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51|回复: 9

我们总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有家庭观念的(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8 21: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总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有家庭观念的种族之一,并且深深地为之自豪,但在老外的眼中,却未必如此。
  
  12月8日晚上,我参加了澳大利亚商会(AustCham,一个澳大利亚海外商人的团体,遍布全球,得到澳洲官方的大力支持,地位有点像我们的"人民团体")的今年最后一次周末聚会暨圣诞晚会,一年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来了这么多澳洲老乡,好象全上海的澳洲人都聚拢在小小的酒吧里。在例行的 gossip之外,更多的是告别,这里大多数的澳洲老乡们将在这几天回到家乡去,过一年一度的圣诞节。
  
  大家问我是否回去,我说:"没时间,工作太忙了。"他们就都很惊奇:"你怎么能够圣诞都不回去和孩子们一起过呢?"口气是诘问式的。我当然有点不爽,就向他们解释,圣诞节对西方人来说是一个全家团聚的日子,中国人也有这样的日子,那就是春节。
  
  于是,我们就谈起了中国人和澳洲人对家庭的重视。没想到,那几位澳洲朋友说:"你别生气,其实,我们觉得你们中国人并不爱家,并不像你们自己说的这么注重家庭。你们更爱金钱!"
  
  ?!我愕然。
  
  于是,我记下了这些真诚的对话:
  
  "无论在澳洲和中国,你们中国人的确很勤奋,中国人在海外也能比当地人积蓄更多的钱财,但我不认为这是你们中国人有经商的天赋,而是你们比我们更节俭,更能省,是通过降低生活标准来完成的金钱积累。你们平时很少上酒吧,周末也很少度假,甚至周末或假期都不休息。衣服都是从中国买了带过去,因为这里更便宜,我甚至看到有上海学生带了很多碗过去。
  
  "你们会没日没夜的工作,把孩子都交给老人照管,除了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外,你们忙得很少和孩子一起玩,那种不带功利的玩,不让孩子非得学会什么的纯粹的玩。圣诞节你们甚至都不休息,而在海外春节是没有假期的,不带着孩子去海滩,因为你们会觉得这个时候的机票、宾馆都贵,不如趁这个时候做点生意赚更多的钱,等淡季了再出门。所以,你们华人的孩子尽管学业上很优秀,但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很另类,觉得和当地人比起来,父母更关心的是家庭的金钱收入、关心的是他们的学习分数,而不是他们的快乐。
  
  "是的,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你们中国人爱说这是为了孩子,为了下一代多挣些钱,但每一代都说自己赚钱是为了下一代,那么究竟哪一代会真正地使用这笔钱呢?
  
  "生命是那么短暂,你们借口为了家庭的未来,而在现在就牺牲了家庭,我不知道这个帐是怎么算过来的,怎么还能体现你们自己很自豪的家庭观念。
  
  "你们为了工作,可以忍受长时间的夫妻分离,要在我们眼中,夫妻不在一起三个月以上,基本上就该考虑办离婚了。所以我们被派到海外来,就一定是全家一起来,我的妻子、孩子都搬到上海来。他们要是不愿意来,我就不可能接受这项工作,家庭比工作更重要呀。我在中国甚至听说过你们的上一辈人甚至有夫妻几十年都分在两个地方的,到了退休的时候才能生活在一起。这太残酷了。难道你们就不会为了家庭放弃工作吗?工作也还可以再找呀!
  
  "我的中国公司里有很优秀的人才,但因为不是上海本地人,家庭就在另外城市,每个月甚至每两个月才能相聚一次,为什么其中的一方就不能放弃工作呢?我知道有很多在城市里工作的农民,他们甚至只能一年回家一次,都说是为了家庭在挣钱,可这样的钱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在澳洲,你们中国人基本都比当地人有钱,但没有人羡慕你们的生活,我认为你们就是金钱的机器,但你们为自己的赚钱爱好涂上了一层家庭的色彩。我不相信。"
  
  听着他们的唠叨,尽管带着酒气,但还是很深地震撼了我。我能和他说什么呢?当然,可以说的太多了,比如告诉他中国几千年来就从来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所以大家都没安全感,都为了明天在使劲榨取今天,连见面都问"吃了吗",所以现在搞得存款余额超过万亿,不是中国人守财,而是自己给自己在做保险,但他能理解这些吗?连美国总统都在呼吁中国的储蓄率太高应该多消费,连我们原先的铁面总理也认为要设立什么黄金周来刺激消费,他一个祖上开始就生活在完善的福利体系下的老外,能懂得我们对未来的那种无助和恐惧吗?
  
