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张琨
从规划阶段,我们就要开始注意中外对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差异!
首先是工作对象的差异。与国外相比,我们对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上构建的应用范畴是不同的。
第一,核心的电子健康档案范畴的不同。国外电子健康档案是是为了纯粹的医疗服务,就是要看患者既往病史的摘要来帮助本次诊疗过程。但国内的电子健康档案,大家可以看到融汇了很多公共卫生领域的内容,儿童保健的、妇女保健的、疾控的,可以说我们国内对EHR的定义更倾向于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健康信息。这种健康信息与电子病历EMR的关系是平行、互不重合但在医疗内容上有交集的关系!
第二,构建在区域卫生平台上的应用是不同的。国外区域卫生信息化因为对EHR定义的基础不同,所以更多的注重在医疗上的应用,或者在医保方面的应用。而国内的应用范畴更加丰富多彩,双向转诊,远程医疗,健康管理,妇幼保健,综合卫生管理,公共卫生都可以在平台上实现。
因此,在我国构建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很多项目不是局限在某个应用开展工作,而是要建立大卫生的全局观下开展工作,我们要研究医疗、要研究疾控、要研究妇幼,要研究社区、要研究卫生监督、急救医疗、血液管理。因为未来的平台可能也要承载这些应用。
第二,立足现实。区域卫生信息化是构建在各个传统医疗机构上的业务共享和协同,因此作为信息源上的信息化基础决定了平台上能搜集什么数据,开发什么应用。所以我们要非常深入的分析这些机构的信息化现状,这种分析不能停留在你上了什么系统上,更要结构化,我们通常采用IAOT的方法论来分析,从应用内容、信息管理、组织管理和基础设施四个维度,看它未来能否提供平台需要的数据?能否与平台对接?最优化的方式是什么?对信息科的管理需要做什么调整?
第三,要同时考虑长期可持续的发展与短期亮点。大家都知道,区域卫生平台不是一次性的投资,不是可以一次就界定全部功能的IT项目。平台上的应用是不断扩展的,应用是需要支持各种业务的,因此他应该具有相当长的生命周期。平台的投资也是长期性的,网络、硬件、软件、应用和人员、市场的推广都需要钱,政府在建设前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自己不能投持续上十年,就要考虑吸引第三方来源共同参与,才能保证平台的生命力。同时,平台的生命力在于它建的起来更能用的起来,如果一个平台上一年十几个转诊,几十次EHR查询这个平台还不如不建。一定要从最迫切的需求,最能够解决老百姓、政府等最终用户需求的应用,最容易实现的应用开始做起。短期内关键用户看到回报才能够激励大家继续投资。
这也引出了第四个关键,基于新能力的创新思维!我们都知道,人对一个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need,需要,第二个是Want,想要,第三个是desire。第一个层次是必须、基本的需求,不被价格所左右的。第二个层次是更进一步的需求,但是对价格是敏感的,如果低了愿意用,价格高了不用也无所谓,第三个是有则更好无也无所谓的需求。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比如穿衣服,买一身不被别人看到的衣服是第一个层次的需求,买一个想给别人看到的衣服是第二个层次的需求,买Gucii, Prada就是第三层次的需求。我们有必要分析承载在平台上的几十上百个应用哪些是基本必须的?哪些是锦上添花的?在首轮应用的时候更应该关注那些基本的、必须的需求,保证平台的生命力。同时,必须要有想象力,基于平台的应是无限的,公共卫生研究不必花长时间和人力去调查,只要输入相关条件就能做基于上百万样本的健康与环境相关因素的调查,保险政策制定者不用为保险计划制定挠头,只要把查询条件输入就可以分析某个病种的区域费用和细分…我们也要认识到,构建在平台上的应用是创新的,前所未有的服务,市场需要一定的培育期。我们在中大医疗网的项目中做了一个调研,先头脑风暴了一下构建在平台上所有可能的面向老百姓的应用,然后随机选择了几十位候诊病人做问卷,看他对这些需求哪些更迫切?我们发现,医院信息、医生信息这些静态信息是最关注的,健康档案查询、健康管理这些创新性的应用却很少?为什么?我们发现是社会对健康档案的认知程度不够,大家都没用过当然谈不出需求。这引发了我们另一项任务就是市场推广。应用开发的好是一方面,但针对重点客户的针对性应用鼓励也是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