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29|回复: 12

(转)美国看医生的恐怖经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4 22: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国医院的“恐怖故事”上(2009-06-04 10:07:07)
标签:美国医院 恐怖故事 牙医 止痛片 家庭医生 杂谈  分类:新西游记

去年底一个下雨天,一向做事毛毛躁躁的我在公寓湿滑的木楼梯上失足,全身吨位压在了尾龙骨上,一边爬起来,一边居然兀自乐了:嗨,昨天才看了一个胖女人摔跤的视频笑翻了,这么快就现世报啦?当然后来的几个星期我就笑不出来了,这一摔使我坐不得、躺不得,前所未有的难受,不得不想到了上医院。

美国医生单独执业的多,特别是看百科的家庭医生,即使有不少都挂靠大医院,他们的办公室也可能分开在不同的地点,和国内的体制很不一样,不是说到了大医院就可以分门别类看门诊了,让我这个外行十分糊涂。我在芝加哥人生地不熟,倒是误打误撞找到了个非常好的牙医。网络发达,网上有给医生打分的,所以搜索一下家附近的医生再找个评价高的去看就OK了。不过找个家庭医生却复杂得多,我的牙医给我推荐了她的家庭医生,我以为好牙医推荐的应该也是好医生吧?事实却让人失望。

我一大早赶到医生办公室,一名年轻漂亮的医药代表已经带着一箱药等着了。医生50岁出头,还迟到了5分钟,她听完我陈述事件,貌似充满同情的说:“你这个没法治,只能慢慢等自然痊愈。6个星期以后还痛再来找我吧。”我惊:“不要照个X光看看有没有骨折?”她答到:“你不需要起诉谁吧?如果没有官司,就不要浪费钱照了,反正照还是不照都是一样的处理方法。”她出去和医药代表说了几句,回来扔给我几片明显是人家推广的新止痛药,说:“你试试这个,我再给你开几片止痛片。”处方正写着呢,她的手机又响了,她便一边打电话一边写了处方。过了好几分钟,看着我拿着处方还在发呆,她一甩手,示意她对我的诊疗已经结束,我赶紧滚蛋不要浪费她的时间了……这就完啦?裤子都不用脱一下吗?我懵懵懂懂出了医院还没有反应过来。

其实,曾在乡下行医的我妈妈对我病情的判断和医生一样,我上医院的目的不就是要用他们的先进设备确诊一下么?那些止痛片我自然也不会吃的,我又不是试药的小白鼠。更气人的是1个月后收到账单,这5分钟不到的过程居然收我128美元!感觉实在是糊弄我,抢银行都没有这么利索啊。

这位医生我是打死不会再帮衬了,我向病痛比较多的一位同事求助,希望她给我推荐个好医生,她听了我的抱怨,笑说她经历过比我这个恐怖的多的故事……
发表于 2009-6-4 22: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等着看下文.
 楼主| 发表于 2009-6-5 12: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下文了。

1无论公有私有,看来发改委作婆婆还是有必要的。

2貌似自由主义更容易导致道德缺失

3米国医疗环境似乎并不怎么地,虽然个体医生对患者提供包养兼职等个性化服务,但其个体的服务水平与我们亚太的全科医院相比差距会很大,他们的专家会诊会非常随性而为;而这类个性化服务对于中低收入人群,可能会消费不起。

4在米国的信息化基础可能只需要向个体医生们卖一套官方认证的医生站,仅此而已,就像我们的CDC逐级填报的单工作站模式一样简单。在我国,强大的医疗机构不能轻易被摆平,区域医疗自上而下推动不是不可以,只是谁推动谁掏钱,掏了钱仍可能办成坏事,因为谁使用谁要话语权。

5国情引申
区域医疗通过试点来探索,其实就是先构建成功的基础模式,再自上向下(非试点空白区)号召推广。翻来覆去本质上还是自下向上的模式,首先要下级基层基础都达到,才能形成有效的上级管控。
断断不能在基层建设非常先进实用,已然充分禁得起验证的情况下,上方强压下来一套就轻易变成小白鼠吧。
自上而下推广只有一种成功的可能性——开发方和服务方所形成的合力,具有超强的技术前瞻性、政策导向性,(需求背景),具有超然脱群的成功研发能力(不会被轻易效仿,不是单纯靠官方就能买断民用的,而且要“成功”不要被“应用”测垮,自己做小白鼠可以,给别人打针必须有贴切的成功案例)、最终要具有面向全国的服务战略和可行性配备(云里雾里现身然后应接不暇无疾而终,别干蠢事)。
假如离开了这些,就不要抱怨“学术”——“研发”——“生产”——“服务”之间的孤岛绝食链,除非发起方能囊括并掌控上述全过程,否则谁发起谁搞笑。

