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49|回复: 11

记者用茶水当做尿液样本送检 医院化验出发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24 20: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者用茶水当做尿液样本送检 医院化验出发炎

http://news.QQ.com  2007年03月19日16:55   中国新闻网    评论54条

  中新网杭州点击查看杭州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3月19日电(记者 柴燕菲 特约记者 郑瑜 李京) 随着人们健康知识和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患者对医院、医务人员的期望值不断增高,而现代医学的局限以及一些医务人员的不负责任,使医患矛盾成为社会的热点和难点。

  这段时间,针对医院前来投诉的人很多:杭州的一位陈女士看了个小病花了两千多元,病历和药物的明细单都没有;一个医院口腔门诊部花四千块钱给患者装的烤瓷牙居然是个合金的假货;明明是一般的主治医师却偏偏说成是北京点击查看北京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大医院来的教授、专家。这两天,本网记者和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频道《新闻007》记者一起暗访了这些医院。仅仅化验一项得出的结论就让人不寒而栗。

  以茶水做试验 茶水“发炎“了

  我们用一只崭新的玻璃杯泡了绿茶,并将茶水当做尿液的样本送检。

  记者首先来到了位于杭州萧山区萧绍路1541号的萧山钱江医院。值班的蔡医生在问了记者的大致情况后,叫记者先去做个小便化验。

记者把事先准备好的茶水倒进盛放尿液样本的量杯,然后送进了化验室。不到5分钟,化验结果就出来了。上面的数值显示:包括胆红素在内的三个指标超标。蔡医生看了化验单一眼后表示,从化验单显示的:‘白血球,1到3个’说明有炎症,可能是尿道炎,必须先配点药回去吃,不好的话马上再来。

  蔡医生给记者开了三盒消炎药,两盒甲讽霉素胶囊,一盒阿奇霉素片,包括药费和检查费,记者一共花了两百二十多元。

  在位于杭州萧山区萧绍路608号的萧山华东医院,化验员拿到我们的茶水样本后,把它送进了检验机,几分钟后,报告单出来了,胆红素一个加。“胆红素什么意思?”记者问到。值班医生告诉记者:“胆红素一个加问题不大,不象白细胞,有白细胞可就问题大了。当记者问可不可以不配药,这位医生没有回答,只是说最好做进一步检查。

  记者来到的第三家医院是位于杭州学士路一号的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听说记者小便时有点痛,这位医生让记者先做个小便化验,同样记者把事先准备好的茶叶水送进了化验室。半小时后化验结果出来了,白细胞2个加,白细胞显微镜检测2到3个。“有炎症了,尿路感染,挂盐水效果好。”医生让记者不要紧张,并给记者开了3天的盐水消炎,花费了近400元钱。

  茶叶水难道真的会发炎?大医院难道也会搞错?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又在这家医院用同样的茶叶水作了第二次检测。化验单上显示,仪器检测白细胞一个加,人工显微镜检测白细胞1到3个加。这次医生给记者开的药是,一盒西药,五盒中药,西药是左克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中药是银花泌炎灵片和热淋清颗粒,药费70元。

  记者跑的第4家医院是浙江省中医院,10分钟后化验结果出来了,胆红素一个加,人工显微镜检出红细胞1到3个,还没等记者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化验室的医生说话了:“这个要查一下肝功能,应该排除一下肝脏疾病。”

  2天时间,记者跑了10家医院,其中4家是民营医院,6家公立医院,6家公立医院里有4家是省级医院,都是用同一杯茶叶水作尿液样本,检测结果是:2家民营医院和2家省级医院茶叶水中没有被检出白细胞,另外6家医院不同程度的被检测出了白细胞和红细胞,其中2家医院的化验单上显示,用显微镜也能看到白细胞,5家医院给记者配了消炎药,总计药费1300元左右。

  “茶水”是不可能发炎的

  那么茶叶水中到底有没有白细胞和红细胞呢?记者就此问题专门请教了浙江省著名的茶生化专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前国家农业部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教授。

  “到目前为止,没有文献报道茶叶中有胆红素和白细胞这样的成分,这个东西主要存在于动物细胞里面,白细胞在动物的血液里存在。”据程教授介绍,现在已经知道茶叶当中化学成份有五六百种,其中百分之96左右都是有机化合物,茶水里没有红细胞也没有白细胞。

