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gg163

谁拥有明天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6-6 09: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离开这家公司时与老总作了一次长谈,很多内容已不记得了,但清楚的记得他谈到他其实是为我们打工,因为就当时的客户,他收维护费就够了,再努力作是为我们作。听到这句话后心一凉,彻底明白他只不过是把公司是他一个人的公司,他把它当作可以下蛋的母鸡而已。我后来总结这段经历,得到这些经验:没有事业心的老板是不会走的长远的;公司的规模不会大于公司高层所设想的规模;公司的发展其他条件就算再好,管理跟不上也不会有任何前途;高层间如果有互相制约也许比一人独裁更好;个人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应当考虑到当前的公司,但不应当拘泥于当前公司。
发表于 2007-6-11 21: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gg163 于 2007-6-6 09:30 发表
在我离开这家公司时与老总作了一次长谈,很多内容已不记得了,但清楚的记得他谈到他其实是为我们打工,因为就当时的客户,他收维护费就够了,再努力作是为我们作。听到这句话后心一凉,彻底明白他只不过是把公司是他一个人的公司 ...



恩,我觉得这样的领导的确是没有啥意思,早走早好,而且过几年估计维护费也要收不上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6-20 10: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朋友原来是同事,现在某大学读书,他对这个话题的看法:
我个人的感觉还是那样,做his软件技术门槛低管理成本高,所以不太想再介入。不过,医疗器械方面倒是有兴趣,就是不知道医疗器械的开发商的利润如何。我们系有好几个导师在做这方面的课题,可惜国内没有这方面的大公司,不知道前景如何,大部分师兄都关心医疗器械的研发薪水,可惜还没有人毕业也不知道前景如何
发表于 2007-6-20 17: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做HIS,无穷尽啊
 楼主| 发表于 2007-7-3 21:32: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2006医疗费用量:
  一、19所三级综合性医院医疗费用
  (一)、次均门急诊费用
  2006年,全市19家三级综合性医院次均门急诊费用为246.34元,同比下降1.44%。
  排名前三位(低费用):
  上海市中医医院158.30元
  岳阳医院161.23元
  同济医院180.37元
  (二)、平均每一住院床日费用
  2006年,全市19家三级综合性医院平均每一住院床日费用为905.09元,同比上升10.15%。
  排名前三位(低费用):
  上海市中医医院375.61元
  龙华医院462.16元
  曙光医院507.61元
  二、全市28所区县级中心医院医疗费用
  (一)、次均门急诊费用
  全市28家区县级中心医院次均门急诊费用为173.23元,同比下降3.67%。
  排名前三位(低费用):
  市东医院128.40元
  松江区中心医院143.73元
  宝山区中心医院144.86元
  (二)、平均每一住院床日费用
  全市28家区县级中心医院平均每一住院床日费用为511.13元,同比上升5.16%。
  排名前三位(低费用):
  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370.75元
  松江区中心医院392.43元
  金山区中心医院398.14元


  三、全市22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费用
  (一)、次均门急诊费用
  全市22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次均门急诊费用为116.18元,同比下降4.47%。
  排名前三位区县(低费用):
  松江区99.06元
  南汇区101.09元
  宝山区101.99元
  (二)、平均每一住院床日费用
  全市22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每一住院床日费用131.93元,同比降低6.35%。
  排名前三位区县(低费用):
  奉贤区87.36元
  松江区89.20元
  嘉定区90.87元
===================================
原数据出处:http://wsj.sh.gov.cn/node2/wsxw/userobject1ai8887.html
真是强者恒强,社区的门诊量算是上来了,这样的趋势对HIS有什么影响?
 楼主| 发表于 2007-8-13 08:3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
=====================================================================================================
中国医疗信息化现状与需求调查报告
科讯网信息中心  san编辑
2007年08月02日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医疗行业的信息化投资规模逐年增长。医疗卫生事业关乎国计民生,而医疗信息化则是医疗卫生事业能否在信息时代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服务于社会的重要支撑,正受到政府部门及越来越多相关企业及组织的关注。

医疗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医疗信息化投资增速趋缓,规模逐年增加。

  根据CMP咨询在《2006年中国医疗行业IT应用市场研究及2007~2011年预测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中国医疗行业 IT投资规模达57.55亿元,较2005年同比增长15.8%左右。虽然近几年来,IT投资增速逐年放缓,但投资规模依然快速增长。

  应用市场特征鲜明。

  医疗信息化进程在宏观上受到国家医疗卫生政策的影响。在市场化改革的几年中,医疗企业的信息化投资受到明显驱动,而改革政策的变化,也让一些小型医院没有更多的投资能力。近来公益化的改革倾向,有益于改变过去的投资格局。

  从医院信息化的应用来看,不同规模医院IT应用的层次性依然明显。总体上,级别高的医院平均IT应用水平高于级别低的医院。

  大部分三级医院及部分先行的二级医院,已基本完成第一轮HIS系统建设,部分先进的三级医院已进入HIS系统整合阶段;而大部分一级以下医院及部分二级医院,正处于建设第一轮HIS系统的过程中。

  PACS/RIS系统在各级医院的分布情况基本类似,不过应用该系统的医院数量总体上更少一些。在部分先进医院,包括PACS/RIS、LIS在内的整合医院信息系统(或称一体化HIS系统)应用相对成熟。同时,移动信息技术等新型技术手段正进入医院信息化的应用中。

