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47|回复: 0

三十五年“保钓”梦(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5 10: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8" width="100%" align="center" border="0"><tr valign="top" align="center"><td width="100%" height="66"><div align="center"><strong><font color="#ff0000" size="5">三十五年&ldquo;保钓&rdquo;梦 </font></strong><br /><br /><br /><br /></div></td></tr><tr valign="top"><td width="100%"><font size="+0"><br /><br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50804/xw/tb/200508040003_283377.jpg" border="0" onclick="j&#097;v&#097;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097;v&#097;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p><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8b" size="2">海外华人精英们的热情被&ldquo;保钓&rdquo;点燃,前排从左至右为丘成桐、<br />杨振宁、陈省身、何炳棣、张信刚  向春/制图</font></p><br />  一次不为人知的华人精英运动<br />  三十五年&ldquo;保钓&rdquo;梦<br /><br />  □本报记者 朱红军<br />    <br />  陈省身、杨振宁、丘成桐、何炳棣、田长霖、吴家玮、林孝信&hellip;&hellip;这些名字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着教授、院士、科学家、实业家、作家等耀眼的头衔,可谓是当之无愧的华人精英。<br />  但很少有人知道,35年前,他们曾经共同参与了一次保卫钓鱼岛的运动,并被这场运动所改变<br />    <br />  7月13日,何炳棣近乎嘶哑的声音通过越洋电话传来&mdash;&mdash;&ldquo;不会忘记,怎么会忘记?&rdquo;因为听力渐失,他的声音如同呐喊。<br />  88岁的何炳棣是当今史学界的泰斗,美国亚洲研究学会迄今惟一的华裔会长。在这个7月的美国南加州寓所里,他常常为思绪回到35年前的&ldquo;保钓&rdquo;运动而彻夜不眠。<br />  7月的中国媒体,纷纷在转载一条消息:7月5日,一份公开谴责李登辉关于&ldquo;钓鱼岛属于日本&rdquo;媚日言论的声明,由200多名&ldquo;老保钓人士&rdquo;联合签名,其中以杨振宁先生为代表。<br />  经记者查证,这条&ldquo;新闻&rdquo;原来是2002年的一条旧闻。之所以在今年突然又浮出水面,也许与中日关系目前的形势有关。<br />  不过,声明中对于&ldquo;老保钓&rdquo;的提及,却让一场发生于35年前的海外&ldquo;保钓&rdquo;运动重入公众视野。<br />  一次精英知识分子的政治运动给参与者们留下了什么?在35年过去后,他们的命运有几多变迁?《南方周末》记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在美国、在香港、在台湾、在北京,追寻那段不同寻常的岁月。<br />  而几天后的8月9日,来自台湾、香港、美国和北京的30余位老&ldquo;保钓&rdquo;将齐聚西藏拉萨,包括林孝信、刘虚心、林盛中、张信刚等人,除了叙旧之外,他们还将对两岸关系及中国统一的问题进行讨论。<br />  <br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50804/xw/tb/200508040003_283378.jpg" border="0" onclick="j&#097;v&#097;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097;v&#097;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p><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8b" size="2">当年&ldquo;保钓&rdquo;的场景(资料照片)</font></p>  激情燃烧的岁月<br />  这是一段参与者们极为珍视的历史。<br />  在香港,著名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不顾刚从美国长途而来的劳累,在演讲的间隙,为本报记者腾出了近一小时的采访时间,他说,找不到拒绝的理由。丘成桐是数学界诺贝尔奖&mdash;&mdash;&mdash;菲尔兹奖惟一的华裔获奖者,这是近30年来他对国内媒体首度公开自己的那段历程。<br />  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远在新疆出差时就敲定了一周后的采访日程,他的秘书对本报记者说,&ldquo;从来没见校长对一个采访如此重视!