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69|回复: 2

我在网上看着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2 21: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50"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valign="middle" colspan="2" height="50"><div class="f18pxh" align="center">&ldquo;我在网上看着你&rdquo;</div></td></tr><tr><td colspan="2" height="18"><div class="f13px" align="center" /></td></tr><tr><td colspan="2" height="18"><div align="center">2005.11.21&nbsp;&nbsp;1版&nbsp;&nbsp;编辑:李兵</div></td></tr><tr><td colspan="2" height="18"><font color="#009966"><div class="f13px" align="center">作者:陆铁琳</div></font></td></tr><tr><td valign="top" width="50">&nbsp;</td><td valign="top" width="500"><br /><br /><pre class="f15px">  院长从电脑里&ldquo;跳&rdquo;了出来   一天,在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供职的某科主任徐中(化名)像 往常一样来到诊室,打开电脑,启动信息化系统,准备接诊病人。这 时,他看到院内信息交互系统提示他,有一份来自院长的电子信息&mdash; &mdash;   徐中医生:     看了9月份的内科门诊医保用药情况,我们发现您成为用药的&ldquo; 领头主任&rdquo;了。特别是您的用药比高达93%,这令管理部门很感兴趣。 希望您谨慎从事。慎独。切切。   这条电子信息令徐中心头一沉,他知道自己成为医院&ldquo;网上监控&rdquo; 的重点对象了。   徐中供职的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是一家无纸化医院。6年来, 医院陆续投入3000余万元进行数字化建设。现在,这所二级医院对医 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实行的&ldquo;网上监控&rdquo;,令医生们在开方用药时不得 不慎之又慎。   所谓&ldquo;网上监控&rdquo;,是该院今年7月为了对医生的合理用药实行 监控,控制医疗费用上涨,而整合资源开发出的信息化新功能。通过 医生用药监测系统,电脑会根据医生开具的电子处方,进行人均每次 门诊费用和用药比例的统计。医院管理部门可实时了解药品和医生处 方使用的异常情况。某一种药用量的陡升,某些医生对某一种药处方 量的异常增加,均一目了然。如果某位医生的用药情况出现了某些&ldquo; 趋势&rdquo;,他就会在院内信息交互平台上收到来自院长的一份电子消息。   记者看到该院院长许伟人8月份发给几位医生的电子消息&mdash;&mdash;   &times;&times;医生:根据我院病人的实际疾病谱,应该是以常见病、多发 病为主,但从网上监控情况来看,您所用的个别药物已明显超过了同 级医生的正常用量。希望您认清卫生改革形势,坚持&ldquo;四合理&rdquo;要求, 用有相同疗效但价格低的药品展开治疗。请规范医疗行为,认真做个 好医生。   据悉,8月份接到了电子信息的这几个医生,在9月份的统计中, 人均每次门诊费用和用药比都大幅度下降。对于在合理用药监测中接 到院领导&ldquo;友情提示&rdquo;的医务人员,第一次只是网上信息教育,第二 次就会被管理层叫去谈话,第三次就直接扣奖金或影响晋级。   网上监控系统每个月都会对用量排在前10名的药品进行统计,如 果发现有某种药用量上升速度异常,医院就会马上停用这种药而用其 他同类型的药代替。该系统还能显示每种药品使用量最大的10名医生 用药情况。院党委副书记俞佩莉介绍说,上个月有一种抗生素虽然总 使用量上升幅度不明显,但是电脑监控发现某医生超乎寻常地爱用这 种药,医院管理层认为情况蹊跷,就通知医药代表停用了这种药。    给你需要的信息   该院信息化网络还为医务人员搭建一个强大的用药知识库体系, 实时帮助医生注意用药情况和药品的配伍禁忌,为医务人员提供字典 式友情提醒。内科医生吴慧萍向记者演示了接诊一名高血压病人的过 程,当她在电脑上开具电子处方,输入药品化学名称&ldquo;氨氯地平&rdquo;, 电脑上立即显示出同一规格和剂型的两种不同商品名的药品,一种是 合资的,47元一盒,一种是国产的,27元一盒。她向病人建议,这两 种药都差不多,用国产的更经济实惠。   当某位医生要开某项检查的时候,电脑可能会跳出一个提示:&ldquo; 这个病人两周前刚做过该项检查,您确定还要做吗?&rdquo;如果医生确定 要做,必须提交相关说明。一些重要的诊疗常规也会放在网上,供医 生随时查询。该院还开通了手术管理系统,对不同级别的医生所能进 行的不同级别的手术进行评定,在电子病历中嵌入手术权限登记。如 果不够级别的医生要开出某种手术通知,就会被电脑阻止。   实施&ldquo;网上监控&rdquo;以来,该院各种收费比以前有了明显减少。