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81|回复: 11

中国特色的区域卫生信息化道路的ppt和发言记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9 08:4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讲的内容是这几年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各种类型项目的经验分享。很多问题都是自认为对国内客户很有价值的内容,贴到这里供大家参考。最好能引发讨论。
 楼主| 发表于 2010-5-29 08:55:44 | 显示全部楼层
1# 张琨

北京市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项目的圆桌讨论给我的印象就是“实践出真知!不错,我们在进行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时候最可宝贵的财富就是实践”的经验,只有实践我们才可能把技术逐渐弄通,把业务逐渐谈透!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不会因为带上了IBM的帽子他就“智慧”了。我们不能因为做过医生就能号称“懂”医疗卫生行业,更不能因为海外留过洋就可以好为人师,顶多有些行话我不陌生,理解业务更快。没有过去大量项目与国内客户一起实践的积累,没有到一线与业务人员大量的沟通,谁不能号称懂妇幼、懂疾控、懂卫监、懂血液管理、懂急救、懂基层卫生...这是真专家和假专家的区别!

谈到向国外经验学习,我的观点是不关注国内业务实际,盲目照搬国外的应用层面的技术方案,和业务模式,在中国是走不通的!在中国搞区域卫生信息化是有本地特色的,成功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应该学习借鉴国外经验但要走一条基于本地需求和特点的建设过程和内涵的中国道路!

但是,我们要向国外学习标准和方法。学习标准因为Hl7,DICOM这样的已经既成事实,并且过去已经投入成千上万人年进行研发,并有长期可持续更新保障的标准体系,我们没有必要去重新发明轮子。学习方法,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系统开发、实施过程大多还是在“作坊”层面,我们急迫需要比较系统的工具方法指导我们科学、富有逻辑性、可预测的计划来工作,把个别人脑子里的经验固化下来,让它成为公司整体的能力带动整个行业能力的提升。
HIMSSAP10_ZhangKun Speach_May23_页面_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5-29 08: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2# 张琨
去年,我代表IBM参加卫生部区域卫生平台指南与方案制定的时候,饶主任曾经问我,你从事区域卫生信息化这几年有什么收获?我说,最大的收获就是与行业一起成长!这句话真实反映了我的心路历程。五年前,我们最初引入RHIN的时候,谈论的是概念,EHR/EMR的定义,谈论的是国外的案例,美国和英国国家级的大投资,今天我们谈论自己的经验,技术和业务的细节。几年来,国内区域卫生信息化也经历了市场教育期,怀疑期,狂热炒作期到现在逐渐回归理性期。

在过去的三年中,我所在的本地团队在全球资源的支持下,帮助云南省卫生厅规划、设计并建设了符合云南省特色的区域卫生大集中信息和业务平台;在中山大学进行了中大医疗网的战略规划和设计、建设,用技术实践黄达人校长走进一家医院,八家医院为你服务的远景目标;在广州,我们分析全市卫生系统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卫生信息现状评估和信息资源规划,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几年来,我们与省、市、区和基层业务部门们通过同数以百计的座谈、研讨,头脑风暴来讨论中国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思路。通过这些脚踏实地的工作,我们积累了从战略规划到最终技术实现的端到端的经验,通过在卫生系统一手的研究和分析,我们逐渐找到了如何将国际经验与中国特色相结合,找到了诸多中国特色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工作方法和思路。
HIMSSAP10_ZhangKun Speach_May23_页面_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5-29 08:57:01 | 显示全部楼层
3# 张琨

结合我们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工作的的经验以及相关国家政策要求,并与卫生部相关领导的讨论,在卫生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的第十三章,我们提出了一个适用于我们政府部门决策、执行构建区域级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路线图。在这个路线图中,大家可以看到分成以下几个工作阶段。总体规划设计,分成针对具体项目地可研、立项,以及设计、建设、部署,以及长期运营维护四大阶段,6项任务。

