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67|回复: 9

两个有点相似而结果不同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1 14: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驴子是如何走出深坑的:
从前,一个老人带着他心爱的驴出门远行,不料他的驴滑入了路旁的深沟。老人不想让自己的驴在沟里活受罪,于是找来一把铁铲,想把驴埋掉。
面对从天而降的黄土,驴并没有倒下,而是用尽力气将黄土抖落下来,然后坚定地站住。就这样,落下一锹土,驴就用力抖一下,然后向上站一步;抖一下,向上站一步。最后,它又回到了地面。

生命的高度:
正是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母老鼠掉进了一个盛得半满的米缸里,这飞来的口福老鼠自然没有放过,但饿荒了的它仍是十分警惕的。这不,上一回自己的三个儿子因为贪吃涵洞里的玉米棒而毙命了,刚从悲哀里缓过神来的它这回多了一个心眼,先用舌头舔一舔表层的米粒,几个小时以后,感觉自己依然口不干舌不燥头不疼,反倒觉得自己有点多虑了。接下来自然是一通饱吃,吃完倒头便睡。不知不觉中这样丰衣足食地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有时它也想跳出来算了,但一想到这么多这么白的大米,嘴里便直发痒痒,直到有一天,它发现米缸见了底,才觉得这样的高度是自己难以企及的了,心里不由得发了慌,更要命的是此刻的它已肥得如一只笨拙的猫,没有弹跳力了。这样下去的结果自然只有两个:不是成为主人的棒下鬼就是饿死缸中。
发表于 2004-9-1 15: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个有点相似而结果不同的故事

两个故事富有哲理,也说明了一种知识整合机制,先说说故事(一):

在老人和驴两个不同的认知框架里,有一个共同的元素:黄土。黄土在两个框架中担任不同的任务或身份,在老人的框架中,黄土起埋盖作用;在驴的框架里,黄土起填高的作用[B]。“整合通过两个框架的‘兼职者’概念(Two-post holder)实现,‘兼职者’指是在不同框架内均充当直接作用概念的概念,即双身份概念或多身份概念。”([/B]见《生物医学知识整合论(七)》),通过两个物理过程的整合,驴得以新生。

其实只要仔细琢磨一下,‘[B]兼职者’知识整合机制[/B]在生物医学理论探索、疾病的观控及转归的机制中随处可见。
发表于 2004-9-3 08:3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个有点相似而结果不同的故事

“驴”的故事是一个反馈控制模型,“鼠”的故事是一个自耗散模型,,,

“驴”的故事是对驴来说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老人的控制下,系统的能量在不断增加;而且老人作为控制者为他的目的可以驱使驴的动作(即驴的行为是可以不带认知结构的),,,

“鼠”的故事是对鼠来说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自耗散的结果取决与元素间的信息关系(几率空间):如缸里不是大米而是石子、或鼠曾被类似的故事教育过(信息结构的不同)——就会出现鼠跳出/不跳出的两种分形状态的统计结果,,,,,而出现鼠跳出状态依赖于进入封闭状态前的认知结构,,
发表于 2004-9-3 10: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个有点相似而结果不同的故事

最初由 he3kulai 发表
[B]“驴”的故事是一个反馈控制模型,“鼠”的故事是一个自耗散模型,,,

“驴”的故事是对驴来说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老人的控制下,系统的能量在不断增加;而且老人作为控制者为他的目的可以驱使驴的动作(即驴的行为是可以不带认知结构的),,,... [/B]


(1)he3kulai认为“驴的行为是可以不带认知结构的”,但事实上,故事中讲“落下一锹土,驴就用力抖一下,然后向上站一步;抖一下,向上站一步。最后,它又回到了地面。”所以“驴”和“老人”都有其认知功利目标,认知手段,认知内容,即存在两个认知结构。模型似乎不应该是“一个为控制主体,一个为被控制对象”。而应该是“两个认知主体,两个认知结构”之间的关系,互动和整合。是否可以从双反馈模型方面构思模型。这种机制在生命科学中司空见惯,因此在生物医学信息处理中更具有普遍意义。