门 诊化验费7月比6月下降了10.31%;门诊处方人均费用8月比5月下降 了8%。实施这一制度以来,病人投诉率下降了9%。    质疑&ldquo;网上监控&rdquo;   对于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实施的&ldquo;网上监控&rdquo;,有人提出了疑 虑。   问:根据医生的用药量多少来警告医生有失公平。有的医生工作 量大,看的病人多,用药量自然就上去了。&mdash;&mdash;北京同仁医院某医生     答:我们会综合有关因素考虑。比如有个医生解释说自己不想让 老年病人一趟趟跑医院,就一次开足3个月的药,用药量自然就上去 了。对于这种说法,医院会进行一个相对较长时间的观察,看事实是 否如此。有些医生强调自己的行为是由于&ldquo;病人需要&rdquo;。对于什么叫 病人需要?我们医院的理念是,我们提供的是基本医疗服务,讲的是 &ldquo;以病人为中心&rdquo;。    &mdash;&mdash;长宁区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俞佩莉   问:这样的&ldquo;网上监控&rdquo;让我们工作的时候会很不自在,老觉得 自己受到监视,影响工作心情。                &mdash;&mdash;某医生     答:我们更看重的是信息化系统对临床工作的帮助,电脑提示的 用药原则是对医生的一种保护。而来自院长的电子信息被看做&ldquo;友情 提示&rdquo;。只要自己的医疗行为符合诊疗原则,就不怕被监控和考核。                   &mdash;&mdash;长宁区中心医院内科门诊主任吴慧萍   答:信息化建设降低了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能有效规避医疗风 险,对医务人员更多的是帮助和保护。同时,病人能获得相对满意的 服务,也为医院的用药质量管理和用药费用分析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 使医院的诊疗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让大家都满意。                     &mdash;&mdash;长宁区中心医院医教科刘瑞林科长   问:长宁区中心医院能做到&ldquo;网上监控&rdquo;,是因为他们有强大的 经济实力,能用得上医院信息化系统。这个经验在广大经济欠发达省 份和基层地区没法推广。      &mdash;&mdash;骨科器械医药代表张先生   答:这种经验可以推广。硬件建设是给我们提供了不少便利,但 我们的硬件也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院长的管理意识在前,6年来一 步步走来的。      &mdash;&mdash;长宁区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俞佩莉   问:&ldquo;网上监控&rdquo;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医疗费用上涨,但这 场医生与医院管理层间的博弈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缓解看病难、 看病贵,不能单纯依靠医院去限制医生的行为。                                 &mdash;&mdash;上海长征医院某医生     答:医院管理层更多时候只是&ldquo;友情提示&rdquo;,还要靠医生自觉。 医院这么做不是图立竿见影的效果,关键的还是一种医院文化的培养, 让医院的管理层、医务人员都认同&ldquo;以病人为中心&rdquo;的服务理念。                     &mdash;&mdash;长宁区中心医院内科徐文蔚医生     (落实&ldquo;以病人为中心服务&rdquo;理念,能否实现医患双赢、如何实 现,请看《单病种限价不太难》)      (欢迎参与讨论。来信、电子邮件均请注明&ldquo;讨论&rdquo;字样。地址: 北京东直门外小街甲6号健康报社采编一部收。邮编:100027。电子邮 箱:cb1@jkb.com.cn) </pre></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 21: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网上看着你

处方越开胆越小
<br>
<br>2005.11.18  1版  编辑:李兵
<br>作者:刘平安;吕鹏海
<br>  
<br>
<br>
<br>  大处方能不能变小
<br>  对这个问题,北京协和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刘昌伟连问了三个“行
<br>不行”。
<br>  他说,有些大处方是患者需要而且强烈要求开的,医生不得不开。
<br>比如六七十岁的慢性病患者,就靠吃药控制着,你一次就给他开3天
<br>的药行不行?很多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动脉硬化、慢性肝炎等多种
<br>疾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同时具备,你就给他开降血糖的药行
<br>不行?很多患者是从外地来的,你就给他开一个疗程的药让他回去行
<br>不行?
