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12-2 21: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网上看着你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50"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valign="middle" colspan="2" height="50"><div class="f18pxh" align="center">医界应该有作为</div></td></tr><tr><td colspan="2" height="18"><div class="f13px" align="center" /></td></tr><tr><td colspan="2" height="18"><div align="center">2005.11.16 1版 编辑:吴晨光</div></td></tr><tr><td colspan="2" height="18"><font color="#009966"><div class="f13px" align="center">作者:李天舒</div></font></td></tr><tr><td valign="top" width="50"> </td><td valign="top" width="500"><br /><br /><pre class="f15px"> 开篇语 缓解看病难看病贵,说起来不易,做起来更难。但医疗卫生系统 和广大医务工作者还是在积极想办法,以点点滴滴的实际行动,发挥 着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领头羊”作用。行动间,他们有收获、有欣 喜,但也有苦恼、有困惑。从今天开始,本报刊发《缓解看病难看病 贵医界在行动》系列报道,试图走进医院、走进医务人员的内心深处, 看看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艰难实践中,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努 力、他们的付出以及已有的转变。 “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可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绝对是一个开 放的话题。欢迎广大医务人员、热心读者积极参与,踊跃为“缓解看 病难看病贵”这个事关每一个人健康和福祉,事关社会和谐和进步的 话题建言献策。哪怕是一点点的看法,甚至是牢骚和不同意见,我们 都非常欢迎。来信、电子邮件均请注明“缓解看病难看病贵讨论”字 样。健康报网站同时开通“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医界在行动”讨论专区, 欢迎大家上网跟帖发表意见。 地址:北京东直门外小街甲6号健康报社采编一部收。 邮政编码:100027 电子邮箱:cb1@jkb.com.cn 健康报网址:http://www.jkb.com.cn 学者:医方责无旁贷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出台后,某著名门户网 站随即推出网上调查:“‘十一五’规划,您最关心哪些问题?”结 果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高居榜首。 “老百姓关心看病问题已超过了对物价、教育等社会问题的关注, 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一位学者这样表达自己的观点,“首次把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写进‘十一五’规划,说明党和政府对此高度 重视,要着手加以解决。” 这位学者说,看病难看病贵固然涉及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社会 医疗保障制度薄弱,政府投入不足,区域发展差异等现行医疗体制的 诸多环节,涉及卫生、药监、民政、社保、财政、物价等多个部门, 但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这一对突出矛盾中,全国医疗机构和200万医 务工作者却责无旁贷,应该也可以有所作为。因为他们站在守护人民 生命健康的第一线,直接面对疾病,也直接面对患者。他们对自己手 中开方治病的笔,有很大的自主性。他们应该而且能够坚守基本的医 学伦理道德和医学准则。 医界认同这位学者的意见吗? 反方:我们做不到 某医生:现在的医生不纯粹 要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医生就要做纯粹的医生,只负责看病,不 负责为医院挣钱。 可现实的情况是,医生的收入与所开的药方是挂钩的,不少医院 对科室下达赢利指标。医院为何喜欢上新项目新技术?因为这里面有 巨大的赢利空间。 其次,现在出台的种种政策法规,都是约束医生的诊疗行为,医 生不能不保护自己。比如医疗事故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后,医生就 必然要让患者多做检查保护自己,患者必然就要多花钱。这是患者为 有可能发生的医患纠纷买单。 现在医生看病首先要考虑是不是医保用药,如果不是就不敢开, 否则患者就要闹。医保还给住院病人设立费用封顶线,这不是按医学 规律办事。比如肿瘤治疗花费很高昂,但是患者看病到了封顶线怎么 办?为病人着想,只能让他先出院,接着再住院。这个麻烦怨谁? 某院长:优先考虑生存 公立医院承担社会责任是应该的。但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公立 医院自身能起的作用很小。作为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政府投入在整 个医院的运营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甚至不能支付员工基本工 资,只要医院还须赚取维持运转的费用,看病贵就很难得到根本解决。 医院总要生存和发展吧?作为院长,我首先考虑的是医院的生存,别 无选择。我们能做的,只是象征性地做些义诊,搞些医疗扶贫。当然, 医生不正当的诊疗行为要约束,比如收患者红包是绝对不允许的。 某卫生行政官员:卫生一家推动难有作为 缓解看病难和看病贵,不是依靠单个医生或一两家医院就能解决 的,也不是光靠卫生行政部门一家就能解决的,需要多部门协作。现 在的医疗体制,就好像身上长了肿瘤,看上去是某一器官、某一局部 出现问题,但根子却是整个“防御”体系已经崩溃。需要对现行体制 来个外科手术式的变革,比如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保障和医 疗救助制度,加大投入和加强医政监管等等。 比如药品招标采购本来是件好事,但现在造成新的垄断,还多了 个中介公司分这块蛋糕,医院作为药品销售终端,反而对进价的干预 作用很小。很多药品从药厂直接进药反而更便宜,但不合法,无奈只 能采购经过多种利益叠加后的昂贵药品。政府部门招标采购措施不健 全,监督力度不够,对药品和医疗器材的价格管理,只考虑一层又一 层的流通环节的利益。卫生部门只能做一些改良的措施,因为很多权 限不在卫生部门。 正方:真想办法就有作为 梁厚祥(广东中山市卫生局局长):发挥协调作用 现在的卫生行政部门还是医疗服务的管理方和提供方。如果真心 实意想办法,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就能有作为。比如通过我们的呼吁 协调,中山就在全市所有29家镇、区以上公立医院,开设了针对低保 人群和低收入群众的廉价医疗服务。普通感冒、慢性咽炎、中耳炎等 常见病,每张处方的费用控制在1.8元至40元之间,廉价病房每床日 费用在60元至100元之间。廉价医疗服务虽然不能根治看病贵难题, 但确实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低收入人群有病不敢治的问题。 杜雪平(北京市复兴医院副院长):将小病消化在社区 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上,大、小医院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做工 作,直接开展社区服务或帮助社区医疗机构充分发挥作用,不能大病 小病都上大医院。 发展社区服务,将小病消化在社区,不能仅仅盯着微笑服务,还 要靠技术,靠上门服务。我们医院是较早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我们 的社区服务之所以吸引患者,还是因为有三甲医院的背景,社区医生 水平都很高,很多是硕士生,这是最根本的。我们的社区医生可以陪 患者聊天,可以和患者交朋友,这样的人性化医疗关怀,目前在大医 院很难实现。 胡延滨(广东省中医院干部):实行差异化服务 在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越来越大的时候,应该根据差异化原则, 针对不同人群,给予不同的可及性服务。比如医院有普通门诊、专家 门诊甚至特需门诊,但同时还要有慈善门诊。不管什么门诊,医疗服 务的质量应该没有本质区别,但服务方式可以有不同。比如特需医疗 更加强调良好舒适的就医环境,慈善门诊就强调能解决疾病问题。关 键是医院要加强管理、要多想办法。 张会(安徽省建医院护士):多一些职业精神 普通医护人员好好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具备基本的医德修养, 富有同情心,给每一个上门的患者服务好,这也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然医生、护士都很辛苦,很多周末都要在病房里度过,甚至连 春节也不例外。但不管多辛苦,作为医务工作者,就应该对这些习以 为常,要多一些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因为从事医务工作是你自己作 出的职业选择,要享受这个职业给你带来的自豪、荣誉甚至实惠,也 应该能承受这个职业带来的压力甚至社会上的种种不理解,不能把自 己的不满或委屈对无辜的病人发泄。 </pre></td></tr></tabl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