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82|回复: 12

实话实说 解析BI未达到预期目标的主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9 11: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实话实说 解析BI未达到预期目标的主因
2010年07月29日00:00 it168网站原创 作者:IT168 李伟 编辑:李伟 评论:0
本文Tag: 信息化频道 商业智能 BI
  【IT168 信息化】
  据数据资料显示,BI的失败率高达到70%,企业对于BI的部署甚至到了“可望不可及”的阶段。根据Gartner公司所做的最新调查,CIO们最关注的三大技术分别是虚拟化、云计算和BI等,Gartner公司也把他们统称为轻型技术。从现状来看,BI现在更多是处于一个“老课题,新手段,待开发”的阶段。
  老板的期望过高和基础数据的时效性太差
  中国中钢集团公司(简称中钢集团)是主营冶金产品、矿产品、废钢、焦化、耐火材料稀土、铁合金、石墨、有色金属、技术及设备进出口等的一家公司,其IT系统的建设在国内集团型企业的建设都处于领先的地位。在BI应用方面,据中国中钢集团公司信息管理部总经理李红在某次论坛向记者透露,中钢最早部署了某公司的BI系统,但随着发展,现有的BI系统不能满足企业 的需求主,下一步准备升级,同时对于BI的应用一直处于关注的阶段。
  山西荣华集团信息中心主任朱正涛 最早是服务于另一家医药企业,记者和朱正涛沟通中了解到,早期朱正涛服务的医药企业每年会产生一定的量的数据,时间的积累,企业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因此,他们准备上线某国外品牌的BI产品,据朱正涛的介绍,当时BI上线很成功,也在企业中得到应用。但实际的角度出发,应用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原因就在于一方面老板对于BI的期望值过高,没有达到老板所要的预期结果;另一方面本身企业的数据存在很多的问题。早期的数据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许多的数据并不是很准确,同时失去了有“时效性”,导致了数据方面的质量有问题。
  朱正涛认为,部署BI两方面需要考虑,第一,老板对于BI的期望值;第二,数据的准确性。同时,朱正涛指出,针对于企业现有数据的“时效性”问题,建议在做BI时,可以把企业的数据按照一定的时间比例比如数据截止某年的前的数据进行统一的分析。
  BI混乱的定位和服务商的忽悠
  在国内最大的第三方社区ITPUB上,记者了解到网友cityman_2008是一位资深的BI工程师,在BI部署方面有近六年的工作经验,而且他所做的都是对于BI有着强烈需求的企业——电信业。据cityman_2008介绍,目前BI的应用从效果来看,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原因有很多方面,主要是以下几点:
  1、BI混乱的定位问题
  BI一开始是定位到管理系统的,是部署在BOSS和网管之上的,目标客户锁定为市场部的专业分析岗,但是开始最有价值的就是通过第三方的系统找到业务系统中的问题,特别是多个业务系统同时并存的时候,BI的效果还是不错的(比如找到97和计费的数据不一致 等等)。随着BI的不断建设,业务系统不断的完善,BI开始迷失。首先是移动目标客户扩散,不再说是市场部的BI,说是整个公司的BI,于是从定位上,BI和BOSS、网管并称为三大支撑系统。而联通更为诡异,分别拆分出经营分析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一个放在BSS域,一个放在MSS域。
  2、厂家不断的忽悠致使BI的建设支离破碎
  不可否认的说,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慢慢做,BI的价值总是可以有所体现,起码在某个领域是可以有别于业务系统的。但是厂家没有放过这个混乱的市场,从系统级的数据仓库到企业级的数据仓库再到企业级的数据中心,厂家给运营商描绘出一张无穷大的饼,引诱运营商不断的进行战略的调整。不是说理念不够先进,只是路是要一揭徊降淖叩摹T贐I的业务应用逐渐陷入困境的时候,我们没有去想办法如何去推广应用,却在不断的扩大数据仓库的规模,不断的增加数据源,在所谓的“数据驱动”的模式上越走越快,使BI成为一个数据上的巨无霸,但是应用虽多却似是而非,解决不了问题,效果就是你要什么我都有,但是给了你也没用。
  3、客户急功近利的要求迫使BI驶入弯路
  客户的岗位是有时间限制的,是要轮岗的,是要政绩的,这就要求客户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应用的开发。同时每个新客户在执掌的时候都难免想要跟上届与众不同,于是BI就在不同的风格中飘摇,客户重视市场部了,马上给市场部做需求,客户重视领导了,马上优化界面,客户重视一线了,马上做数据集市,单独开发个性化界面,建设商疲于奔命,还有几个人能好好静下心来,想想数据未来的架构、未来的需求、未来的发展模式呢。当BI没有预期发展的时候,他就只是一套功能简单的业务系统,能够满足客户的临时性需求,但是和客户最初的梦想“战略的核武器”相去甚远,就如同炒股一样,没有了预期,BI终将走向平庸。
