,他们在任何场何都证明自己大脑的贮备是够用的,这点在科室负责人的身上更为突出。我读过《赛博医学》,那个美国的作者说,做物理学家的父亲不理解做医生的儿子办公室为什么那么少专业书,原来这种现象在美国都是一样的。
<br>相信有一天医学语义WEB的作用能说服他们,大脑以外的记忆补充物是必要的!<!--quote2--></div><!--quote3-->
<br>
<br>sorry, 我不同意你的这种说法。这里的医生,guideline是不离手的。
 楼主| 发表于 2005-8-19 20: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基本完成了,请包教授提提意见。

很高兴和上楼朋友交流。
<br>在这里我和专家们谈的是如何使用互联网信息源来帮助临床医生的工作,以及可能出现的方法。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们办公室电脑上有这样一个权威的多功能的信息界面,使我们的医护人员不用到图书馆,就能迅速解决手头上的问题,那一定是医护人员和病人的福音。
<br>我说医生们的问题其实是这样看的:
<br>1、现在的医生们确实都在寻找和掌握更多最新的guideline指导工作.但这些文件并不包括临床工作的方方面面,对一些特殊的情况,仍然要查阅其他专科论述(按照证据分级对待之)。
<br>2、在一个专业科室住院的病人,也可能合并着其他科的疾病。
<br>临床医学的广泛性和知识的快速更新,决定了医生们永远处于相对的“记忆力不足”状态。所以,另一个很容易得到的、权威的信息支持源就变得很重要了。<!--editpost--><br><br><br><div><font class='editinfo'>此帖由 tqoayve 在 2005-08-20 10:36 进行编辑...</font></div><!--editpost1-->
发表于 2005-8-20 05: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基本完成了,请包教授提提意见。

<!--quote-tqoayve+2005-08-19 20:19--><div class='quotetop'>引用tqoayve &#064; 2005-08-19 20:19)</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1-->很高兴和上楼朋友交流。
<br>在这里我和专家们谈的是如何使用互联网信息源来帮助临床医生的工作,以及可能出现的方法。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们办公室电脑上有这样一个权威的多功能的信息界面,使我们的医护人员不用到图书馆,就能迅速解决手头上的问题,那一定是医护人员和病人的福音。<!--quote2--></div><!--quote3-->
<br>
<br>
<br>现在全世界正在朝此方向努力.当然是一个渐进过程,永无休止。问题是我们中国人也应该做点什么,具体的或理论的,......
<br>
发表于 2005-8-23 20: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基本完成了,请包教授提提意见。

<!--quote-tqoayve+2005-08-19 13:19--><div class='quotetop'>引用tqoayve &#064; 2005-08-19 13:19)</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1-->我说医生们的问题其实是这样看的:
<br>1、现在的医生们确实都在寻找和掌握更多最新的guideline指导工作.但这些文件并不包括临床工作的方方面面,对一些特殊的情况,仍然要查阅其他专科论述(按照证据分级对待之)。
<br>2、在一个专业科室住院的病人,也可能合并着其他科的疾病。
<br>临床医学的广泛性和知识的快速更新,决定了医生们永远处于相对的“记忆力不足”状态。所以,另一个很容易得到的、权威的信息支持源就变得很重要了。<!--quote2--></div><!--quote3-->
<br>
<br>确实是这样的,一个界面的背后正是需要一个非常庞大的,可靠的信息源。这就意味着,需要大量的一线的、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专家、药剂师及学者一起对这个信息库进行填充。我不清楚国内是否有可能建立相关的做法让这些专家们有时间投入到authoring中,而且,使用何种方式、形式、标准来进行填充都是一个个需要解决的难题。(目前ontology为许多这种authoring team所采纳应用)
<br>
<br>同时,很多人都会说,中国国情复杂,地域大,人口多,很难做到标准的统一。这确实是困难之所在,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因为国情的复杂,地域的广阔,人口的众多,实现一个标准的<b>统一</b>才会变得尤为重要,而实现后所带来的利益才会显得尤为明显。
<br>
<br>CIS对整个医疗系统的推动是不言而喻的,但CIS不能给医院带来短期的既得利益也是显而易见的。怎样才能做到以“病人为主”,让医院/医疗机构能够投入到临床信息的改革中呢?
<br>
<br>国内现在有在做这方面的研究的吗?
<br>
发表于 2005-8-25 23:5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基本完成了,请包教授提提意见。

收藏,不过建议把讨论临床病例的网站和论坛分列出来,做为一个单独的项目,应该会有很多人感兴趣。年青医生的成长就靠临床及病例讨论了,当然,学习是基本:)。
 楼主| 发表于 2005-8-26 18:3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基本完成了,请包教授提提意见。

good idea! 会进行这样的尝试,放在医疗进入的页面。需要一段时间。
<br>不会忘记您的支持, lyq81404朋友。<!--editpost--><br><br><br><div><font class='editinfo'>此帖由 tqoayve 在 2005-08-28 00:10 进行编辑...</font></div><!--editpost1-->
发表于 2005-10-31 15: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基本完成了,请包教授提提意见。

Perfect,速度也可以,真乃我之幸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