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69|回复: 2

医生是应该读几本医学史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7 16:3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医学人文素养从哪里来?肯定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是医学生脑子里固有的,它需要知识、体验、实践三个方面的学习与积累。阅读是重要的,读什么?文、史、哲、宗教、艺术都应该读,但时间精力不足,最起码应该读几本医学史。说起来,医学教育是最忽视历史教育的,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现代医学是舶来品,讲来讲去,都在为外国人评功摆好,没有中国人的份。而中医的历史又与现代医学教育的知识脉络是断裂的,没有太多逻辑关系,没有必要读。我们学院内医学史教育的失败大概就缘于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另一个颇为充分的理由流行于医院内,即所谓的“知识进化论”观点,一种顽强的“厚今薄古”思维定势,从知识论出发,一部医学史,前浅后深,前低后高,既然高又深的内容被我们掌握了,还有什么必要再去学习浅而低的知识呢?其实,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医学史不仅仅是一部知识的进化史,还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自然史、社会史、文化史,也是一部思考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史、学术史。在医学的蒙昧时代,人们的医学知识与技术,对疾病的征服力、驾御力可能不及当代人,但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与理解却不一定低于当代人,因为人类与疾病、与病菌本质上是一种共生关系。征服与敬畏,搏击与适应,需要一种平衡和张力,这种张力从古到今都在探寻,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与先贤们有共同的生命、疾病难题,倾听他们的心得与理解是一件有意义的职业内容。中国学者历来有重视历史的传统,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明得失,提升洞察力与见识水平。同样,医学这门并非纯技术的学科也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大关怀、大视野、大境界,从而催生出医学的大师。<br />    <br />    虽然医学史被冷遇,图书馆里以医学史为题的图书却不少,教材不下10部,专著也不难找到,但主要是通史,鲜有专题史,断代史,社会文化史、学术史、思想史。两年前萨斯流行时集中出版了一批传染病的流行史、防治史的专题科普作品,百姓读医史的风尚如昙花一现,如今禽流感来袭,希望能唤起当年的景象。在此给有兴趣读史的医界朋友推荐几部译作。其中两部以“剑桥”冠名,分别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张大庆教授主译的《剑桥医学史》、北京大学哲学系任定成教授主编的“剑桥科学史丛书”之一的《19世纪医学科学史》,第三部也是张大庆的译笔,是一部美国医学史:《从体液论到医学科学》。三部专著各具特色,且互为补充,好像有一只神手在背后捏合。譬如拜纳姆的《19世纪医学科学史》主要叙及欧洲的医学进步,作者在序言中歉意地称笔触未及美国的医学发展,杜菲的专著恰恰专门论述美国医学的衍进历程。后两本以文见长,插图不多,且为黑白版,而罗伊·波特的《剑桥医学史》则是一部图史,配发了200余帧彩(单)色插图,活跃了版面,降低了阅读门槛,增加了视觉感受。如果说后两本是学院读本的话,这部插图版《剑桥医学史》则可以走进大众阅读的视野。更浅近的读本是英国罗伯特·玛格塔著的《医学的历史》,但书中的博物学情怀,文化史眼界并不逊于高头巨著。有志对医学史作学术探究的朋友当然不能不读意大利医史学家卡斯蒂格略尼的《医学史》(上、下)这是目前国内卷帙最藩浩的一部医史著作了,译者是著名的医史学者程之范老先生,也是北京大学医学部最资深的医学史教授。20年前由商务印书馆出了半部,去年才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全译本,依作者的理解,医学史是观念的历史、事实的历史、人物的历史,即思想史、发明发现史、英雄史。这种学科定位就是一份大境界。<br />    <br />    将医学史当作社会文化史来写来读,并不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生老病死是民生节目、生命状态。虽然当代社会医学专门化了,医生职业化了,但出于对自身生命的珍重,也作为对病患意义、价值的追溯,人们对于医生、医学、医院的话题有着自发的凝视与虔诚的追问。而凝视医学史,自社会文化史向度追问医学的目的、意义、价值,有着别一样的洞察和领悟,它能唤醒各自生命中形形色色的痛苦体验与医疗经验,同时在历史与理解层面超越这些体验和经验、获得一份智慧的烛照。