  公共卫生信息化快速发展。2003年以后,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快速启动,2006年进入更具实质性的建设阶段,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卫生领域的综合应急系统规划,也进入了卫生部的工作中。

  各级卫生行政系统、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卫生信息资源综合采集平台系统、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疾病预警监测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指挥调度信息系统、公众健康宣传服务系统等,已在全国少数先进城市开始建设。

  从医疗IT应用投资的结构来看,信息化投资逐年向着更优化的结构转变。2002~2006年,硬件产品所占比重越来越低,软件与服务所占比重则越来越高。更多新型应用的出现,以及外包服务的发展,则为医疗IT服务市场的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远程医疗与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应用,正对医疗资源重新分配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一方面是医生与医疗设备资源的配置上,让经济落后地区受益;另一方面,在患者资源的分配方面,由于双向转诊等的实现,也有利于缓解大医院的资源紧张状况,充分利用小医院的医疗资源。


医疗信息化市场需求展望

  根据CMP咨询的分析与预测,预计2007~2011年,中国医疗行业信息化投资规模的年度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17.7%。预计2007年投资规模有望达到68.39亿元,2011年则将达到130亿元。

  从投资结构看,预计未来5年,IT硬件投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软件与服务的投资比重将逐年上升。

  未来5年,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将出现如下发展趋势:

  ①更多厂商加入到医疗业IT市场的竞争行列。纵观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从1993年起步至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大批做HIS的独立软件开发商(ISV)蜂拥出现;第二阶段是在价格战和不成熟的市场中,大批ISV倒掉;第三阶段则是国外公司介入。

  未来中国医疗行业IT市场的快速增长,将受到更多厂商的关注。国际厂商中,除了英特尔把数字医疗单拿出来,作为与数字企业、移动市场并列的行业市场外,其他如IBM、Oracle、思科等都成立了专业的医疗行业部门。

  而国内也有一些厂商看到了这个巨大的市场,正在介入,比如方正收购在医疗行业方案提供方面排列五大的ISV众邦。最值得关注的是国外公司的进入,它们无疑会使医疗信息化市场的竞争态势变得更如火如荼。

  ②IT应用范围逐渐拓展,更多新兴应用进入眼帘。HIS一统天下的格局终将被打破,也正在被打破。继PACS(医疗影像信息系统)快速发展后,USIS (超声信息系统)、PIS(病理信息系统)、CMS(成本核算系统)、PEIS(体检信息系统)等也在发展,未来在电子病历、社区医疗以及更大范围的健康管理方面,还会催生更多的应用。

  在应用上,仍将继续一个三步曲的进程。第一步,计费系统和临床系统;第二步,电子病历、结构化系统,更利于查询;第三步,工作流引擎、主件开发、SOA架构,更灵活,可以再造流程。

  ③医疗IT产品与服务一体化同时得到人们的关注。在很多医疗行业的ISV 看来,整合产品与服务,是解决原有市场利润率低的最好方式,也比较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尽管医疗信息化相关服务还不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但越来越多的ISV开始靠服务,把市场做精做深。


  ④竞争压力将促使医疗行业信息化产品与服务提供商企业之间整合。国内早期现身的ISV企业,生存下来的大都通过引入战略投资等方式,壮大规模,取得更多的生存与发展机会。这些成长起来的ISV下一步必将通过收购的方式,整合区域的小型ISV,获得更多客户资源,完善产品线,扩大战场,以应对国内外厂商的竞争。

  ⑤整合产业链推进整合应用将成为未来发展主流。对于大部分主力ISV来说,技术越来越不能成为其发展的门槛,而整合应用将成为未来竞争的重点。通过与先进厂商的合作,在其平台上进行开发,将有利于国内厂商站到全球医疗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前沿。整合产业链、整合医疗IT资源,将成为医疗信息化应用的主流。

  ⑥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用户需求更加趋于理性。如果将医疗行业用户的IT采购划分为冲动型、印象型、理性化三种,那么经过几年的应用与发展,相关的流程与应用将成为用户关注的核心。而由于用户对业务流程与应用的考虑越来越多,用户的需求将更加趋于理性化。

  ⑦医疗信息化外包,跨企业整合IT资源。从国外先进的发展经验来看,医疗IT系统外包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而国内这一市场也进入预热期。医疗IT外包,某种程度上可能推动IT资源更快地整合,推进IT应用。比如,为了实施远程医疗系统,政府、医院、研究机构、电信基础设备运营商、大型专业 IT外包服务商、医疗业ISV等,有可能整合为一张网,共同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⑧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将在全国快速发展。2003年以后,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加快;2005年以后,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需求有加速释放的迹象;预计从2007年开始的未来5年中,中国不同地区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的发展将进一步加速。

  ⑨区域医疗信息化整合需求将到更多的释放。2006年底,国家科技部公布“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重大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名单时,已明确提出要汇聚多方力量,以“资源共享、长效服务、低成本、低风险”的建设理念,构建涵盖医疗、教育、行业管理、疾病报告及公众健康服务的信息服务平台。

  在医疗行业改革进程中,如何充分整合医疗资源,更好地实现患者在社区医疗机构与大型医院之间的转诊成为一个关键,而区域医疗信息化整合解决方案将成为支撑其发展的一个关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