  那么茶叶水中到底能不能被检测出白细胞呢?我们请来了杭州邵逸夫医院检验科的主管化验师为我们作了试验。仪器试验结果显示:胆红素阴性、尿阴血阴性。也就是说没有红细胞、尿白细胞微量。仪器检测后,主管化验师又把尿液拿到显微镜下用肉眼进行仔细观察,一二分钟后金主管告诉记者茶叶水里根本看不到白细胞,也没有红细胞。

  是有人在让“茶水”发炎

  既然茶生化专家和主管化验师都肯定茶水中不可能有红、白细胞的存在,那么记者去医院检测出的那些数据又是怎么回事呢? 是检验仪器出了问题还是化验师的检验水平有问题?难道是一些化验员在有意篡改化验数据?

  据杭州邵逸夫医院检验科的主管化验师金主管介绍,小便的检测程序其实很简单,因为现在的仪器自动化程度很高,一些条件好的医院,尤其是一些大医院用的都是进口品牌,象德国产的拜尔、日本的京都等,它们的工作原理都是采用激光照射来分析尿液的成份,当然在实际使用过程当中,比如试纸的过期、仪器的老化等原因会影响检验的正确性,为了弥补这些可能的误差,还要做第2步的人工显微镜检测,这一步才是医生判断病人有没有炎症的主要依据。“镜检报告有红细胞就报红细胞,有白细胞就报白细胞,如果什么都没有看到就报阴性。”金主管说。

  那么为什么仪器的检测结果显示白细胞微量呢?

  金主管告诉记者,这个主要是仪器的工作原理导致,茶叶水可能对仪器有一定的干扰作用。“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在显微镜下是永远也看不到白细胞,也看不到红细胞的。”据金主管介绍,作为一般的检验师,排除外界污染的情况下,不可能说没有看到白细胞而写白细胞的。

  而记者调查的萧山钱江医院、省中医院和省妇保医院的4张化验单,显微镜检测白细胞1到3个,红细胞1到3个,白细胞2到3个,白细胞1到3个,也就是说这3家医院的化验师在显微镜上看到了白细胞也看到了红细胞,其中省妇保医院还两次在同一杯茶叶水中看到了白细胞。

  医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现代高自动化的仪器加上镜检,一杯茶水竟然“发炎”了。这一结果至少说明这些医院的工作作风极不严谨,像这样的医院能让患者放心吗,谁又能排除这种“马虎”不会发生在患者身上呢?!(完)
发表于 2007-3-25 09: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震惊,又令人心寒…………………………
发表于 2007-3-25 13: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小便里尿出茶来,炎症岂不重也!

[ 本帖最后由 老包 于 2007-3-25 14:00 编辑 ]
发表于 2007-3-27 08: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种解释(zt):

根据一般"偷懒"的检验程序,仅用仪器检测而不用肉眼显微镜下观测,必然出现这样的结果。

机器检测的前提是无污染的人尿,机器认为这就是人尿,机器把一切和白细胞大小差不多的悬浮颗粒认为是百细胞、把一切和红细胞大小差不多的悬浮颗粒认为是红细胞。
发表于 2007-3-27 17: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方面:
仪器没有想到有这样的记者;
仪器没有想到需要化验茶水;
一方面:
检验人员没有想到有这样的记者;
检验人员没有想到需要化验茶水;
再一方面:
肉眼镜检的结果不太好解释。

中国特色。
发表于 2007-3-29 10: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这不是医务工作者的错误,反而是记者同志在钻空子,每一种检测仪器只会对一种物质产生效应,举个简单的例子:每个人到另一个陌生的城市开始总会有一种不适的感觉,时间长了很会平静下来.对该城市的道路也会熟悉起来,走路起来也会方便嘛.不怕会走错路了.机器也是人发明的,当遇到新事物的时候发生错误不足为奇,平时检验员会根据仪器和个人经验作出结论,如果仪器提示有问题,工作人员亦会随着这个方向去想,当然,我这样说,不一定是完全依赖仪器,因为这关系到责任问题,最起码仪器就是一个依据,个人的经验是肉眼看不到的,绝大多数检验人员都会采取这样的做法.这纯属个人意见,说错的地方请见谅.
发表于 2007-4-11 11: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卫生部回应茶水发炎 茶水充尿验出炎症属正常

 [提要] 此前有记者乔装成患者,将事先准备好的茶水送到杭州10家医院检测,结果有6家医院检测出茶水有炎症,从而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的“茶水发炎”事件,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对媒体提出了批评,称此行为有悖记者职业道德。经过质控检验,医院的茶水检查过程没问题。
         