这是作为一位焦虑的病人徘徊于医院长廊里、静卧于白床单的病榻上无法洞明的境界。<br />    <br />    人生多舛,病患难却,大恙过后,对人生的理解便升华、豁达几分。但人与医学的关系多半不及深究,或被忽视,医学史的阅读正是要补上这一话题的追究,它的背后是人性与技术的冲撞与平衡这一时代困境。因此,任何一个对时代精神脉搏有抚摩和沉思的人都应该将医学史纳入人生的背景阅读之中。何况我们这些以医学为职业的人群呢?<br />    <br />    当然,首先需要有精彩的医学史读物。当下,称心如意的医学史文化读物的确太少,由此造成读写的“小众”化。在我看来,医学史写作与阅读的“小众”化多半是由刻板的叙史规则与壅堵的史料素材所造成的。一般作品流于平庸、无趣,缺乏史识的跳跃、智慧的燃烧。相形之下,舶来的这几部医学史显得灵光四射。严格地讲,这几本医学史没有一本是我们医史圈内可以认定的编年体医史文本,而是顽强凸显作者个性化的思想棱角,努力贴近世俗的话语经验,藉此进入思想史、社会文化史的公共空间。<br />    <br />    何谓医学史?我们不必站在卡斯蒂格略尼的专家高度来说话,它本质上是人类生老病死的经验及其技术控制的历史。无论这台戏如何惊心动魄,主角只有两个:病人和医生,场景只有一处:医院,前医院时期在家庭,后医院时期可能在社区,医院细分为诊室、手术间、实验室、停尸间等等。病人拥有病患的体验、痛苦的体验,医生拥有医学的知识、经验、药品和技术。他们藉此对病人与病患实施干预,称之为医疗活动。其实,人类的医疗活动以及基础研究不仅仅旨在干预疾病,而在干预整个生老病死流程,如控制性与生育,控制衰老与死亡。这就是医学的职业秘密。医学史的精彩是将这个秘密还原为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区域、各个人群的医疗生活和保健时尚,讲述着一串串鲜活的故事。<br />    <br />    当然,这几位医史学家并非只是热衷于讲故事,追溯医学的知识与智力延宕,而是要编织自己对医学的理解和理想,因而各自的叙述与阐释、结构与案例都显出主观的特征。如拜纳姆笔下的19世纪的西方医学只有一个时间点,三个场景点,分别为1790年的医学,医院中、社会中、实验室中的医学,随后的几章完全是哲人式的玄思与提问,分析疾病与科学价值、医生与病人的冲突和共轭,结论更是一个大疑团:科学真的有用吗?<br />    <br />    同样,杜菲也是带着巨大的疑虑完成写作的,抛下一个大悬题:“医学向何处去?”“偏执”地将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技术进步归于“半吊子技术”或“非技术”,独自在书房里长叹“理解疾病的过程是一个越来越困难的问题......”在他看来,许多疾病已被认识却远未被“理解”。这英语中的理解(Understanding)语义就是站到上面去,什么之上,躯体、功能、代谢,生物、生命、生灵,生理、心理、行为,技术、社会、宗教、文明,杜菲先生没有说白,只能妄自揣摩。<br />    <br />    罗伊·波特的《剑桥医学史》与玛格塔的《医学的历史》虽然夹满花花绿绿的插图,有实景人物、事件、器物,还有大量美术作品,图旁的说明文字晓白中透出机智。而且这两部图史的思想穿透力丝毫不逊于纯文字专著,尽管对史实的叙述是流畅直白,容易阅读,但独立的批评、尖刁的怀疑、思辩的孤独布满字里行间。譬如在各个章节、各个时期的叙述中反复质询“疾病的定义?”“疾病是什么?”“疾病的概念?”看来他的职业疑惑是圆点式的。<br />    <br />    《剑桥医学史》在“医学的未来”一章里谈及许多新的医学与保健话题,譬如“人类基因组测定”工作,当时这项工作才完成5%,他预测新千年之初能完成这项“大冒险”。这是一次跨国的“大科学工程”,规模、经费预算首次超过在物理学领域的投入。其巨额耗资令作者担忧,但他仍不失幽默:称“大约与碱基对数目同样多吧!”这种研究模式的拷贝与技术手段的精致化也引起作者的忧虑,医生作为一个“治疗者”的角色已被“躯体技师”所取代。譬如“肾病医生既不是牧师也不是巫师,而是类似于家庭管道修理工的生理上的修理工”。他知道,病患中的人还需要在精神上、人道上得到关照。在他看来,医学正面临着一种挑战,既能充分应用技术又不丧失人情人性,适宜技术与适宜支付的平衡才是令人满意的卫生保健体系。此外,他还呼吁将艺术带入医院。对于当前实施的医院改革,他认定本质上是要建立一种医患之间的价值共同体和道德共同体,而不仅仅只是知识和利益的共同体。后者是一场永恒的市场博弈。即便如此,也是一次次理性与良知的估价和交易。<br />    <br />    合上这一本本撒满思想亮点的书卷,我突然想到,读医学史就是追寻“红十字”的真谛,这一横是技术层面的拓张,那一竖是人文主义的价值标杆,红色是生命,也是人性的温度。<br />
发表于 2006-5-7 18: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医生是应该读几本医学史的

应该做的事情太多了。
发表于 2006-5-7 20:4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医生是应该读几本医学史的

<p>对中医历史有些了解 </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