<br>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博士后朱晒红说,大处方界定死了会出问题。
<br>医疗机构对患者高、中、低档的需求都要满足,假如界定了大处方,
<br>是不是会剥夺那些需要高档次药物治疗的患者的权利?
<br>  上海瑞金医院不愿具名的一位医生则认为,开处方和医生的经验
<br>关系密切,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对患者病情判断得非常准确到位,他
<br>只需要一两种药就能给病人把病看好。可是经验一般的大夫难以对患
<br>者病情作出准确判断,可能是这个病,也可能是那个病,在多种可能
<br>都有的情况下,他就不得不开多种药物给患者医治。经验不丰富是医
<br>生从业的必然过程,能因为这个处罚他吗?
<br>  四川省人民医院院长修瑞龄说,药品市场的混乱是医院大处方的
<br>根源,药品回扣是医生开大处方的利益动力,谁敢保证每个医生都不
<br>开大处方?
<br>  一边是患者有实际需求,一边是医院、医生有实际的利益驱动,
<br>要使大处方变小、变得合理,困难确实很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医院
<br>在遏制不合理用药和开大处方、乱开药方面是不是就无所作为?
<br>
<br>  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六条措施治理大处方
<br>  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杨银学介绍说,去年6月,他们医院专
<br>门组织专家,给大处方界定出6个特征:1.无菌手术、非感染手术或
<br>超麻醉诱导期使用抗生素;2.给一个病人同时使用两种以上机理相同
<br>的药物;3.病情不需要时,超疗程、超剂量用药;4.使用与疾病治疗
<br>无关的药物;5.医保患者出院时超量带药;6.为医保患者攒药。针对
<br>大处方这些特征,医院制定了严密的6条治理措施,规定查出一张大
<br>处方扣100块钱,一个医生连续被查出3张大处方就推迟职称晋升。
<br>  6条措施贴出来了,处罚的规矩立下来了。杨银学说,这6条措施
<br>恰当不恰当、是不是太原则先不去探讨,但有了总比没有好,让我们
<br>查处大处方可以对号入座了。呼吸内科有一肺部感染住院患者,出院
<br>时带药远远超出了医保的规定和患者的实际需求,是典型的违反标准
<br>的大处方。结果开方医生被罚了款,受到了警告。
<br>  大处方在宁夏医学院附院得到了明显遏制,2003年,医院药品收
<br>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为52.15%,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下降为46
<br>%。作为年收入上亿元的三甲医院,药占比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就为
<br>患者减轻负担上百万元。
<br>
<br>  面对治理  医生心态复杂
<br>  在宁夏医学院附院采访中,呼吸内科副主任李秀忠说,以前根据
<br>病情开处方,不多想别的,现在时刻念叨的是我的处方是不是大了,
<br>病人能不能吃得起,还能不能治好病。处方越开越胆小,越开越谨慎。
<br>  他说,有的医保患者为了多开药,会在科室和医生干起来,骂医
<br>生,好像我们是医保抠门的守财奴,故意不让他们吃药。可是医院给
<br>大处方定下的规矩,以及医保局的政策,就像猎人给狐狸埋下的夹子,
<br>碰上是跑不掉的。我们也很困惑。
<br>  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何兰杰说,六条标准迫使医生和患者多沟通,
<br>医生开处方不能像以前一样,开啥药自己说了算。现在要听取患者的
<br>意见,参考患者的主意。我们把药品分成ABC几类,明确告诉患者其
<br>中的区别,由患者自己选择。不过,这其实也是把医生的责任推给了
<br>患者。医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但是要患者选择药品,这也很矛盾。
<br>  最矛盾的还是院长杨银学。他说,治理大处方有难言之隐,顾虑
<br>不少。查出来就要处罚,不处罚不如不查。但是处罚医生也不是上嘴
<br>皮碰碰下嘴皮的事,会有很多人说情。医院处罚肿瘤科开大处方的5
<br>位大夫,就是在很多人求情的情况下强行通过的。我这个院长的任期
<br>是3年,任期之内的业绩职工投票说了算。作为院长,对人家好人家
<br>不一定说好,但是得罪人却是实实在在的,我的心能不悬着?
