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82|回复: 3

医疗IT在混沌中找寻方向—07CHIMA热点问题聚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9 12: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医疗IT在混沌中找寻方向——2007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热点问题聚焦

尽管越来越多的IT供应商开始投入医疗卫生行业,但是,疑云依然笼罩着整个行业信息化的未来走向,困惑依然多于确定性。


医疗IT在混沌中找寻方向


BY 计算机世界  朱小兵

5月20日,2007年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在成都举行。依然是行业高峰云集,依然是争论声一片。透过业内权威专家们的言论和声音,可以发现,今年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已经从技术层面更多地扩展到行业管理、服务模式等非技术层面。

管理亟待创新


   陈旧的管理体制、服务模式和业务流程,成为抑制信息化效用的瓶颈。在北京的许多大中型医院,尽管PC、网络、数字化医疗设备比比皆是,但是患者依然愁容满面。号贩子猖獗、专家号难求、重复挂号、漫长的等待、不可预知的费用,依然如故。根本原因是,医院只是将原有流程,简单地进行了计算机化,而未能发挥信息技术对流程实施优化再造。

卫生部医政司赵明钢处长认为,如果不创新医疗管理,信息技术对于医疗卫生行业的促进作用终将有限。现代化医院的服务对象呈现多元化趋势,面临着高风险环境,同时行业人文色彩非常浓厚。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化医院的必要的支撑环境。现在很多医院在优化流程,凭借的重要手段就是信息技术。但是,IT不可能自动解决医疗管理体制自身的问题。要避免“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确实创新管理。

    欠缺战略思维


上世纪90年代,全国各部门掀起“金字”工程热。由卫生部主抓的“金卫”工程也曾一度引人关注。但时过境迁,在众多“金字”工程取得显著成效的时候,“金卫”工程似乎不再有人提起。

中国医院协会曹荣桂会长说,我国医院对信息化起步不算太晚,总投资也不少,但是由于缺乏总体规划、标准化等原因,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虽然国内医院建立了不同的应用系统,但是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思想,导致系统不能有效融合,信息不能有效利用,以至于效果不理想。譬如,不少医生门诊工作系统,只能开处方,不能看到检验信息等;大部分医院信息系统都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源,但是利用率普遍不高。

因此,他呼吁医院管理人员一定要有战略眼光,对医院信息化建设进行周密规划。而且,今后医院的IT规划不能局限于内部,一定要考虑与区域、第三方支付等相关网络的协同。

顶层设计空白


当前,公共卫生、社区医疗、区域医疗协同等行业变革,更是将一个最基本、也是十分重大的问题推到舞台中央——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顶层设计的严重缺失。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饶克勤认为,当前应考虑如何建立标准化的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的问题。如果从区域层面,就把业务模型、业务流程规划好,那么区域的卫生信息系统就能做好。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过程中,现在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顶层设计。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应该是下一步信息化的重点。

然而,究竟应该由谁来负责顶层设计?是政府自上而下抓,还是地方自下而上地推?鉴于中国幅员之辽阔、医疗卫生行业管理又比较分散。这一问题的提出,再次将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各自为战的弊病暴露无遗。

此外,行业确实期待政府主管部门应有更大作为。比如,国内医疗CIO们很关心的一个现实问题是,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卫生部即组织国内多方专家联合研究卫生信息标准。在取得相关重大进展之后,这些标准的命运将向何处去?它们将如何在全国各地推广应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又该扮演什么角色?

正值国内医疗卫生改革的关键时期,横亘在各级主管部门、医疗机构、医疗IT供应商面前的,依然是太多的不确定性。
发表于 2007-5-29 17: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屈指一算,非典已经过去四年了。
医学信息化的进程,唏嘘。
发表于 2007-5-29 21:4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医疗信息化跟中国医院的管理体制是关系相当大的,我们可以看看相对于美国的情况
美国医疗信息化的情况在发达国家是相对落后的,特别是从国家层面上来看,在2004年以前几乎没有全国性的医疗信息化项目,当然不可否认在部分先进的医院信息化做得比较好。而同期加拿大、新西兰,英国等国家都推动了国家卫生信息网络计划,并且现在正取得比较大的成绩。
美国总统在2004年提出在10年内让大多数美国人拥有电子健康记录,从而开始了全国性卫生信息化的浪潮,但据说效果并不好。
实际上美国和中国的情况具有类似性。
由于走市场化的道路,美国和中国的医院都相对比较分散,无法集中力量做大型项目,而医疗信息化的价值恰恰只有在大规模医疗互联互通后才能显现。美国据说对医疗信息化最大的推动力来源于单病种计费制度,而我们中国连这一点都没有,医疗信息化怎么可能有很大的动力呢?
相比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则是另外一种情况,大部分医疗机构是国有的,并且由国家统一管理,出于控制医疗费用增长,提高医疗质量的考虑,他们都开始了大规模的卫生信息化建设。我国香港特区就是一个例子,在医院管理局的推动下,香港医院信息化的效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以占GDP5%的支出维持了香港相对较高的医疗水平。这就反映了一个比较深层次的问题,医疗信息化的目的是什么?
我想如果中国政府有决心要将中国整个医疗体制进行改革,将中国医疗费用支出下降20%,进行医疗信息化未尝不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
从这一点来看,医疗信息化由政府主导似乎要好一些,毕竟谁受益,谁投资嘛,但中国医疗费用支出的大头并不在政府(仅占不到18%),所以这方面的的效益也体现不出来。
从医院、政府、保险部门等几个方面来看,中国医疗信息化还缺少推动力,短期内难以取得大的发展。

[ 本帖最后由 medsoft 于 2007-5-29 21:51 编辑 ]
发表于 2007-7-25 08: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个人认为,目前的形势是 趴在玻璃窗户上的苍蝇 -  大家都急,但还是有光明没前途。
不过这是暂时的,等窗户打开,前途就有了。
谁打开这个窗户呢?答案估计大家都知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