[ 本帖最后由 红旗飘飘 于 2009-6-5 12:35 编辑 ]
发表于 2009-6-10 12: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庸医哪都有,但是我自己还不能从故事中的信息评判到底这个家庭医生是否庸医,或者这个案例是否处理正确。虽然都是“西医”,我感觉两个国家的医学诊断差异还是很大的。一方面,美国的家庭医生一辈子看的病人数量恐怕跟中国的医生看的病人数没法比,作为目前仍然是“实践和经验”为主的一个科学分支,医学的水平离不开实际病例的积累;另一方面,美国很强调“事实(证据)为基础的(evidence-based)”医学,听起来比较“客观“。为什么要强调evidence?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临床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涉及了复杂的决策模型。而决策必然需要选择和判断,判断的标准在没有”绝对的正确理论“支持时,只能依靠经验和最佳实践来进行,而很多医学上的分歧就在于”哪个是最佳“的。这方面信息系统的作用是巨大的。

上面的例子里还有很多其他的内容可以讨论。比如“医生引发的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如何控制?”,“无保险和有保险人群是否得到一样的医疗服务?是否应该得到一样的医疗服务?”,“如果评判医疗机构的水平?目前的评判是否完全是口口相传?应该有哪些评判标准?”,“医生应该如何在完成治疗的同时顾及到病人的心理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4:4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holx 于 2009-6-10 12:20 发表
庸医哪都有,但是我自己还不能从故事中的信息评判到底这个家庭医生是否庸医,或者这个案例是否处理正确...

上面的例子里还有很多其他的内容可以讨论。比如“医生引发的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如何控制?”,“无保险和有保险人群是否得到一样的医疗服务?是否应该得到一样的医疗服务?”,“如果评判医疗机构的水平?目前的评判是否完全是口口相传?应该有哪些评判标准?”,“医生应该如何在完成治疗的同时顾及到病人的心理作用?”...


来自非官方的米国资料太少,确实没看懂老米的医疗服务方式,wholx也一样。
首先上面例子中是在诊所坐诊的“百科”大夫,应该会提供家庭医生服务,但和我们的民间赤脚医生相比,其竟然还是采用挂靠大医疗机构的。自“问”诊和后付费的全治疗过程中,未看出老米基层HIT的信息化端倪。
就see dr的过程看,患者身份以及主诉病史应该是“基本上”询问过,其治疗方案是自然恢复而不是休养,就是典型的“依靠经验和最佳实践来进行”,而非“强调“事实(证据)为基础的(evidence-based)”医学”。
是否照x光,我觉得其依据是诊所内的有无条件拍片子,而并非病情,“客观”上是需要拍片辅助“判断”的!而且未体现有无其他嘱托,我们从经验上判断如果是骨折或者骨裂,这样观察6个月而不予处理确实有很多遗患的。

后提的几个问题就没有意义讨论了:
“医生引发的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如何控制?”,上文米国案例中没有,发药(处方)是征得患者同意的,但“诊所”中的收费项目并不向患者公示,这是老米落伍的地方,我们很庆幸生在发改委的红旗下,我们忍痛去挨宰时,也好过追悔莫及;
“无保险和有保险人群是否得到一样的医疗服务?是否应该得到一样的医疗服务?”,这涉及人权和道德问题,无法与你讨论,估计马克思与希特勒仍在辩论不休,很希望你提到“医疗服务”时只是特指“昂贵费用的医疗支出”;
“如果评判医疗机构的水平?目前的评判是否完全是口口相传?应该有哪些评判标准?”,目前看米国就是依赖广告(商业型或学术型)和口口相传,米国的卫生主管部门只像牙防所一样给医生“颁证”,这证比遍地赤脚还普及,医疗纠纷和吊销执照无直接关系,由法院裁定,赔过巨款和入过狱的医生估计会更火;我在这里初步理解了为什么在国外代表医学成就和尖端研究的是企业,我们国内往往评价“治好过多少人”,米国评价号称“能治疗多少病”;
“医生应该如何在完成治疗的同时顾及到病人的心理作用?”,即便米国无“心病”,也应该顾及,如何顾及,因人而宜;“知情”对国内患者来说是很重要的,而对面米国的心理医生据称也很发达。