  我也可以告诉他,中国人真的是穷怕了,哪怕他现在发了财,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他还是会想着发更多的财,在中国人的心中,还是认为能给子孙传下更多的财产才是对子孙最大的爱,对家庭最大的负责任,只有在认为钱财已经足够多、或者钱财实在太少而必须给自己一定的安慰时,才会说应该给孩子留点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这个世界,只有钱固然是不行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他能理解这些吗?
  
  在澳洲那样的体系下,生病住院后,自己只要在进院和出院的时候签两回名字,一切都是社会福利体系包办了,他能理解中国人说的"六十岁以前挣的是六十岁以后的医药费"这句话背后的辛酸与无奈吗?在澳洲那样的体系下,即使你身无长物,一无是处,强大的福利体系也会把你托在securitynet这张网之上,照样保证你过上体面的生活,无非比人家多拿一张低收入保障卡,他能理解我们的下岗给一个家庭所带来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吗?
  
  当然,他更无法理解在20年前,所有的中国人其实并不属于家庭,而是属于一个叫做"单位"的主人,还被一条叫做"户口"的链条给拴着,即使是夫妻,即使是父子母女,一切的亲情都大不过这个主人和这条锁链。而我在澳洲学移民法的时候,有个working holidaymaker的类别很让我费神和向往:他们居然给那些只为了旅游目的而边打零工边挣旅游费用的人提供附带工作许可的专门签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查看澳洲移民部官方网站的有关说明
  
  很多次,在海外过圣诞节的时候,我居然都会想起小时候读过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经常会为那可怜的小姑娘而热泪盈眶,于是,那种对贫穷和无助的恐惧就会给自己拧紧了充当赚钱机器的发条。
  
  我们的很多追逐金钱的行为,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的确和我们自己所宣称的热爱家庭有着严重的落差。我们无法指望这些老外朋友们能理解,中国人好不容易可以公开、安全地追逐金钱了,千万别指望在一两代人的时间内能缓解这种被压抑过久而喷涌出来的欲望和动力。这正是很多中国家庭的凝聚力所在,哪怕忍受分离、忍受白眼。以前我们是穷怕了,尝过小富滋味后,以后我们是更怕穷。而也许正是因为我们的无奈,我们才更固执地唠叨着我们的"美德"。这其实已经不是为了炫耀自豪,而只是为了自警,为了怕我们忘记自己还有个把家庭看得重于金钱的美德!
  
  生为中国人,不管我们的国籍是什么,我们都难以逃脱这个悖论,海外7000万华人,生活的艰难和坎坷一点都不亚于国内13亿同胞。愿我们的孩子们理解我们,愿我们的平安不只是建立在金钱上!
发表于 2007-6-19 15: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切地说我们的观念应说是 家族观念或宗亲观念
与家庭观念有所不同

另外,老外要生活,国人要生存,当然处事就有不同了。

[ 本帖最后由 dongxi 于 2007-6-19 19:56 编辑 ]
发表于 2007-6-19 17:54: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仅仅是家庭观念的问题,还是社会和制度的问题,一个沉重的话题。
发表于 2007-6-19 23:3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jhs1 的帖子

沉重地阅读
发表于 2007-6-21 19: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miaofan 的帖子

把沉重的话题变得轻松一点:

请大家解决一个智力问题,一个逻辑悖论从何而来?

如果中国人还能忍受,说明还不够“沉重”,所以还应该......

[ 本帖最后由 老包 于 2007-6-21 19:26 编辑 ]
发表于 2007-6-25 10: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目前是在创业和拼搏阶段,哪有这么多小资?
往前推个几百年,中国当时的国力强盛,当然家就很重要,男耕女织。 而当时的欧洲大陆有雇佣军、十字军,那就根本没有家,走到哪儿算哪儿,这在当时的中国只能称为流寇。
发表于 2007-6-25 13: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运三十年一转,河东河西;
今天时运不济,先活着;他日时来运转,就享受着。天下之计,从来如此。
只是济转之间,我们准备好了吗?
发表于 2007-6-25 17:5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一个游戏规则混乱的社会环境生存,怎么能够不沉重?
发表于 2007-6-26 12: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对个性的价值采取压抑的态度,儒家思想就是典型的代表。这也是当今国际社会难以适应中国人的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中国出现很多“愤青”的一个重要原因。
发表于 2007-6-26 12:5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百万富翁总是不理解穷人为啥过的那么“想不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