  在昨天(10日)卫生部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针对有记者乔装成患者,将事先准备好的茶水送到杭州10家医院检测,结果有6家医院检测出茶水有炎症,从而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的“茶水发炎”事件,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对媒体的此次策划提出了批评。  



他表示:根据专家建议,此行为有悖记者职业道德。

  事件发生后,卫生行政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除了当地的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的医疗机构和专家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外,卫生部也组织北京各大医院和卫生部的临床检验中心就这个事件进行专题研究。北京的医疗机构也用茶水作为检验样本让各大医院进行了化验,结果许多医院的化验报告也出现了假阳性。

  根据专家建议,这种做法不仅有悖媒体记者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而且不利于维持正常医疗秩序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毛群安告诉记者,医疗机构的检验是针对比较有特有指向的检验品来测试,有一些只通过设备本身进行的检测。如果是设计为对尿液进行检验的仪器,而放进去的是茶水,这个仪器并没有首先鉴定是不是尿液的程序,它就会直接把样本作为尿液来化验。提供的监测样品里面,只要有一些物质和尿液中可能检出的物质有相似情况,仪器就会诊断出来,如白细胞、红细胞、胆红素这些物质都是由机器来自动识别的。如果媒体都策划这样的新闻,那明天可能送检的是啤酒,后天则是酱油,医院要应对这种情况,就必须在检验程序前再加一个程序,要先鉴定送检物质是不是尿液。如果是这样,情况就复杂了,医院就要把各种可能的样品都进行检验,最后认定这个是尿液,再进行尿液的检查和化验。

  专家认为,经过质控检验,医院在检查过程中应该说没问题。毛群安强调,如果不懂化验技术要求,而别出心裁地想到这么一招,不仅会影响正常的医疗工作,而且会误导广大公众。现在已经有很多患者对医院检查结果产生了怀疑。(记者李学梅)来源:北京日报
发表于 2007-4-11 13: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做这样的事还算正常,中国新闻网也能做出这种事来,而且还自以为是什么惊人的发现……不知道这些人会不会哪天到公安局报个假案,考验一下公安部门的假案识别能力。

如果哪天有人提供了假的新闻爆料,害一帮记者瞎忙半天,我们是不是该说:媒体的工作作风不严谨,连这样的假话都相信……
 楼主| 发表于 2007-4-11 20: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网友自发进行茶水尿检实验 医生称错在记者

网友自发进行茶水尿检实验 医生称错在记者

【新民网·独家稿件】近日有媒体报道,针对不久前媒体曝光的“茶水发炎”事件,北京协和医院等全国92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医务人员近日分别做了同样实验:用茶水做尿常规化验。并在丁香园医学网站上公布了所有参加实验的医院和检验单。结果显示:在136份化验单中,未检出“阳性”项目的报告单为9份,占总数的6.6%;检出“阳性”项目的报告单为127份,占总数93.4%。新民网就此事联系了名单中的几家医院,核实情况。


新民网联系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的检验科等医院,他们都表示听说过之前媒体“茶水验尿事件”的报道,但是对于后来的全国自发参加“茶水尿常规”检测的92家三甲医院检验报告一事从未听说,他们也没有参加任何联合检验的事情。

新民网又致电卫生部北京医院,该院的检验科医师告诉新民网,他没有听说过此事,让新民网联系该科室的郭主任,郭主任告诉新民网,他对此事完全不知道,这个项目没有通过他们的检验科来参加,一般尿常规的检查都是通过各家医院的检验科来检验,对这件事是否用茶水来检验,郭主任称,他并不清楚。


郭主任说他知道媒体报道的这件事情,对于茶水在做尿液化验的事解释到,机器提示里面有炎性细胞存在,而现在有些尿的分析机器很可能是计数的,即计算颗粒数,有的时候茶水里会含有小颗粒,仪器是不认这些颗粒的,它只认颗粒的大小,比方说,白细胞或者红细胞有一定的大小,10—20个微米,如果恰巧茶水里含有这么大小的微粒的话,仪器是不管颗粒的,就会认为有类似细胞的东西,仪器就会有提示。