&rdquo;<br />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椿萱,至今珍藏着一叠名为《水牛》的&ldquo;保钓&rdquo;运动杂志,留学归国的20余年里,他几易居所,但杂志一直保留。<br />  而他们追忆的那段历史,都要从一本名为《钓鱼岛须知》的小册子开始。<br />  1970年底,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这本小册子传到了伯克利的校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直以来都是美国自由传统相对盛行的校园,且港台留学生相对较多,这里后来成为&ldquo;保钓&rdquo;运动最活跃的地方。这本小册子重点提到了钓鱼岛问题背后隐藏的日本对于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争夺,并且从地理、历史、海洋法等方面阐释钓鱼岛主权隶属于中国的事实。<br />  之前一年,美日联合公报决定:将琉球于1972年5月15日&ldquo;归还&rdquo;日本,其中包含了历来属于台湾的钓鱼岛。<br />  几乎与《钓鱼岛须知》四处传播的同时,1970年底,又出现了&ldquo;冲绳县警察局将钓鱼岛上青天白日旗拔下撕毁,并将台湾渔船驱逐&rdquo;的事件。<br />  这深深刺激着在美中国留学生的家国观念和民族底线。1970年12月19日,普林斯顿大学沈平、李德怡等人拍案而起率先组成了&ldquo;保卫钓鱼岛行动委员会&rdquo;(以下称&ldquo;保钓&rdquo;会),强调以行动&ldquo;警告日本&rdquo;、&ldquo;抗议美国&rdquo;、&ldquo;呼醒国人&rdquo;。<br />  当时没有网络,甚至电话也不普遍,《钓鱼岛须知》小册子依靠林孝信和他创办的《科学月刊》网络得以迅速传播。当时的林孝信在芝加哥大学读物理专业博士。在他的努力下,1970年,凡有50个留学生的地方,就有《科学月刊》的联络员。<br />  以不可想象的传播速度,短短两个月间,至1971年初,&ldquo;保钓行动委员会&rdquo;几乎遍及全美各地近60所高校。<br />  现任香港城市大学校长的张信刚彼时正在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做助理教授,&ldquo;偏居一隅&rdquo;,在一次偶然的会谈中获悉&ldquo;保钓&rdquo;运动的信息。第二天,学校里已经贴出了保卫钓鱼岛的海报,几天后&ldquo;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lsquo;保钓&rsquo;委员会&rdquo;已经成立。<br />  那一年,加州伯克利分校的丘成桐才22岁,在恩师陈省身的指导下,博士论文接近完成,后来奠定其在数学界地位的卡拉比猜想也才刚刚接触。<br />  当时的美国校园正沉浸在反越战运动的持续激情之中。老师陈省身谆谆告诫自己的弟子,一切以学业为重。<br />  但当&ldquo;保钓&rdquo;运动的浪潮裹胁而来时,年轻的丘成桐并没有遵从师命。当时的运动骨干、作家刘大任依然记得,在筹备酝酿&ldquo;保钓&rdquo;游行期间,总有一个沉默寡言的青年,不辞辛劳,逢事必到,搬凳子,发传单。他不曾料到,仅仅十余年后,这位青年居然摘取了菲尔兹奖&mdash;&mdash;&mdash;数学界的诺贝尔奖。34年后丘成桐先生坦陈这段经历,对本报记者说,&ldquo;当时我并不是领袖,却也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受益良多。&rdquo;<br />  <br /><table height="882"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1" width="202" align="left" border="0"><tr><td><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50804/xw/tb/200508040003_283379.jpg" border="0" onclick="j&#097;v&#097;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097;v&#097;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p><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8b" size="2">陈省身当年为首签名发出的告美国政府公开信</font></p></td></tr><tr><td><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50804/xw/tb/200508040003_283380.jpg" border="0" onclick="j&#097;v&#097;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097;v&#097;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p></td></tr><tr><td><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50804/xw/tb/200508040003_283381.jpg" border="0" onclick