[ 本帖最后由 红旗飘飘 于 2009-6-11 14:5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4:58:2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原来挂号排队比我们尤为过之

医院内不能售药,百科医生却可以卖,验证一下。

都说在国内的医院看病很难.排队挂号,排队看病,排队划价,排队取药------在美国也不见得就好.这里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要看病必须预约.除非你是受了枪伤或是心脏病之类的.换句话说就是快要死菜菜了,才会马上给你解决.记得我刚来的时候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她生病了,她的医生居然给她约在两个月后,等到看病的时间她的病已经好了,哈哈哈.
在美国我做过体检,看过病,拔过牙,照过X光,做过CT(做这些玩意都是些小毛病),巨贵无比啊,拔四颗智齿1200刀.哎,幸好买了保险.哎,也算是领教了他们的医院.医院的条件无比的好,医生是无比的负责和小心,看病是无比的麻烦.医院里不卖药,真不会赚钱.拿到医生的处方你还得到专门卖药的地方买药.很多常用的药还得要医生的处方才买得到.还有就是美国的挂号"则"贵,一般是20刀到30刀.急诊就更贵了.有一次ZZ的头痛,挂了急诊,在急诊室外等了一两个小时,结果实在等不了了,回家吃止痛药.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5: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后要验证一下在美国叫救护车会如何处理。

来美国之前,我们总是抱怨国内看病难,可来美国之
后,我才体会到在美国看医生更难!
    美国的医生大多是自己开诊所,有大病小灾儿要看医
生都得打电话预约,非急诊不到医院去。原因很简单,医
生是不轻易加班加点的,今天的病人满了,绝不再约新病
人。
    两周前,我们六个月的女儿发高烧,先生就给孩子的
儿科医生打电话,医生只在电话里指示:吃退烧药。于是
先生就到药店去买,服用两天后仍不见孩子退烧,我们又
给医生打电话,这才得“恩准”到诊所见他。前后检查不
到十分钟,诊断结果:中耳炎。医生给开了抗菌素,先生
又去药店买,(美国的医生诊所从来不备常用药,看过病
后拿医生处方到药店去买)孩子服了两天,突然浑身起疹
子,烦躁不安、昼夜啼哭。我们又给医生打电话,回答是
:属正常现象,继续服用抗菌素。孩子身上的疹子一天比
一天厉害,凭我们自己的经验认为:这一定是过敏反应。
于是宝宝的奶奶建议停药!先生又只好再给医生打电话,
医生仍在电话里遥控:停服抗菌素,改服抗过敏药。先生
拿着医生拼给他的药名,又像拿着圣旨一样到药店去了。
奶奶在家里抱怨:“这美国看个大夫比见皇上还难,这要
是在国内,到儿童医院打一针就好了,何至于让孩子遭这
么大罪呀!”
    奶奶的话不无道理。来美两年了,我自己也看过一些
医生,深有感触。前段时间我因胃疼去医院看急诊,晚上
八时半,先生开车送我到医院,在我们的想象中,美国的
急诊一定比中国的急诊“急”。一进门,护士先做简单的
检查,然后让到大厅坐等。大约一个小时后,听到有人叫
我的名字,心想总算可以见大夫啦!谁知又是一个护士,
打开电脑,查你的信誉,问你的社会安全号码,看你是否
有欠帐的记录。紧接着又是一大堆问题:工作、住址、电
话、病史。当护士问我们宗教信仰是什么,我和先生听成
是:你们是什么关系?因为英文这两个词的发音有些相似
,于是先生回答说:我是她丈夫。护士听罢笑得前仰后合
,而我却依然忍着胃的隐隐作痛。三个小时过去了,连医
生的影子还没看见呢!午夜12点钟,终于得医生“召见
”。医生的态度倒是蛮好,可惜,摸了两下,听了两下就
没下文了。原来他必须要借助仪器才能知道症结。于是让
我们第二天再来做B超,然后又给我一个处方,让我们到
一个24小时营业的药店去买止疼药。如果说医生诊所不
备常用药也就罢了,偌大的医院竟然也不备常用药吗?这
要是在国内看急诊,一个值班大夫就全都解决问题了。幸
亏得的不是要命的病。
    第二天,我把前一天晚上花五个小时看急诊的经历讲
给公司里的美国人听,美国人告诉我:被救护车送到医院
的是真正的急诊,如果是你自己开车去的,医院只管按急
诊收费。果真,两周后收到帐单:600美元。没用医院
的一滴药水,没吃医院的一片药,我的保险公司要付给医
院600美元。
    美国医院呀,真是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收费,而服务
和医术呢?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5: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米国有15%的人没有医疗保险,医疗这么贵?

