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心的母亲给双胞胎儿子洗澡,一个爱洗澡,一个不爱洗澡。爱洗澡的那个被洗完后觉得不过瘾,在妈妈换完水回来后,主动扑到妈妈怀里,妈妈以为是那个没洗澡的儿子,一通忙活之后才发现,一个儿子洗了两次澡,另一个却没有洗成。<br />不知怎么的,当别人与我谈起大医院都在盖大楼的时候,我想到的却是这个小故事。<br />北京某报近日有篇报道叫作“京城大医院纷纷增肥”,文中提到了北京多家全国知名的大医院扩建或新建大楼进行规模扩张的事实,文章最后感慨大医院的扩张多是在原址上的扩张,到北京郊区新城落户的少,虽然北京城区的居民正大量外迁郊区。<br />我们知道,北京一些大医院的医疗半径早已不是北京地区,而是全国版图。在“全国人民看病都上大医院”的客观现状下,名院的老院区明显承受不了人满为患的压力,于是顺应其势,建设更大坪数的医院,开设更多的门诊和病房,以迎纳那些远道而来的、不信任小医院的患者们甚至他们的家属们。这时候,大医院们的肩上担着的是来自全国的患者,而不可能只是北京某郊区新城的新社区居民。<br />这样的扩张在地方上一样的比比皆是。因为大医院总是能吸引到更大地理半径的患者,规模越大,地理半径就越大,而地理半径越大,医院就越可能有能力扩大规模。<br />大医院的加速建设是全国性的,对医疗资源缺乏地区的忽视也是全国性的。一边是大医院的“增肥”不止,一边是部分地区医疗资源缺乏,或者是部分医院生存举步维艰。可能就是从这些现象中,让人联想到了双胞胎儿子洗澡的不同待遇。<br />从国民的角度看这个问题,还应该有另一个解释。就是医院建设速度的加快,好像国民所期待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就应该可能解决,毕竟资源丰富要比资源匮乏更能提高国民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但是我们从权威数据上看到,越是大医院,其收费却越高。<br />北京市卫生局11月公布了第三季度全市大医院急性阑尾炎、甲状腺肿、子宫肌瘤、卵巢良性肿瘤、剖宫产和异位妊娠等6个单病种住院费用的调查结果,发现6个单病种的平均住院费用方面,三级医院比二级医院要高出1491元。以剖宫产为例,二级医院平均住院费用为4736元,而三级医院的平均住院费用为6233元,高出1497元。<br />在中国政府致力于解决医疗公平性问题的时候,“新大楼”们好像无法对此做出应有的贡献。政府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但是,除此之外,当医疗市场的确有大量需求、医院的确有丰富资源、医院发展的确可以提速的时候,我们有理由不让人家盖大楼吗?恐怕也不能这样狭隘。<br />但我们倒可以从另一个思路上求解。原卫生部基妇司司长李长明曾经表达过这样一种观点,他说“医改应该抓小放大”。意思是说,政府除要控制一部分作为科研教育基地的大医院外,可以通过管办分离的方式让一部分大医院走向市场,从而政府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用于那些可以保证国民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br />让那个爱洗澡的儿子自己洗,而那个不爱洗澡的儿子由妈妈来洗,有点意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