第一步我们强调总体规划设计。分析在区域范围内,你卫生系统各个单位信息化基础是什么?你的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目标是什么?国家的医改方案在你本地落地的方案是什么?如何让信息技术手段来支持你这些目标?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对你可能带来的价值是什么?如何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化带动你各个领域信息化建设的同步发展?卫生系统各个领域的发展如何分解立项?成为指导你未来3-5工作的主线?等等问题。

第二步是针对具体分解后的项目进行可研和立项。在这个阶段的特点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分成了两类四种项目的立项。为什么,这就是根据我们卫生信息化项目建设的主体和技术特点不同决定的。区域卫生平台类的主题在我国通常是政府机构,领域内的卫生信息化主题通常由各个医院、疾控中心等等相对独立的法人单位。为什么把平台和应用分开?因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应该是一个架构相对稳定,应用不断扩展,内容不断丰满的演进过程。我们必须选择的技术路线是能够保证基础平台稳定的前提下,应用可以灵活扩展的架构,这就是面向服务的SOA架构。通过这样的设计,我们可以在建设初期以平台建设为主,上几个短平快,能快速见效的平台上的应用。逐渐随着需求的挖掘和能力的提高,我们在逐渐部署更多应用。


第三个阶段设计、开发和部署阶段。

第四个阶段是运营维护阶段。

详细内容在方案中,以下在每个阶段工作介绍过程结合我的一点经验,谈一下作为政府的决策者关键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HIMSSAP10_ZhangKun Speach_May23_页面_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5-29 08:57:26 | 显示全部楼层
4# 张琨

从规划阶段,我们就要开始注意中外对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差异!

首先是工作对象的差异。与国外相比,我们对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上构建的应用范畴是不同的。
第一,核心的电子健康档案范畴的不同。国外电子健康档案是是为了纯粹的医疗服务,就是要看患者既往病史的摘要来帮助本次诊疗过程。但国内的电子健康档案,大家可以看到融汇了很多公共卫生领域的内容,儿童保健的、妇女保健的、疾控的,可以说我们国内对EHR的定义更倾向于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健康信息。这种健康信息与电子病历EMR的关系是平行、互不重合但在医疗内容上有交集的关系!

第二,构建在区域卫生平台上的应用是不同的。国外区域卫生信息化因为对EHR定义的基础不同,所以更多的注重在医疗上的应用,或者在医保方面的应用。而国内的应用范畴更加丰富多彩,双向转诊,远程医疗,健康管理,妇幼保健,综合卫生管理,公共卫生都可以在平台上实现。
因此,在我国构建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很多项目不是局限在某个应用开展工作,而是要建立大卫生的全局观下开展工作,我们要研究医疗、要研究疾控、要研究妇幼,要研究社区、要研究卫生监督、急救医疗、血液管理。因为未来的平台可能也要承载这些应用。
第二,立足现实。区域卫生信息化是构建在各个传统医疗机构上的业务共享和协同,因此作为信息源上的信息化基础决定了平台上能搜集什么数据,开发什么应用。所以我们要非常深入的分析这些机构的信息化现状,这种分析不能停留在你上了什么系统上,更要结构化,我们通常采用IAOT的方法论来分析,从应用内容、信息管理、组织管理和基础设施四个维度,看它未来能否提供平台需要的数据?能否与平台对接?最优化的方式是什么?对信息科的管理需要做什么调整?

第三,要同时考虑长期可持续的发展与短期亮点。大家都知道,区域卫生平台不是一次性的投资,不是可以一次就界定全部功能的IT项目。平台上的应用是不断扩展的,应用是需要支持各种业务的,因此他应该具有相当长的生命周期。平台的投资也是长期性的,网络、硬件、软件、应用和人员、市场的推广都需要钱,政府在建设前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自己不能投持续上十年,就要考虑吸引第三方来源共同参与,才能保证平台的生命力。同时,平台的生命力在于它建的起来更能用的起来,如果一个平台上一年十几个转诊,几十次EHR查询这个平台还不如不建。一定要从最迫切的需求,最能够解决老百姓、政府等最终用户需求的应用,最容易实现的应用开始做起。短期内关键用户看到回报才能够激励大家继续投资。