在美国,支出最大的一项就是医疗保险,一年下来三千多美元,不过贵有贵的好处,可以随便到那家医院看病,当然牙科不包括在内。有朋友嫌学校的医疗保险太贵,于是选择了一年至需要几百块的那种,结果去了一次急症,拿到账单,发现自己还要支付八百多美元,后悔不已。

自己掏八百多元还不算多,刚到美国,去了一家私立医院的急症,结果账单一张张的寄来,医院的,急诊室的,化验室的,分门别类,还真的是搞不懂。最后算了一下,总共需要三千多美元,多亏了保险,最后自己只需要拿出一百多美元。怪不得有人说,在美国如果没有医疗保险,可以把自己看成破产。要是真的穷的银行里面没有存款倒也好,法律规定医院对于急症病人不能够拒收,付不出诊费由相关的政府经济援助,医院并不会因此而做赔本的事情。

不过在美国看门诊需要陪上时间,如果没有预约,登上一两个小时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如果约专科门诊,我的经历是需要等上差不多一个月,没有办法,越是好的医院,医生的预约等候时间越长。

看到不少的报道,批评美国的医生,对于那些有医疗保险的病人,往往会开出比正常需要多的药品,同时也会为他们进行可能并不需要的检查,反正这些开支都是由保险公司负担,但是同时却也造成了医疗浪费。不过我自己的经历到还好,感冒了去看医生,结果虽然自己觉得问题似乎很严重,呕吐过,又忽冷忽热,但是医生给我量了体温和血压,既没有发烧,血压也很正常,结果就是给了我两张打印出来的感冒指引,让我根据建议,多喝水,吃清爽的食物。问医生,没有药吗?医生反问,没有发烧,为何要吃药呢?因为他鼓励病人用自然的方式来康复身体。

不过不是每个美国人都买得起医疗保险的,目前美国还有0.46亿人没有医疗保险,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六,美国依然是西方发达国家里面,唯一一个没有全民医疗福利的国家。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5: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一邀请函:崇拜美国的进来看看这些经历和评论。

一. 美国看医生要花多少钱!一根鱼刺1万2
    
     星期天晚上,老婆吃饭时不小心被一根大约1.5公分的鱼刺卡在喉咙。喝水,含维生素C, 吞饭团,折腾2.5小时,一切如故。只能去医院。从晚上8点入急诊室等待,做X光透视,CT扫描,然后被留下住院。第二天晚10:30pm,先麻醉,后把镜子伸进去,用镊子夹出来。第三天早上8:00am,做了X光透射复查,下午1:30pm,自己走回家了。5天后,收到帐单,1.2万刀。心疼,来此求建议。尤其希望有类似经验的难友给予帮助。详细情况如下:1, 鱼刺:长约1.5cm,细,硬。俗话说“小个子有大作为”,信哉此言。去医院之前,我扯了一段类似的鱼刺,放在透明食品袋里让医生看,医生不屑一顾。2, 保险:我老婆原来在单位买了全家的保险,07年12月辞去工作。本想等到我在单位申请全家的保险,我单位的保险08年2月1日生效。但这件趣事恰好发生在这个缝隙里。在美国不可一日无保险,信哉此言。3, 医院:X光透视什么也没有看出来,被领到CT室,横扫,纵扫,左扫,右扫,仍然没有看到。等待…….。终于一个specialist 出来解释,说,我们几个大夫都没有看出来喉咙里有异物,要等到CT的正式报告出来,才能最终确定是不是真有东西在喉咙……..But,不管有没有东西,手术医生都会把镜子伸进去,用夹子工作。……不解…….这是什么逻辑啊?既然不管有没有检测出异物都要用镊子夹出来,那你等什么CT结果啊?俗话说,知识分子就是迂,信哉此言。果真,第二天CT的正式报告出来了,正式确认喉咙里没有任何异物。但老婆喉咙越发刺疼,连带耳朵也涨疼难忍。依照 specialyst诺言,晚上麻醉后,在手术台上医生用夹子取出了那根,已经被CT确认了“并不存在的”,但实际长度为1.5cm的鱼刺。4, 帐单:1.2万刀,宰你没商量。但是St. John Hospital 的嬷嬷仁慈,说是根据你的收入和存款状况,可以申请financial assistant program,对穷人可以有10%------100%全免的资助。5,财务:进了商店我觉得自己没钱,这回我倒成了有钱人。房:无。车:1辆,98年老车。房租,550刀(两个孩子暂时在国内),本想买房,但连down payment 也没戏。存款(两人名字):6万。个人投资帐户:1万股票。退休帐户:2人各8千。娃2个,都很小。俗话说,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信哉此言。难道这回医院真要说我没有经济困难支付这一帐单?6,事后记:我个人观点,只有能用钱搞定的事,都不是大事。所有心疼之余倒也并不介怀。管他妈是多少呢,我老婆的喉咙毕竟比这点钱重要。可怜老婆乃勤俭持家之典范,阐释我中华美德不遗余力。这事儿对她打击不小,心情沮丧,已持续数日。望各位智者献计献策,想想办法让我们度过难关。更望仁者劝劝我老婆。你说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可……唉…偏偏谈到俺头上。你说这人要倒霉,是不是真要交这1.2万刀,折合每厘米鱼刺8000刀?7, 求助!!! 医院所说的 financial assistant program,低收入,无保险的family 可以申请。但申请时需要呈交SSN,房租收据,bank statements, paystubs, 以及W2 form。现在,我的收入不高,老婆没工作,全家没保险,都符合申请的条件。但是我的bank statement 里有6万,个人投资帐户1万股票,退休帐户2人各8千。我的问题是,低房租,高存款会不会影响我申请这一financial assistant program. 各位有好的建议吗?
    