(2)所谓“系统的能量”与“驴”的“认知功利目标”有关,“驴”的“目的”是“跳出深沟”,而不是逃脱“老虎的追捕”,所以当系统的“有效能”(实现其认知目标所需能量)变得足够小时,“驴”就可以跃出深沟。知识工程与“认知功利目标”的相关性思想是BMKI的重要思想之一,可参阅我的一些文章。
发表于 2004-9-3 13: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个有点相似而结果不同的故事

若有人帮填土,在鼠的故事中鼠也能解脱;

驴的故事可以代偿为小孩与皮球;

从前,一个小孩带着他心爱的皮球出门远行,不料他的皮球滑入了路旁的深洞。小孩不想让自己的皮球在洞里寂寞,于是找来一根水管,向洞里灌水。面对从天而降的水,皮球并没有倒下,而是用尽力气向上浮。就这样,落下一些水,皮球就向上一些;落一些,皮球就上一些。最后,它又回到了地面。

从前,一个小孩带着他心爱的皮球出门远行,不料他的皮球滑入了路旁的深洞。小孩不想让自己的皮球在洞里寂寞,于是找来一根树枝,向洞里填土。面对从天而降的土,皮球并没有倒下,而是被小孩用树枝左右拨动。就这样,落下一些土,皮球就向上一些;落一些,皮球就上一些。最后,它又回到了地面。

——这里的皮球就只是控制系统中的一个控件而已,,
发表于 2004-9-3 14: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个有点相似而结果不同的故事

学习!
发表于 2004-9-3 14: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个有点相似而结果不同的故事

皮球在这一系统中的属性是可确定的,其行为是可预测的,所以[B]“皮球就只是控制系统中的一个控件而已”。[/B]

但在生物医学的对象中,要非常注意其[B]“潜在的多能性和表达属性的条件依赖性”。[/B]如果“驴”是懒的,笨的,病的,消极的,......那么结果将是老人所预计的“被活埋”。反之,则结果也相反。

一条狗在被追逐时可因惧怕可以表现为逃跑,但当走投无路时,它可以表现为反抗,用牙齿示威。有时后类似一个博弈系统。

生物医学对象的这些属性及其他属性决定了生物医学的信息学,知识工程,控制论和整合论是非常独特的,是全新的领域。所以我在论坛上一再呼吁有志青年为真正的医学信息学建功立业,开辟全新的领域。

所以生物系统除了He3kulai提出的可预测系统及其模型外,还存在大量的条件性预测系统及其模型。
发表于 2004-9-3 15: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个有点相似而结果不同的故事

老人只需要得到倒土后驴能动一动的行为结果,,其它结果他可以用抽打驴来完成,,当然用圣经感召也是一种办法,,,//如果“驴”是懒的,笨的,病的,消极的,......//

而驴在被土打了后被迫移动这种统计学意义的显性行为,最终成就了“驴回到地面”,,

而被抽打的驴和被拨动的皮球的相似性,请大家自己判断,,,

如果在土埋过程中的驴能吟出有以下语境的诗句,那它就是一头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深度的驴了,,,
XII.
A Book of Verses underneath the Bough,
A Jug of Wine, a Loaf of Bread--and Thou
   Beside me singing in the Wilderness--
Oh, Wilderness were Paradise enow!
十二
树荫下放着一卷诗章,
一斛 葡萄美酒,一点干粮,
有你在这荒原中傍我欢歌--
荒原呀,啊,便是天堂!
发表于 2004-9-3 16: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个有点相似而结果不同的故事

我似乎感到是一种[B]“用随机反应或概率来解释生物行为的思路”。[/B]不知能否形式化?

其他好象有点玄。
发表于 2004-9-4 11: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个有点相似而结果不同的故事

建议把[U][B]概率机制或随机机制与生物行为的(数学)关系[/B][/U]系统地整理一下,作一专题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