另外仪器是不能做茶水的,如果病人将茶水送来检验,那么就超出仪器的工作范围了,给仪器检测的对象就不正确,如果有病人或者记者真的想检测医院的话,那么他应该拿仪器的适用样本来检测,因为它是尿液分析仪,不是水质分析仪,就算拿白水或者有颜色的水,它只要不干净,机器就会出报告,正常人尿液里就不应该出那样的颗粒,所以就会导致检验报告的不准确,而这个记者本身用的对象就不对,是违反科学的。


新民网最后致电公布详细数据的丁香园网站,进一步核实情况。网站的工作人员周先生证实了确实有这样一个实验活动。周先生介绍,这一活动并不是通过医院官方组织起来的,而是丁香园的网友自发的行为。因为网站目前拥有80万会员,其中七成以上是医生或医学研究生,所以这个活动进行的还比较顺利。网站从上周开始有意向组织这次实验,最后实际实施只花了不到两天的时间。周先生说,如果通过医院官方渠道进行这个实验,就失去了客观的态度。“我们是会员自发的,自己送样去医院检验,医院检验科也不知道这是尿还是茶。”周先生说这次实验绝大部分都是会员自己掏钱送检,在把检验单据传给网站的。但是也有医院是把这个实验当成项目在做,比如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就有专人在做这个项目,在作全面的实验,把茶水不同温度,不同时间的检验结果都记录下来。


为什么会组织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实验呢?周先生说:“从现在报出来的结果可以看出,茶水当尿验是很荒唐的一件事情,但是有的人为此蒙冤也是事实。我们作为一个以医生为主的网站,我觉得有这样一个责任。”(新民网 董克科 陈佳宜)
 楼主| 发表于 2007-4-11 20: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言:“我们被茶水泼了一身,我们就用茶水为自己正身。”


2007 年春天发生的“茶水验尿事件”名噪一时,着实让策划此新闻事件的媒体和记者风光了一把。在日益激化的医患关系和医疗环境上撒一把盐,烧一把火,媒体也颇有伸张正义、大快人心之意,用茶水泼了医院和医生一身的狼狈。


就在此事在全国惹得沸沸扬扬,医生群体又一次成为“千夫所指”之时,一场全国性的医务人员的专业行动以令人吃惊的速度自发展开。仅仅用了50个小时,全国近百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医务人员就自愿、自费地完成了用茶水做尿常规化验的检测。茶叶是自己买的,挂号费是自己出的,检验费也是自己掏的,所有的检验化验申请单都用了“茶燕飞”的化名,然后汇总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何会有如此劳民伤财,甚至有些无聊的举动呢?医生们表示:只为回击那些不负责任的错误报道和恶意的中伤,用清澈的绿茶为自己正身。


从反馈回来的数据看,用茶水做尿常规检测的化验结果鲜有正常,在136份化验单中,有127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情况,不是尿胆原被检出就是尿比重降低,而细菌超标、酮体检出、出现“红细胞”、“白细胞”等现象更是比比皆是。是全国近百家三级甲等医院与“茶尿事件”中的6家医院同流合污,共同欺骗大众?还是少数媒体本来就缺乏最基本的科学常识,不负责任地恶意中伤呢?值得我们深思。


1、媒体选题的“有罪推定”


“茶尿事件”缘起于某媒体的“3.15”新闻策划,把“医疗黑幕”与“消费者权益”在3月中旬进行完美的集合,媒体的炒作思路异常清晰。“3.15”是贩卖负面新闻的好时光,也需要负面的材料去填满报纸的版面。于是记者第一个就想到了阳光与阴影、想到了关乎民生的医疗界,于是就去咨询并非专业的“专家”以寻找阳光下的阴影。“专家”的一句戏言,再经过记者一番“费脑筋”的选题策划,以“有罪推定”的固有思维,终于找到了一个新颖的好卖点:谎报病史,“茶水当尿验”,以往只有在“诱导犯罪”小说里才有的一幕在杭州的十家医院上演了。


结果出来了,居然很多都是异常的,如何解读呢?记者在欣喜之余还是很小心,但小心的是怕设备有问题而不是谎报病史和“茶水当尿验”本身有问题。记者买来了标准的专用测试液,这次,那些“茶水中发现白细胞”的医院给出的化验单上都是:“这不是尿样,请另取样本来检测”。


于是记者的结论出台了:以茶水做试验,茶水“发炎”了、“茶水”是不可能发炎的、是有人在让“茶水”发炎。一缕阴影被固定在了3月杭州阳光明媚的春天里:这些医院的工作作风极不严谨,像这样的医院能让患者放心吗?谁又能排除这种“马虎”不会发生在患者身上呢?记者成了好汉,医生成了妖魔。


在“茶尿事件”中,某媒体也貌似公正地请出了两位专家,一位是茶叶生化专家,另一位是检测仪器方面的专家,茶叶生化专家和仪器测试专家都对茶中检出白细胞都表示无法理解。但是断章取义的恶习又一次在这里暴露无遗:为什么不让茶叶生化专家和仪器测试专家直接对话?为什么对检验过程最了解的检验人员没有声音?为什么掌握患者第一手资料的医生没有声音?