    评论:
    你不是唯一花这么多钱的人,美国医生总小题大做,把简单的事搞得很复杂,要么就故意夸大事情的严重性, 主要目的就是一个字---钱。我的牙医就是一例。 第一个犹太牙医让我拔掉14颗牙, 我没听他的,他为的是什么? 钱! 我去找一个ABC香港牙医,他说怎么也看不出我需要拔掉14颗牙,顶多需要拔掉6颗, 但他也不含糊,让我重新洗牙,我告诉他我刚刚洗完牙,他说那个医生洗得不干净。总而言之,我又从花钱新洗牙,可又发现这个夫妻老婆店虽然技术可以,但收费比标准的价格还高。 最后这个牙医建议我植牙,我问他多少钱,他总是含含糊糊 从不告诉我个准数,但说植4颗牙至少1万美元以上要自己掏腰包。 反正后来我也不去看了,觉得他们都很贪,回国看牙最便宜,我还是决定回国看牙,但在美国定期洗牙。我们有医疗保险,但一家大大小小有时一年最高一次也要自己掏6000 多美元,在美国最怕生病,但健康最重要,你老婆的生命比钱重要百倍,作为男人你就大度一点,不要天天犯嘀咕了,你要劝劝你老婆,生命就几十年,别想不开。人身体好了钱还可以再挣。
    
    
    二. 美国医疗费怎么这么贵,医生水平似乎也不砸的啊
    
    最近肘部分有一点受伤,骨头头部有一很小骨撕裂。因为受伤是在我要返美的前几天,在国内有请好几个有经验的医生看了,说受伤问题不大,不用打石膏,筋受伤是肯定的,但问题也不大。就处理了一下,过几天肿都消了,手也可以活动,只是还没有恢复到正常,不能得力。想在美国这边看看,上周去orthopaedics看了一下,主要是得到医生的建议。医生把我拍的片子看了一下,问我国内医生怎么说的,也没怎么检查我手,就领我去做MRI,看muscle是不是complete。第一次去医院,没经验,好在问了价钱,MRI都要1200,保险不知道cover不,cover也只能cover20%. 我一想,这MRI太贵了,我买一张机票回去检查都够啊,况且我手能活动,只是不能用很大的力,这也正常,干吗死要我拍MRI,这不是坑人吗?问他里面的小碎骨要不要手术取出来,也说可能。前后谈话没有两分钟。感觉有点失望。请问大家,美国医生都这样吗?office visit 第一次都要好几百是吗?感觉美国看病也不便宜阿? 自我感觉这边很多医生水平不怎么样啊?有没有cover100%的保险公司啊?多谢了
    