<br>  对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做法和杨银学的心态,河南省三门峡市
<br>中心医院院长梁智斌表示认可和同情。他说,在目前的体制和机制下,
<br>杜绝大处方是不现实的,但是可以像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那样,通过
<br>加强管理把大处方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可就是这样也很难。
<br>  对梁智斌院长的同情,杨银学还有些不买账。他说,大处方的概
<br>念含混不清,社会上把药品多、金额大的处方统统叫做大处方,掩盖
<br>了合理用药和不合理用药的重大区别。现在的呼声是只要钱多药多就
<br>是大处方,就要坚决打击。有时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br>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博士后朱晒红说,在现时条件下治理大处方,
<br>医院起码要有良好的传统,氛围要好。再就是要有数字化管理,把药
<br>物滥用的限制原则输入处方管理程序,使大处方开不出去。
<br>
<br>
<br>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 21: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网上看着你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50"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valign="middle" colspan="2" height="50"><div class="f18pxh" align="center">医界应该有作为</div></td></tr><tr><td colspan="2" height="18"><div class="f13px" align="center" /></td></tr><tr><td colspan="2" height="18"><div align="center">2005.11.16&nbsp;&nbsp;1版&nbsp;&nbsp;编辑:吴晨光</div></td></tr><tr><td colspan="2" height="18"><font color="#009966"><div class="f13px" align="center">作者:李天舒</div></font></td></tr><tr><td valign="top" width="50">&nbsp;</td><td valign="top" width="500"><br /><br /><pre class="f15px">  开篇语   缓解看病难看病贵,说起来不易,做起来更难。但医疗卫生系统 和广大医务工作者还是在积极想办法,以点点滴滴的实际行动,发挥 着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ldquo;领头羊&rdquo;作用。行动间,他们有收获、有欣 喜,但也有苦恼、有困惑。从今天开始,本报刊发《缓解看病难看病 贵医界在行动》系列报道,试图走进医院、走进医务人员的内心深处, 看看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艰难实践中,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努 力、他们的付出以及已有的转变。   &ldquo;缓解看病难看病贵&rdquo;可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绝对是一个开 放的话题。欢迎广大医务人员、热心读者积极参与,踊跃为&ldquo;缓解看 病难看病贵&rdquo;这个事关每一个人健康和福祉,事关社会和谐和进步的 话题建言献策。哪怕是一点点的看法,甚至是牢骚和不同意见,我们 都非常欢迎。来信、电子邮件均请注明&ldquo;缓解看病难看病贵讨论&rdquo;字 样。健康报网站同时开通&ldquo;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医界在行动&rdquo;讨论专区, 欢迎大家上网跟帖发表意见。   地址:北京东直门外小街甲6号健康报社采编一部收。   邮政编码:100027     电子邮箱:cb1@jkb.com.cn     健康报网址:http://www.jkb.com.cn    学者:医方责无旁贷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ldquo;十一五&rdquo;规划的建议出台后,某著名门户网 站随即推出网上调查:&ldquo;&lsquo;十一五&rsquo;规划,您最关心哪些问题?&rdquo;结 果百姓&ldquo;看病难看病贵&rdquo;问题高居榜首。   &ldquo;老百姓关心看病问题已超过了对物价、教育等社会问题的关注, 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rdquo;一位学者这样表达自己的观点,&ldquo;首次把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写进&lsquo;十一五&rsquo;规划,说明党和政府对此高度 重视,要着手加以解决。&rdquo;   这位学者说,看病难看病贵固然涉及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社会 医疗保障制度薄弱,政府投入不足,区域发展差异等现行医疗体制的 诸多环节,涉及卫生、药监、民政、社保、财政、物价等多个部门, 但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这一对突出矛盾中,全国医疗机构和200万医 务工作者却责无旁贷,应该也可以有所作为。