2、医生看病的“有病推定”


与司法过程尽量避免“有罪推定”正好相反,医生看病恰恰要遵循“有病推定”的原则。判案不能冤枉一个好人,看病不能漏掉一个病人。任何一个挂号的就诊者,医生应当首先将其看作“有病的人”,因为一般情况下,不会有人在身体和心理完全健康的前提下去医院挂号就诊。而医生诊断的基本原则是“病史主诉+实验室检查”。医学是知识、经验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体,三者缺一不可,“茶尿事件”中的医生根据记者伪造的“尿痛”病史,并结合尿常规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做出尿路感染的诊断无可非议。如果记者在非典肆虐期间去医院就诊,告诉医生自己有咳嗽的症状,然后在腋下夹一个热水袋去量体温,医生也会把记者诊断为“非典”疑似病例而拉去隔离的。医生在诊断尿路感染时主要还是参考病人主诉、体征等因素进行的,而女性由于其生理解剖的特点,其尿道较男性短而直,更利于细菌进入,容易出现尿路感染等疾病,有数据统计女性的尿路感染是男性的8-10倍,所以当一个女记者去告诉医生自己“尿痛”的时候,即使尿检异常不够诊断标准,医生在排除其它原因情况下仍可予以治疗。


医生自古以来的信条认为:医生与患者是与疾病进行战斗的同一个战壕的战友,面对同一个敌人——疾病,因此患者来就医的目的是希望医生解除他的痛苦,患者不会置自家的性命健康于不顾而来搞恶作剧。医生们都相信患者所陈述的痛苦是切实的存在,而不是恶意的谎言,医生从来也不会去设想患者送来的小便标本不是小便,而可能是茶水、酱油或啤酒。基于这个医患信任的“有病推定”前提,并且大自然的规律决定了人在小便时决不会尿出茶水、酱油和啤酒,因此制造医学检验仪器时没有设计能够区别茶水、酱油和啤酒的步骤,制定小便检验操作规范时也没有设定程序以区别白细胞和茶水中的颗粒。正如记者所讲,医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现代医学仪器也很先进、精密。但这个严谨、先进、精密、镜检的基础,依然是医生对患者的信任和“有病推定”,并没有把媒体记者搞恶作剧的情况给设计进去。


3、做有良知的新媒体


谎报病史,用茶水冒充小便,二者结合必然要演绎出荒谬的结果。全国近百家三级甲等医院的检验结果再次重复了记者的荒谬。封建官吏的“有罪推定”决定了百姓的冤屈。媒体记者的“有罪推定”决定了“茶水门”的荒谬。


这不是医生和医学检验的错误,更不是医学科学技术的无能。对于现代科学技术来讲,要区别尿液和茶水、酱油、啤酒,要设计一台区别尿液和茶水、酱油、啤酒的检验仪器可谓是轻而易举,但医生不是媒体记者,医生不能去假设患者都会伪造病史、伪造主诉,去用茶水代替尿液搞恶作剧,尽管出了这次“茶水门”,医生仍然无法改变那个自古以来基于医患信任的“有病推定”。医生依然要求患者就诊时病史陈述一定要真实、标本一定要真实,虚假的病史与伪造的标本相结合只会产生荒谬的结果。


诚然,媒体不是专业机构,记者不是医学专业人员,因此记者对医学缺乏起码的科学素养都属正常。但一般的百姓对于医学知识的了解可能比记者更不专业、医患关系的基础是医患信任,去共同对付疾病。对于这些,这些记者不能无知、也不该无知,不应该以干扰医患关系、加深双方的对立为卖点,这些准则媒体记者不会不知道。


