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医院信息化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国医院信息化经历了数年的飞速发展,目前向着更高层次方向发展,先行信息化的医院已经开始系统升级。建立以医疗为中心的系统正在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新的一轮信息化中有几个问题值得同道们注意。
首先是盲目推行门诊医生站。借"电子处方"之名,实则让医生当收费员。在没有建立良好的电子病历系统和优化门诊业务流程前,这样的医生站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实行门诊医生站没有错,关键是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是否真的进行了有效的病人队列管理,优化了门诊就诊流程?门诊医生站是否真的为医生诊疗提供了帮助?是否有良好的知识库体系作为支持?如果没有做到这些,我们就应该反思是否有必要应用门诊医生站。
目前三甲医院基本上都要求副主任以上资质的医师出门诊,对于一些老专家来说计算机里录入医嘱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很难说达到了提高效率的目的。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在诊室门口由收银员在系统里进行收费,而且人工成本也降低了许多。何况将医生站分成住院、门诊这种系统设计上就有问题(也许是中国特色吧),国外系统只是统一的医生站或临床工作站。
其次,是所谓的模版病历应用。模版在定义上和范围上业界仍有很多讨论和争议。模版的建立其出发点是为了用户便捷的录入信息,同时也起到了规范的目的。然而,目前实际应用的很多模板以疾病病种设计的,这种设计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主要严重地干扰了临床医生的诊断思维,尤其对年轻医生的成长极其不利。这种模板在医生还没有开始书写主诉、体查资料的时候,就已经明确疾病诊断,医生按照该病的思路进行病历的录入。对医生鉴别诊断的思路产生局限。比如以胸痛为例,可以考虑到心绞痛、心肌梗死、同样也存在肺栓塞的可能,至于白血病引起的胸痛、肋间神经痛临床上也并不少见。如果之间单纯按照某个疾病模版的思路去考虑,其后果是不言而寓的。
再有,很多数据项目缺乏规范。典型的是把医保费用项目当成医嘱项目处理,这跟系统分析、软件的设计上不全面有关,也与医院对数据的正确理解有关,更是医院和医生非常无耐的选择。在北京不少的医院以物价部门公布的诊疗收费项目(俗称“大红本” )以及相应的医保项目目录为医嘱字典,临床医生下的 “胸部X线”医嘱成为了“常规照相1”, “肝脏CT”变为:“全身某一部位CT(套) ”,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医嘱,据称这是遵循医保规定,医生录入这些与临床不符的医嘱亦苦不堪言。IT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rubbish input , rubbish output ”(输入的是垃圾,输出的也是垃圾)就这样数据怎么做临床信息的分析?!怎么能为决策提供参考?!怎么体现以医疗为中心的系统应用?!
数据准备是相当辛苦的细致的工作,笔者所在医院数据准备曾长达一年的时间,以至于准备数据的人员被戏称为“excel man”。尤其是临床医嘱数据框架结构反复讨论数十次,充分考虑了医嘱的诊疗属性、临床专业属性、医嘱执行周期属性、医保对照和编码的设置等。正因为如此,该数据字典成为国内几家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数据准备的蓝本。
最后应该注意一些厂家商业上的名词的炒做:什么平台了,数字化医院了,无纸化了等。面队这些时尚的词汇,医院应该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始终要明确自己发展目标,实际需求,所谓的平台是否能真正地与医院“与时俱进”?“数字化医院”提法没有错,前提是决策层实现了“数字化的管理理念”。“无纸化”更是痴人说梦,有统计表明:企业实现信息化后,纸张消耗更是增加,而且都是成本较高的打印纸。无纸化不应该成为信息化的目标,而是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上述几个问题都是医院实施信息化过程中的实际遇到的问题。只要我们耐心塌实地做好信息化的基础工作,才能使我国医院信息化的水平向更好、更高的层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