="j&#097;v&#097;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097;v&#097;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p></td></tr><tr><td><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50804/xw/tb/200508040003_283382.jpg" border="0" onclick="j&#097;v&#097;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097;v&#097;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p><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8b" size="2">三位重要的大学校长,从上至下依次为田长霖、吴家玮、张信刚</font></p></td></tr></table>  两次大游行未能奏效<br />  1970年前后的美国校园,中国留学生主要来自香港和台湾,大陆因为尚未开放,鲜有留学生赴美,总计人数近万人。<br />  当时,港台留学生对于台湾当局普遍持有两种态度:激烈的反对和相对平和的改良,由这两种态度而派生的对于中国大陆的情感,也既有向往,亦有疏离。<br />  因为钓鱼岛的归属关系中华民族的荣辱,留美学生中的不同政治立场得以共归爱国主义的大旗之下。<br />  1971年1月29日,北加州金山湾区9所高校的500名留学生在伯克利分校的呼吁下,自发集结在旧金山市,掀起了&ldquo;保钓&rdquo;游行示威活动。时间定在1月29日,暗合当年的&ldquo;12&middot;9&rdquo;爱国学生运动。<br />  香港理工大学刘佩琼教授至今记得,当天阳光明媚,她和加州州立大学的同学们天没亮就坐着两辆大巴赶至旧金山。游行队伍从圣玛丽广场出发,沿路经&ldquo;台北派驻旧金山总领事馆&rdquo;以及日本领事馆,并向当时的&ldquo;总领事&rdquo;周彤华递交了呼吁台湾当局捍卫领土主权的请愿书。<br />  丘成桐则对记者说,他在游行中亲眼目睹身边的朋友被不明分子袭击,&ldquo;眼镜都被打破了&rdquo;。事后他才知道,几乎在同一天,纽约市、芝加哥、西雅图和洛杉矶均发生了类似的留美学生&ldquo;保钓&rdquo;游行。<br />  &ldquo;保钓&rdquo;的浪潮正以不可遏止的力量激荡着美国校园的每一个角落。<br />  但&ldquo;1&middot;29&rdquo;游行之后,台湾当局并没有及时作出积极回应,当局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暧昧态度和软弱举措,再度催生了更大规模的华盛顿&ldquo;4&middot;10&rdquo;大游行。<br />  1971年4月10日,华盛顿是属于中国留学生的世界。华府宪法大道与二十三街的广场上,来自全美三十余所高校,17个地区的近4000名留学生、华侨齐聚于此。&ldquo;保钓&rdquo;运动达至高潮。<br />  张信刚为了参加这场游行,丢下待产的妻子和尚在襁褓中的女儿,连夜开车,从布法罗奔赴华盛顿。更多的留学生从罗德岛,从密歇根,不惜十几个小时的夜车赶至,甚至加拿大&ldquo;全加中国同学联会&rdquo;亦风尘仆仆赶到。<br />  游行队伍浩浩荡荡,高唱《毕业歌》、《黄河大合唱》。威斯康辛大学学生甚至自创了&ldquo;钓鱼岛战歌&rdquo;,留学生满含热泪,振臂呐喊&ldquo;中国,站起来,起来!&rdquo;<br />  时任约翰&middot;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的钱致榕在日本使馆前登高一呼,慷慨陈辞,以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历史典故痛斥拱手交让钓鱼岛为汉奸卖国之行为,场下掌声雷动,34年后,每忆及此,钱教授澎湃依旧。<br />  历经半年的激情之后,&ldquo;保钓&rdquo;意识虽然在留学生心中扩散,但&ldquo;保钓&rdquo;行动却没有造成任何现实上的改变,台湾当局鲜有动作。留学生们越发意识到,钓鱼岛问题的彻底解决必须仰仗于中国的真正强大,而两岸分裂的状况让他们更为深入地关注到中国何去何从的问题上,&ldquo;保钓&rdquo;运动开始从最直接的钓鱼岛问题延伸至两岸统一的讨论上。<br />  &ldquo;4&middot;10&rdquo;游行结束不久,1971年的秋天,博士毕业的丘成桐去了普林斯顿大学工作,他又积极参与了该校的国是讨论会,&ldquo;每星期一次,我几乎都去,算是比较积极的一位。&rdquo;他不喜欢发言,总是在一旁倾听,&ldquo;知道了许多关于新中国、两岸关系的事情&rdquo;,&ldquo;两岸统一&rdquo;成了经常闻及的词汇。<br />  1971年9月安娜堡国是讨论会在密歇根大学召开,全美高校的100余名&ldquo;保钓&rdquo;精英齐聚一堂,就&ldquo;保钓&rdquo;行动的发展方向出谋划策,议题渐渐从单纯的爱国保土集中于促进两岸统一之上,这成为&ldquo;保钓&rdquo;运动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一幕。<br />  <br /> </font></td></tr></tabl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