因为他们站在守护人民 生命健康的第一线,直接面对疾病,也直接面对患者。他们对自己手 中开方治病的笔,有很大的自主性。他们应该而且能够坚守基本的医 学伦理道德和医学准则。   医界认同这位学者的意见吗?    反方:我们做不到   某医生:现在的医生不纯粹     要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医生就要做纯粹的医生,只负责看病,不 负责为医院挣钱。   可现实的情况是,医生的收入与所开的药方是挂钩的,不少医院 对科室下达赢利指标。医院为何喜欢上新项目新技术?因为这里面有 巨大的赢利空间。   其次,现在出台的种种政策法规,都是约束医生的诊疗行为,医 生不能不保护自己。比如医疗事故实行&ldquo;举证责任倒置&rdquo;后,医生就 必然要让患者多做检查保护自己,患者必然就要多花钱。这是患者为 有可能发生的医患纠纷买单。   现在医生看病首先要考虑是不是医保用药,如果不是就不敢开, 否则患者就要闹。医保还给住院病人设立费用封顶线,这不是按医学 规律办事。比如肿瘤治疗花费很高昂,但是患者看病到了封顶线怎么 办?为病人着想,只能让他先出院,接着再住院。这个麻烦怨谁?   某院长:优先考虑生存     公立医院承担社会责任是应该的。但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公立 医院自身能起的作用很小。作为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政府投入在整 个医院的运营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甚至不能支付员工基本工 资,只要医院还须赚取维持运转的费用,看病贵就很难得到根本解决。 医院总要生存和发展吧?作为院长,我首先考虑的是医院的生存,别 无选择。我们能做的,只是象征性地做些义诊,搞些医疗扶贫。当然, 医生不正当的诊疗行为要约束,比如收患者红包是绝对不允许的。   某卫生行政官员:卫生一家推动难有作为     缓解看病难和看病贵,不是依靠单个医生或一两家医院就能解决 的,也不是光靠卫生行政部门一家就能解决的,需要多部门协作。现 在的医疗体制,就好像身上长了肿瘤,看上去是某一器官、某一局部 出现问题,但根子却是整个&ldquo;防御&rdquo;体系已经崩溃。需要对现行体制 来个外科手术式的变革,比如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保障和医 疗救助制度,加大投入和加强医政监管等等。   比如药品招标采购本来是件好事,但现在造成新的垄断,还多了 个中介公司分这块蛋糕,医院作为药品销售终端,反而对进价的干预 作用很小。很多药品从药厂直接进药反而更便宜,但不合法,无奈只 能采购经过多种利益叠加后的昂贵药品。政府部门招标采购措施不健 全,监督力度不够,对药品和医疗器材的价格管理,只考虑一层又一 层的流通环节的利益。卫生部门只能做一些改良的措施,因为很多权 限不在卫生部门。    正方:真想办法就有作为   梁厚祥(广东中山市卫生局局长):发挥协调作用     现在的卫生行政部门还是医疗服务的管理方和提供方。如果真心 实意想办法,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就能有作为。比如通过我们的呼吁 协调,中山就在全市所有29家镇、区以上公立医院,开设了针对低保 人群和低收入群众的廉价医疗服务。普通感冒、慢性咽炎、中耳炎等 常见病,每张处方的费用控制在1.8元至40元之间,廉价病房每床日 费用在60元至100元之间。廉价医疗服务虽然不能根治看病贵难题, 但确实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低收入人群有病不敢治的问题。   杜雪平(北京市复兴医院副院长):将小病消化在社区     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上,大、小医院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做工 作,直接开展社区服务或帮助社区医疗机构充分发挥作用,不能大病 小病都上大医院。   发展社区服务,将小病消化在社区,不能仅仅盯着微笑服务,还 要靠技术,靠上门服务。我们医院是较早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我们 的社区服务之所以吸引患者,还是因为有三甲医院的背景,社区医生 水平都很高,很多是硕士生,这是最根本的。我们的社区医生可以陪 患者聊天,可以和患者交朋友,这样的人性化医疗关怀,目前在大医 院很难实现。   胡延滨(广东省中医院干部):实行差异化服务     在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越来越大的时候,应该根据差异化原则, 针对不同人群,给予不同的可及性服务。比如医院有普通门诊、专家 门诊甚至特需门诊,但同时还要有慈善门诊。不管什么门诊,医疗服 务的质量应该没有本质区别,但服务方式可以有不同。比如特需医疗 更加强调良好舒适的就医环境,慈善门诊就强调能解决疾病问题。关 键是医院要加强管理、要多想办法。   张会(安徽省建医院护士):多一些职业精神     普通医护人员好好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具备基本的医德修养, 富有同情心,给每一个上门的患者服务好,这也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然医生、护士都很辛苦,很多周末都要在病房里度过,甚至连 春节也不例外。但不管多辛苦,作为医务工作者,就应该对这些习以 为常,要多一些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因为从事医务工作是你自己作 出的职业选择,要享受这个职业给你带来的自豪、荣誉甚至实惠,也 应该能承受这个职业带来的压力甚至社会上的种种不理解,不能把自 己的不满或委屈对无辜的病人发泄。 </pre></td></tr></tabl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