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04|回复: 2

如何从技术角度去理解HL7续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16 09: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狗棒法”是一套很神奇的武功,但是它包括“招式”和“口诀”两部分,单独一个部分是发挥不了什么威力的。
<br>我理解HL7也是一样,它发布的标准就可以类比为“招式”,但是“口诀”部分它给出的就不多,就需要我们自己来揣摩。
<br>而且V2.X和V3.0的“招式”就不一样了,所以也就需要两套“口诀”,这就更增加了学习和使用的难度,导致了一些混乱的产生。
<br>知道了“口诀”,我们也就可以自创“招式”了,也就是可以作本地化了。
<br>知道了“口诀”,我们也就可以更加容易的学习和应用它,而不再笨手笨脚的,认为这就是一个框子,没享受到什么好处,反倒把自己给套住了。
<br>当然,单纯摆出一个“招式”,也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的,起码可以吓吓别人,就如欧阳锋就被活活累死了。但也有个前提,就是那个对手必须是个高手,否则对手反正也看不出这个“招式”有什么奥妙,一顿“太祖长拳”就把你打趴下了。
<br>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5 13: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从技术角度去理解HL7续四

《参考模型》这个标准项目我们是作两个方面,一个是扩展HL7,一个是应用HL7
<br>所谓扩展HL7就是按照HL7的方法作它的本地化的扩展 。
<br>所谓应用HL7就是在HL7的基础上与实际系统分析和设计接上 。
<br>HL7作到了USER STORY,就是服务,我们是在此基础上把用例接上,也就可以把用例下面的逻辑视图接上了 。
<br>
<br>完整的标准框架我们是把它分为4层8面N维来分析的,过程-对象-属性-值,这是4层,每一层都有设计和应用两面,每一面都有多维
<br>像数据集这样的标准就是属于属性层的
<br>像ICD等就是属于值层的
<br>像RIM就是属于对象层的
<br>像域-主题-服务-用例就是属于过程层的
<br>下一层是上一层的属性,上一层是下一层的对象,简单说就是这样 。
<br>
<br>HL7不只是一个标准,它还是一个 标准框架,它通过集成其他的标准,涵盖了上面的4层。
<br>当然它并没有涵盖所有的维。
<br>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5 14: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从技术角度去理解HL7续四

业务分析的目的是两个,第一是与用户采集并确认业务需求(包括需要系统实现的以及不需要系统实现的),第二是为系统设计明确并描述系统需求(只包括需要系统实现的)。
<br>业务过程分析的模型包括三类四种,组织模型、过程模型、功能模型(组织功能模型、过程功能模型)。
<br>组织模型是按照所处理业务来描述的组织结构关系,虽然这个划分是与业务过程相关的,但并不包括业务过程的描述。
<br>过程模型是按照业务的处理过程来描述的业务活动关系,不包括业务活动角色的描述,方便对业务过程进行管理和优化。
<br>功能模型是组织模型与过程模型的结合,也就是建立业务活动与业务角色之间的关联。
<br>组织功能模型是按照组织结构来分别描述各个岗位的业务活动,这适用于与用户采集并确认业务需求。
<br>过程功能模型是按照业务活动关系来分别描述各个业务活动的参与角色,这适用于为系统设计明确并描述系统需求。
<br>业务过程分析的步骤是:
<br>1、按照组织功能模型与各个用户分别采集和确认各个岗位的业务需求
<br>2、将组织功能模型拆分并分别建立组织模型和过程模型
<br>3、依据过程模型中的业务活动关系,建立过程功能模型
<br>4、按照业务优化的原则针对过程模型进行业务过程管理(BPM),修改完善过程模型
<br>5、依据修改后的过程模型针对过程功能模型中的参与角色进行组织结构调整,修改完善组织模型
<br>6、依据修改后的组织模型针对组织功能模型再与各个用户分别采集和确认各个岗位的业务需求,即重复循环执行第一步。
<b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