在“茶水门”事件中,某媒体为了他们的卖点,以“有罪推定”的固有思维演绎了一场针对医疗界无聊的恶作剧,置医患信任于不顾,捉弄了医务人员,愚弄了百姓,毒化了医患关系,破坏了社会的和谐。


4、做有责任的好医生


医院和医生已经被种种因素推到了风口浪尖,医疗行为已经不是在放大镜下被审视,非专业人士已经在显微镜的镜筒下挑剔医药专业人士。张孝骞老先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教诲在当前的现实环境中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我们坚信:无良媒体和无知记者都是少数,不能因为少数的不和谐音符影响我们对患者的真诚服务。做一个责任感更强烈的医生,既是为了病人,也是为了自己。
 楼主| 发表于 2007-4-11 20: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言:“我们被茶水泼了一身,我们就用茶水为自己正身。”


2007 年春天发生的“茶水验尿事件”名噪一时,着实让策划此新闻事件的媒体和记者风光了一把。在日益激化的医患关系和医疗环境上撒一把盐,烧一把火,媒体也颇有伸张正义、大快人心之意,用茶水泼了医院和医生一身的狼狈。


就在此事在全国惹得沸沸扬扬,医生群体又一次成为“千夫所指”之时,一场全国性的医务人员的专业行动以令人吃惊的速度自发展开。仅仅用了50个小时,全国近百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医务人员就自愿、自费地完成了用茶水做尿常规化验的检测。茶叶是自己买的,挂号费是自己出的,检验费也是自己掏的,所有的检验化验申请单都用了“茶燕飞”的化名,然后汇总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何会有如此劳民伤财,甚至有些无聊的举动呢?医生们表示:只为回击那些不负责任的错误报道和恶意的中伤,用清澈的绿茶为自己正身。


从反馈回来的数据看,用茶水做尿常规检测的化验结果鲜有正常,在136份化验单中,有127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情况,不是尿胆原被检出就是尿比重降低,而细菌超标、酮体检出、出现“红细胞”、“白细胞”等现象更是比比皆是。是全国近百家三级甲等医院与“茶尿事件”中的6家医院同流合污,共同欺骗大众?还是少数媒体本来就缺乏最基本的科学常识,不负责任地恶意中伤呢?值得我们深思。


1、媒体选题的“有罪推定”


“茶尿事件”缘起于某媒体的“3.15”新闻策划,把“医疗黑幕”与“消费者权益”在3月中旬进行完美的集合,媒体的炒作思路异常清晰。“3.15”是贩卖负面新闻的好时光,也需要负面的材料去填满报纸的版面。于是记者第一个就想到了阳光与阴影、想到了关乎民生的医疗界,于是就去咨询并非专业的“专家”以寻找阳光下的阴影。“专家”的一句戏言,再经过记者一番“费脑筋”的选题策划,以“有罪推定”的固有思维,终于找到了一个新颖的好卖点:谎报病史,“茶水当尿验”,以往只有在“诱导犯罪”小说里才有的一幕在杭州的十家医院上演了。


结果出来了,居然很多都是异常的,如何解读呢?记者在欣喜之余还是很小心,但小心的是怕设备有问题而不是谎报病史和“茶水当尿验”本身有问题。记者买来了标准的专用测试液,这次,那些“茶水中发现白细胞”的医院给出的化验单上都是:“这不是尿样,请另取样本来检测”。


于是记者的结论出台了:以茶水做试验,茶水“发炎”了、“茶水”是不可能发炎的、是有人在让“茶水”发炎。一缕阴影被固定在了3月杭州阳光明媚的春天里:这些医院的工作作风极不严谨,像这样的医院能让患者放心吗?谁又能排除这种“马虎”不会发生在患者身上呢?记者成了好汉,医生成了妖魔。


在“茶尿事件”中,某媒体也貌似公正地请出了两位专家,一位是茶叶生化专家,另一位是检测仪器方面的专家,茶叶生化专家和仪器测试专家都对茶中检出白细胞都表示无法理解。但是断章取义的恶习又一次在这里暴露无遗:为什么不让茶叶生化专家和仪器测试专家直接对话?为什么对检验过程最了解的检验人员没有声音?为什么掌握患者第一手资料的医生没有声音?