这也引出了第四个关键,基于新能力的创新思维!我们都知道,人对一个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need,需要,第二个是Want,想要,第三个是desire。第一个层次是必须、基本的需求,不被价格所左右的。第二个层次是更进一步的需求,但是对价格是敏感的,如果低了愿意用,价格高了不用也无所谓,第三个是有则更好无也无所谓的需求。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比如穿衣服,买一身不被别人看到的衣服是第一个层次的需求,买一个想给别人看到的衣服是第二个层次的需求,买Gucii, Prada就是第三层次的需求。我们有必要分析承载在平台上的几十上百个应用哪些是基本必须的?哪些是锦上添花的?在首轮应用的时候更应该关注那些基本的、必须的需求,保证平台的生命力。同时,必须要有想象力,基于平台的应是无限的,公共卫生研究不必花长时间和人力去调查,只要输入相关条件就能做基于上百万样本的健康与环境相关因素的调查,保险政策制定者不用为保险计划制定挠头,只要把查询条件输入就可以分析某个病种的区域费用和细我们也要认识到,构建在平台上的应用是创新的,前所未有的服务,市场需要一定的培育期。我们在中大医疗网的项目中做了一个调研,先头脑风暴了一下构建在平台上所有可能的面向老百姓的应用,然后随机选择了几十位候诊病人做问卷,看他对这些需求哪些更迫切?我们发现,医院信息、医生信息这些静态信息是最关注的,健康档案查询、健康管理这些创新性的应用却很少?为什么?我们发现是社会对健康档案的认知程度不够,大家都没用过当然谈不出需求。这引发了我们另一项任务就是市场推广。应用开发的好是一方面,但针对重点客户的针对性应用鼓励也是关键。
HIMSSAP10_ZhangKun Speach_May23_页面_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5-29 08: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5# 张琨

可研是政府投资项目必要的一个工作环节,我见过几个可研的项目做的很快捷,把客户所辖区域内多少家医院、多少个社区总结一下。然后就开始抄卫生部的方案,从需求部分开始抄起,到技术方案甚至基础设施方案。在很短的几周内就形成一个可研报告,结论是可行。这样的可研真的是走过场、没有任何意义


可研的目的是我们有了初步的目标,要对实现这个目标所需要的各个方面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做不做?有几种可能的方式做?优劣势是什么?我们在做这部分工作的时候建议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首先是业务可研。我们应该到医院的一线,卫生局的一线,相关单位的一线,老百姓的一线去调研、访谈。看他们对跨机构的数据共享有没有需求?这种需求是否强烈?实现数据共享他们的顾虑是什么?什么方式能够解除这种顾虑?


其次是技术可研。回答的是实现业务发现的目标技术上的可行性问题。的确,卫生部的方案做的很细,但他的用途不应该是直接抄,应该作为一份字典,因为他并没有提供一个基于你的需求的特定方案。你要根据你的人力资源、资金资源、管理能力做好选择,你要先上什么应用?你的平台技术路线.net还是java?网络怎么建?重新构建还是利用政务网?医保网?还是电信网?都是很有本地特色的需求。在这点上我们建议采用结构化的分析方法,把技术可行性分成几个角度来分析,包括应用架构、平台架构、数据架构、基础设施,每个层次上要给业务单位几种选择,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利弊。


第三,财务可研。分析几种选择投资的估算差异在哪里?几年下来总体拥有成本是多少?财务来源建议从哪里来?全部由政府投资还是引入第三方?比如,电信或者移动能否投资做区域集约式挂号系统?利用他们的资源免除我建立几百个Call Center的座席的成本?


