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2-26 15: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他说,医疗发展的趋势使得医务人员和病人接触越来越少,医生的治疗检查工作很大部分交给了机器,病人大多数时间是在被机器服务,而不是被人服务。而有了工作站,医护人员就能减少书写等事务性工作,腾出更多时间和病人沟通,改进服务。比如医生开完药,当场就可以告诉病人费用几何,还可以根据病人的经济状况调整用药,这在以前是做不到的。
医生也有主动对系统提出需求的时候,按传统流程,病人入院之后想查询上次住院的资料,需要到病案室履行借阅手续,才能借出以前的病历。现在在医生工作站里,只要输入病历号就能查询病人以前的所有病历,既往病例查询这一项功能就是由医生提出的需求。
“我这儿有个问题,你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解释不了的话能不能解决一下。”这是医护人员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一开始,医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信息中心的IT人员就协助开发系统的工程师普及基础知识和业务流程,并当堂考试。压力之下,医院全员职工掀起了学习计算机的热潮,许多老同志都是从两只食指的“二指禅”打字开始学起。平时他们还利用下班时间,在搭好的模拟环境下,请所有的职能科室人员都扮演病人,以病案室里调出的实际病例进行演习。
2007年11月10日,门诊信息系统上线,当天,外包商的几名工程师在旁边保驾,院领导也在大厅里盯着,一有问题立刻解决。虽然已进行过多次培训,医生的操作速度还是让人着急,病人也在旁边嘀咕:“大夫太不熟悉了,都用俩指头敲键盘。”
安宇说,所幸,当天没有出现任何纰漏,系统顺利上线了。这也得益于早在半年多之前就开展的大量模拟演练。
记者手记
走出医院的大门,我在想,一个人的成功看似是种偶然,其实更是种必然。套用时下一句流行语,那就是——性格决定命运。在三十出头的年纪当上副院长,安宇的确有他的过人之处。
细心,是我与他短短几次接触之后留下的最深刻印象。由于第二医院搬了新址,最初联系之后,我向安宇确认第二医院的地址,他发来长长的一条短信,分别详细地说明了坐车和开车以及由南向北和由北向南的路线。对一个素未谋面的记者,很少有被采访的CIO如此体贴入微。
循着路线找到办公楼,却怎么也没看到副院长办公室。来回逡巡了几圈之后,我看到一间敞着门的“工会”办公室,就贸然地向里面坐着的一位戴眼镜的年轻人打听起来。让我大跌眼镜的是,这个看起来文质彬彬年轻人竟然就是我要采访的对象——安宇。
采访过后,他带着我在医院里到处转悠,向我介绍第二医院的特色设施。所到之处,他同每个医生护士都和颜悦色地打招呼,甚至给病人引路,关切地询问其状况。站在他旁边的我也如沐春风,不禁在想,和这样一位领导共事,他的下属应该是很幸福的吧。
如果说这些无不吐露着安宇的内在性格和人格魅力的话,那么后来发生的事就更向我说明了,他的人品和性格对他的职业生涯起着怎样的作用。
采访前,我发给了安宇一份采访提纲,仅就我对第二医院的了解向他提出了一些问题。这只是我们的工作流程之一。采访时海阔天空的聊天并没有拘泥于那几个问题,结束时,安宇说,这些问题有的没有谈到,回头我再发一份回答给你。这通常是一句客气的话,我并没有在意。
晚上,一份长达4000多字的详细回复竟然真的发到了我的邮箱里。不知该怎么形容我当时的心情,我一直觉得工作和生活是分开的,工作中更多的调用理性思维,可这一刻,安宇真的让我觉得感动。
采访他是我的工作,而他的配合却纯粹是因为他的细致、善良和赤诚。这些无法言说的闪光点在我的心里久久挥之不去。
安宇自述
IT的嵌入给我们带来了对管理的审视,由于信息化建设涉及到医院业务流程的方方面面,使得我们有这样一个机会对既往的管理工作进行系统的梳理,这个梳理过程就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不切合实际的管理过程遭到淘汰,合理的流程通过信息系统固化下来。信息化促进了医院业务管理的标准化,使随意管理向标准化管理迈进。
我认为从事医院信息化建设,至少需要三种能力,一种素质:能力一是对业务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包括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以及其为之服务的业务的理解;能力二是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力三是在一定高度上对事物的把握和谋划能力;最需要强调的素质是服务意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