2、医生看病的“有病推定”


与司法过程尽量避免“有罪推定”正好相反,医生看病恰恰要遵循“有病推定”的原则。判案不能冤枉一个好人,看病不能漏掉一个病人。任何一个挂号的就诊者,医生应当首先将其看作“有病的人”,因为一般情况下,不会有人在身体和心理完全健康的前提下去医院挂号就诊。而医生诊断的基本原则是“病史主诉+实验室检查”。医学是知识、经验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体,三者缺一不可,“茶尿事件”中的医生根据记者伪造的“尿痛”病史,并结合尿常规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做出尿路感染的诊断无可非议。如果记者在非典肆虐期间去医院就诊,告诉医生自己有咳嗽的症状,然后在腋下夹一个热水袋去量体温,医生也会把记者诊断为“非典”疑似病例而拉去隔离的。医生在诊断尿路感染时主要还是参考病人主诉、体征等因素进行的,而女性由于其生理解剖的特点,其尿道较男性短而直,更利于细菌进入,容易出现尿路感染等疾病,有数据统计女性的尿路感染是男性的8-10倍,所以当一个女记者去告诉医生自己“尿痛”的时候,即使尿检异常不够诊断标准,医生在排除其它原因情况下仍可予以治疗。


医生自古以来的信条认为:医生与患者是与疾病进行战斗的同一个战壕的战友,面对同一个敌人——疾病,因此患者来就医的目的是希望医生解除他的痛苦,患者不会置自家的性命健康于不顾而来搞恶作剧。医生们都相信患者所陈述的痛苦是切实的存在,而不是恶意的谎言,医生从来也不会去设想患者送来的小便标本不是小便,而可能是茶水、酱油或啤酒。基于这个医患信任的“有病推定”前提,并且大自然的规律决定了人在小便时决不会尿出茶水、酱油和啤酒,因此制造医学检验仪器时没有设计能够区别茶水、酱油和啤酒的步骤,制定小便检验操作规范时也没有设定程序以区别白细胞和茶水中的颗粒。正如记者所讲,医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现代医学仪器也很先进、精密。但这个严谨、先进、精密、镜检的基础,依然是医生对患者的信任和“有病推定”,并没有把媒体记者搞恶作剧的情况给设计进去。


3、做有良知的新媒体


谎报病史,用茶水冒充小便,二者结合必然要演绎出荒谬的结果。全国近百家三级甲等医院的检验结果再次重复了记者的荒谬。封建官吏的“有罪推定”决定了百姓的冤屈。媒体记者的“有罪推定”决定了“茶水门”的荒谬。


这不是医生和医学检验的错误,更不是医学科学技术的无能。对于现代科学技术来讲,要区别尿液和茶水、酱油、啤酒,要设计一台区别尿液和茶水、酱油、啤酒的检验仪器可谓是轻而易举,但医生不是媒体记者,医生不能去假设患者都会伪造病史、伪造主诉,去用茶水代替尿液搞恶作剧,尽管出了这次“茶水门”,医生仍然无法改变那个自古以来基于医患信任的“有病推定”。医生依然要求患者就诊时病史陈述一定要真实、标本一定要真实,虚假的病史与伪造的标本相结合只会产生荒谬的结果。


诚然,媒体不是专业机构,记者不是医学专业人员,因此记者对医学缺乏起码的科学素养都属正常。但一般的百姓对于医学知识的了解可能比记者更不专业、医患关系的基础是医患信任,去共同对付疾病。对于这些,这些记者不能无知、也不该无知,不应该以干扰医患关系、加深双方的对立为卖点,这些准则媒体记者不会不知道。


在“茶水门”事件中,某媒体为了他们的卖点,以“有罪推定”的固有思维演绎了一场针对医疗界无聊的恶作剧,置医患信任于不顾,捉弄了医务人员,愚弄了百姓,毒化了医患关系,破坏了社会的和谐。


4、做有责任的好医生


医院和医生已经被种种因素推到了风口浪尖,医疗行为已经不是在放大镜下被审视,非专业人士已经在显微镜的镜筒下挑剔医药专业人士。张孝骞老先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教诲在当前的现实环境中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我们坚信:无良媒体和无知记者都是少数,不能因为少数的不和谐音符影响我们对患者的真诚服务。做一个责任感更强烈的医生,既是为了病人,也是为了自己。
 楼主| 发表于 2007-4-11 21: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看“茶水事件”


(一)患者对医院和医务人员提供的医疗服务有知情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份、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


