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34|回复: 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抗栓治疗专家共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28 16:3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
<br>关于征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抗栓治疗专家共识》修改意见的函
<br>
<br>  为了规范临床医生的诊治行为,提高国内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水平,中国医师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拟于近期开始组织制订心血管疾病治疗系列专家共识/治疗指南。同时为了保证专家共识/治疗指南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本委员会将在国外权威指南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和治疗现状,通过专家制定草案、广泛征求意见、形成正式文件三个阶段,广泛汲取临床医师的意见,以最终形成适合中国国情,具备普遍共识的专家共识/治疗指南。
<br>
<br>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抗栓治疗专家共识》是中国医师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推出的第一个专家共识,该文由胡大一教授草拟,并于2005年5月8日首次在冠心病治疗专家会上由全国40余位专家对该文件进行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随后通过邮件方式在全国征集了数十位心血管专家意见,形成了第二版专家共识,并于2005年8月27日青岛的抗血小板治疗会议中,由胡大一教授宣读,与会的79位专家对共识给与了高度评价。
<br>
<br>  为了使该共识更加完善,更适合中国临床实践,现请全国的医务工作者结合我国国情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抗栓治疗专家共识》文件提出修改意见。凡临床涉及抗栓治疗的医务工作者,均可通过网络、邮件、信涵、传真等方式提交反馈意见;副主任医师以上的医师还可同时请提交您的个人简历,在通过中国医师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的评审后,还可将您列入该文件共识专家委员会成员,最终随全文在中华系列权威杂志上刊登。
<br>
<br>  本次公示日期自2005年8月31日至2005年9月30日止,为期一个月。
<br>
<br>  请将您的修改意见和建议通过以下方式提交到本委员会:
<br>
<br>详情登陆:<a href="http://cebm.365heart.com" target="_blank">http://cebm.365heart.com</a>
发表于 2005-9-28 17: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抗栓治疗专家共识

<p>&nbsp;</p><p>每次看到循证医学材料,总难免有点困惑。楼上的做法似乎更象&quot;expertise-based&quot;而不象&quot;evidence-based&quot;,这符合贵委员会的宗旨吗?</p><p>&nbsp;</p>
发表于 2005-9-29 15:3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抗栓治疗专家共识

<!--quote-老包+2005-09-28 02:53--><div class='quotetop'>引用老包 &#064; 2005-09-28 02:53)</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1--><p>&nbsp;</p><p>每次看到循证医学材料,总难免有点困惑。楼上的做法似乎更象&quot;expertise-based&quot;而不象&quot;evidence-based&quot;,这符合贵委员会的宗旨吗?</p><p>&nbsp;</p><p><!--quote2--></div><!--quote3--><br /></p><p>我觉得expertise也是从广泛的实践经验和研究中得到的,所以归之于evidence-based 似无不可。 但老包提出的区分点很有意义,关系到evidence-based medicine 今天和未来的走向。&nbsp;</p><p>我认为这个区分点似乎更确切地讲是存在于Population based evidence-based 和 Personalized evidence-based medicine&nbsp;之间。今天存在的evidence-based medicine 绝大部分仍然是population based evidence-based medicine. 随着standard-based integration,genetic&nbsp;research,&nbsp;rule's engine&nbsp;和artificial intelligence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personalized evidence-based medicine 是必然走向。</p>
发表于 2005-9-30 12: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抗栓治疗专家共识

<p>&nbsp;</p><p>这是我的长期感到困惑的问题:</p><p>首先,传统的知识提取和总结由专业人士或专家进行,由专家著书立说或提出共识,即所谓&quot;expertise-based&quot;,当然根子&ldquo;也是从广泛的实践经验和研究中得到的&rdquo;,但是通过专家的思维系统改造,加入了&ldquo;主观成分&rdquo;,后者被认为可能含有不可靠成分;</p><p>所以才提出不能全按专家的意见办,提出了&quot;evidence-based medicine&quot;。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名称时眼前一亮,后来才知道主要的针对文献资源的。文献离真正的evidence就有一定距离,因为我们很难保证作者们都那么honest。并且文献得出的结果的背景大都是相互不同的异质空间,根据我的研究,异质空间之间的结果是无法通过理性推导等相互沟通(只能以非理性推导的如映射方式或联想方式沟通),所以对文献的第二次开发存在哲学层次的理论难题(当然这不妨碍我们对它的探索和参考其得出的结果),听了一些循证医学的报告和看了一些文献,也终究没有得到其理论要领。</p><p>最接近&quot;evidence&quot;是实际数据,如电子病历的数据,所以最接近&quot;evidence-based&quot;的是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p><p>&nbsp;</p><p>很想听听对循证医学有深入研究的网友的分析。</p><p>&nbsp;</p><!--editpost--><br><br><br><div><font class='editinfo'>此帖由 老包 在 2005-09-30 12:07 进行编辑...</font></div><!--editpost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