    评论:
    美国医生就是个joke,而且个个自信满满的,然而看看他们的表现吧:http://masbury.wordpress.com/200 ... are-cost-by-nation/人均寿命比日本低4年,和古巴相同,但是医疗花费人均是日本的2.4倍,古巴的30倍。说美国医生是猪,可能言过其实,但是说他们是被宠坏的孩子,绝对没错。美国的关键是医学院改革,和别的国家一样,医生必须由高中直升医学院,而不是从本科毕业生中招收。
    
    美国医生被法律责任吓坏了,大部分的处置基本上都是围绕着逃避责任的。美国的医疗系统,小病不管你,不能减轻你的痛苦,也许是为了你活得长寿一些吧,不过美国的平均预期寿命却是发达国家中最短的,看来也不能帮你长寿。价格又贵的离谱,通常10%的费用就足够你坐飞机回国找那些经验丰富的医生看了。所以说美国的医疗系统就是一个joke,没什么大错。遗憾的是,中国正在像美国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5: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去长期思考:L

MiForum也冷静了
发表于 2009-6-11 16: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红旗飘飘 于 2009-6-11 14:47 发表


来自非官方的米国资料太少,确实没看懂老米的医疗服务方式,wholx也一样。
首先上面例子中是在诊所坐诊的“百科”大夫,应该会提供家庭医生服务,但和我们的民间赤脚医生相比,其竟然还是采用挂靠大医疗机构的。自“问”诊和 ...


哈哈,红旗是一片一片阿。鉴于我的医学能力实在不够资格讨论这个案例,就不讨论案例本身诊断和治疗是否得当了。美国的医疗制度的确跟国内的医疗制度差别很大,病人就医流程和就医习惯上非常不一样。从我个人来说,除了给两颗牙做根管花了2000刀以外,还没有踩到臭狗屎;事实上,我个人的经历还是比较满意的。满意的原因我想主要是因为我的专业就是学医疗服务的,也算是这个行业的人,所以我对看医生不怵,还知道一些“窍门”,保护自己的生命和钱包,比如美国的医院有的是可以讨价还价的。我也记得间或有人打电话来问我应该去看哪一家医院的医生,甚至有人问我怎么看急诊。其实很多美国人都搞不懂美国的医院,Peter Drucker说过,美国的医院是现代人类社会最复杂的组织。我猜他说这话不是褒义。

从宏观来说,美国的医疗系统要解决的问题和中国要解决的问题一样:cost,access和quality。上面这个简单的案例广义来说可能涉及了所有三个方面的问题的讨论,所以我才在前一次回复里列举了几个问题。你的回复也挺有意思的,涉及到医疗服务价格的透明度,医疗道德,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定量测量和质量透明度等等。有时间再探讨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7: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holx 于 2009-6-11 16:09 发表

比如美国的医院有的是可以讨价还价的。
我也记得间或有人打电话来问我应该去看哪一家医院的医生,甚至有人问我怎么看急诊。
其实很多美国人都搞不懂美国的医院 ...


这一点“可讨价还价”让我觉得过瘾。呵呵。我对制度环境很不敏感,从失败中找到生机很难,所以习惯了从成功中分析教训。

国内患者对医院对医生的不信任感,其实大部分集中于收费,在价格透明的情况下,始终有个别一些猫腻者让患者防不胜防,我觉得“法制”永远不能解决“教育后阶段”成年人的道德缺失问题,只能依赖于其所在服务机构内部的人文约束;我比较不同意一颗老鼠屎坏一锅粥,往往会求证是否一锅老鼠屎。

米国医疗收费能讨价还价,非常感兴趣,希望能保持相同的治疗方案的情况下打折,或者像我们有些私营医院一样免诊疗费检查费等等;最好不是因钱而宜,轻率调整治疗方案;很多时候作为患者的我们,我们宁可明吃亏或哑巴亏地治疗,而不是不花钱。

如果是对患者而言,那将比我们国内“看不惯”更让人诚惶诚恐——“很多美国人都‘搞不懂’美国的医院”!
我正在理解这句话,需要内容,有机会多指点一下,我粗浅引申到“与缺乏政府引导和公众评价有直接关系”。

[ 本帖最后由 红旗飘飘 于 2009-6-11 17:18 编辑 ]
发表于 2009-6-12 14: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美国人的美好真的有点是宣传所导致

美国的美好社会,似乎也是有绝对性的,为什么那么多人一说到就是美国好了,大家愿意向美国跑了。只是近来美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让人感觉稍微好一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