由于医院给患者提供的是医疗服务,患者作为医疗服务的对象,对医院和医务人员提供的医疗服务依法享有知情权。


(二)记者对医院和医务人员提供的医疗服务有调查权、监督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鼓励、支持一切组织和个人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社会监督。大众传播媒介应当做好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宣传,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可见,记者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工作人员,为了查明事实真相,对医疗服务进行调查和舆论监督是我国法律赋予的权力,所以,记者对医院和医务人员提供的医疗服务有调查权、监督权。


(三) “茶水事件”中的记者不是消费者,不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


虽然患者有知情权,记者有监督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


可见只有在为生活消费需要去医院接受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时才能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为自己主张权利,“茶水事件”中的记者不是以治疗自己的疾病为目的接收医院医疗服务的,所以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医疗消费者,依法不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


二、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看“茶水事件”


(一)“茶水事件”中记者冒充患者、提供假尿液的行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茶水事件”中的记者虚构了自己的身体病症,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医生作出正常的判断,对于一个自称身体泌尿系统不适的“患者”,作出“来就诊者通常有病”的推断是通常情况下一个正常医生应该做出的早期初步判断,因为通常情况下,无病的人不会自己跑到医院去请求医生对自己的身体进行诊断和治疗。


所以,“茶水事件”中记者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


(二)“茶水事件”中记者冒充患者、提供假尿液的行为是非常危险的,占用了宝贵的医疗资源,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七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一个身体健康的记者为了自己搜集新闻素材需要,或者说为了自己的舆论监督权的行使可以去医院调查取证,但是记者的调查权不是没有限制的。


医院是救治患者的地方,每天都有大量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着救治, 一个伪冒的“患者”去了10家医院做了虚假陈述、提供茶水冒充尿液要求医院专门用来检查尿液的医疗仪器来检测本身是危险的,直接的损害后果是占用了其他10名患者就诊的机会和宝贵的医疗资源,直接的危险是可能导致其他患者因不能及时检测和接受治疗而提前死亡。


此外,还有可能导致医疗仪器被污染或损害,影响对其他患者病情的诊断和治疗。


可见,“茶水事件”中的记者将医院其他病人的安危和医院的财产视为儿戏,用医院用于给患者作检查的专用仪器使用茶水做试验,潜在的污染危险、损害危险、诊断危险非常大,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三)“茶水事件”中记者试图成为“患者”的行为在法律上是非法的,不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茶水事件”中的记者试图成为“患者”的行为至少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具体理由在前面已经阐述过),所以“茶水事件”中的记者试图成为“患者”的行为在法律是非法的,不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保护。


(四)“茶水事件”中医院的行为并无不妥。


首先,医院在履行自己的正常职责,医院对“患者”的治疗程序合法。先听取“患者”的陈述,然后按照医生的知识和经验做初步判断,然后安排“患者”去验尿,医院医生的做法并无不妥。


其次,茶水和尿液的颜色非常接近,医院的检验人员只能通过目测初步判断患者提供的是不是尿液,而不能采用嗅或舔的方法进行确认;况且进行检测的样本一般只有几毫升或十几毫升,不可能产生强烈的气味,普通人也好,医务人员也好,是无法凭借肉眼分辨送检样本的成分的。


再次,茶水不是尿液。所以,使用茶水冒充尿液的行为被医院的仪器检验成不合格的尿液恰恰说明医院的仪器是正常的,医院是负责任的。


造成误诊的原因是“患者”是正常人,使用了不正常的“尿液”茶水,且做了虚假陈述误导医生,每个医院医生的知识和经验不同,所以10家医院在整个“茶水事件”中的行为并无不妥。


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看“茶水事件”


(一)“茶水事件”中各医院均可以直接起诉记者和有关媒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


可见,如果医院认为记者的报道使自己的名誉权受到侵害,可以去法院提起诉讼来解决此事情。


(二)“茶水事件”中记者对外发表的言论的确涉嫌侵害医院的名誉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首先,记者自己对自己身体症状的描述是不真实的虚假陈述,医院无法得到正确的信息,自然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其次,记者不能证明送检的假尿液——茶水的确没有受过任何污染,所以记者所说的证据还不足以证明医院的诚信有问题。


再次,记者对外发布了贬损医院声誉的言论,社会对医院的评价自然会降低,所以医院名誉自然受损。


“茶水事件”中记者对外发表的言论因为缺乏合法有效的证据支持,涉嫌侵害医院的名誉权。一旦医院提起名誉侵权诉讼,记者和媒体败诉的可能性非常大。



天天 edited on 2007-04-10 17:5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