最后,我要提一点就是商业模式可研,这是很多可研工作中忽略的。为什么把这个问题提到这个高度,就是因为一个认识基础:政府不可能包办未来几十年区域卫生平台所有的事情,包括投资,包括运营,这是一个很大的数据,对于一个千万计的城市起谈点就是上亿。我相信大部分卫生局有这个魄力说我能抗。不能抗的话就要创新,把我们拥有的优势转变成真金白银。要知道,一个百万人口的健康档案信息值多少钱?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可以发掘出多大规模的可研价值?商业价值?药厂、保险公司、每年要花几百万美金去买这些资料。
HIMSSAP10_ZhangKun Speach_May23_页面_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5-29 08:58:22 | 显示全部楼层
6# 张琨

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部分的开发过程与传统IT项目建设方式并无特别之处,只有几点认识需要大家注意:


首先,区域卫生信息化并不是采购一个应用系统,他未来将承载多种卫生系统的应用,应该是一系列应用的基础,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解决方案。


这样的解决方案要经历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建设周期,因此,需要选择一个合作伙伴,这个伙伴必须平台够大,生存能力强,不能说倒就倒,人员稳定,不仅提供技术支持,对业务的变革,管理的提升都有资源和能力,对技术发展有长远的眼光。


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将改变诸多业务运营的传统方式,大多数人将获益,医护人员将更及时的得到患者的诊疗数据,行政管理人员将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卫生管理数据。但是对某些岗位的职责需要调整,传统的业务数据上报人员可能就要改变他的工作方式,这就需要大量的培训实现管理的变革。医护管理人员是这样,对于公众更是这样,有了平台,配以双向转诊的规范,保险制度的改进,患者逐渐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行为习惯。这是社会的变革。


这样复杂的变革过程不是卫生局一个单位的事情,也是参与医院的事情,社区居委会的事情,在区域范围内参与这个项目所有利益相干方的事情。这是医疗模式的变革、卫生管理模式的综合变革。


因此,我们在关注IT系统开发应用的同时注重业务变革的配合,相关的培训,管理制度手段,市场宣传都要同步进行。
HIMSSAP10_ZhangKun Speach_May23_页面_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5-29 08: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7# 张琨

经过前述几步,我们就可以进入运维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生态系统的构建雏形。在技术平台方面,我们已经拥有了平台核心软件和系统软件系统,有了支撑平台的基础设施,也有了和我们一起成长的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服务。从信息生命周期来讲,我们有了提供信息源的各个单位的支持,医院输入健康档案和部分病历信息,公共卫生机构也贡献了自身业务单位产生并有益于其他单位和个人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平台的处理提供给医护人员、患者、科研人员。构建在平台上的服务随着搜集数据的丰富逐渐扩展,新的商业模式不断开发,阻碍我们的不再是技术而是我们自己的想象力!同时过去可能不大关注的业务流程提升的问题,法律的问题都会成为新的关键挑战。


平台运维的核心,区域卫生组织也可在逐渐形成。未来平台上新的信息产品的开发、市场推广需要专门的人员,软件硬件的维护需要专门的人员,双向转诊的协调、健康卡管理、研究项目的支持都需要专门的人员。这些人员在一起逐渐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功能机构,区域卫生组织。在国内,这个组织可以以不同形态存在,这个组织的定位决定了它未来的能力。它可以是卫生局的信息中心,可以是某市医学信息中心,可以是独立的事业单位机构可以协调卫生、医保、药监等部门关系的机构,甚至可以是像银行一样的商业电子健康档案信托中心。这些都有可能!但要强调的是,这个组织一定有要有跨机构的协调能力,也就是对他的组织设计在更高层的决策中要有所考虑。
HIMSSAP10_ZhangKun Speach_May23_页面_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5-29 08:59:07 | 显示全部楼层
8# 张琨
这就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路线图,这个路线图没有终点,但我们大家已经在路上。

区域卫生信息化是我们的梦想,我执着这个梦想不是因为这里有硬件、软件机会,而是因为这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技术手段。
我们是梦想家更要做实干家!区域卫生信息化是卫生信息工作者展示信息技术改变行业发展的绝佳战场!希望现在和未来和我们一起奋斗的,以及所有在区域卫生信息化领域努力奋斗的同行取得成功!
HIMSSAP10_ZhangKun Speach_May23_页面_9.jpg
发表于 2010-5-29 17: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顶一下,细细消化
发表于 2010-5-31 10:3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学习中...
发表于 2010-5-31 11: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感谢了,27号下午听这个报告受益匪浅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