  cityman_2008指出,究竟BI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并不是很清楚,从其他行业成功的案例来看,所谓的成功都是解决了具体的问题,还是战术层面的,尚没有战略层面上的成功案例。从这一点来看,“需求驱动”而不的“数据驱动”,在目前的现状下,先收集数据,再考虑应用,这种模式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
  BI未达到预期目标是鸡和蛋问题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探讨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问题,用不恰当的比喻来形容BI未达到预期目标的原因,总结发现,如果从技术角度来看,技术已经能解决实际中发生的任何问题,那么,关键的还是在于人, 在于管理。我们过去BI大多数都是给老板看的,而现在BI不仅仅是给老板使用,同时也开始逐步的给副总、部门经理、以及最低层的人员使用,这就要求,对于BI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正如我们过去一直谈信息化、ERP等一样,如果不经历一定的“风雨”,炒作、成长、普及、成熟等阶段BI肯定难以在企业中发挥最大的价值。
  “贪大求全”一直是企业的一个通病,对于BI的建设同样也是如此, 企业的老板对于BI的期望值过高,以为只要上了BI就可以掌控一切,显然,现阶段的BI,还没有达到这样一种境界,这是除了技术、市场等原因以外, 企业的性质及管理者本身对于BI的需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未来真正达到“智能”,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路要走。
  关于BI:
  BI 商业智能也称作BI是英文单词Business Intelligence的缩写。商业智能通常被理解为将企业中现有的数据转化为知识,帮助企业做出明智的业务经营决策的工具。这里所谈的数据包括来自企业业务系统的订单、库存、交易账目、客户和供应商等来自企业所处行业和竞争对手的数据以及来自企业所处的其他外部环境中的各种数据。而商业智能能够辅助的业务经营决策,既可以是操作层的,也可以是战术层和战略层的决策。为了将数据转化为知识,需要利用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OLAP)工具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因此,从技术层面上讲,商业智能不是什么新技术,它只是数据仓库、OLAP和数据挖掘等技术的综合运用。
  商业智能的概念最早在1996年提出。当时将商业智能定义为一类由数据仓库(或数据集市)、查询报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备份和恢复等部分组成的、以帮助企业决策为目的技术及其应用。目前,商业智能通常被理解为将企业中现有的数据转化为知识,帮助企业做出明智的业务经营决策的工具。这里所谈的数据包括来自企业业务系统的订单、库存、交易账目、客户和供应商资料及来自企业所处行业和竞争对手的数据,以及来自企业所处的其他外部环境中的各种数据。而商业智能能够辅助的业务经营决策既可以是操作层的,也可以是战术层和战略层的决策。为了将数据转化为知识,需要利用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OLAP)工具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因此,从技术层面上讲,商业智能不是什么新技术,它只是数据仓库、OLAP和数据挖掘等技术的综合运用。
发表于 2010-7-30 15:5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方面本身企业的数据存在很多的问题。早期的数据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许多的数据并不是很准确,同时失去了有“时效性”,导致了数据方面的质量有问题。>>
大多数医院也可能存在该问题
发表于 2010-7-30 16: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接触过几家BI厂家人员,感觉到他们即不熟悉业务,又不熟悉医院的数据结构,更不熟悉医院的数据(这点可能是中国特色),很难做好项目。
每次看他们跟我演示他们做的哪些案例,花了上百万,几十万做出来的效果,我总是直接跟他们说,这个要花这么多钱吗,花几个钱,编个程还快过,效果也不差。
这几年,天天跟数据打交道,药比,抗菌素,社保,成本,绩效,工作量等等。没有一定的管理经验,不知道流程,对数据没感情,分分钟会给出错误的结果
没有使用过BI工具,我想BI能流行,自有他的好处,只是干吗要哪么贵,便便的卖给医院,让医院的人自己的做做项目,也许好
发表于 2010-7-30 20:4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指望编程做出东东是无穷尽的,必然是小作坊式的思维。楼上看到厂家不熟悉业务,不熟悉数据结果。试问,你对业务是否抽象化了?是否建立起数据模型和建立起主题域?如果指望编程解决问题,是不是有些。。。。
发表于 2010-8-2 00: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在于医院的人不可能对业务数据进行抽象,那么作为厂商来进行演示的时候是否清醒的认识到这个问题?在你的演示中咋看不到你对这些业务数据的抽象呢?咋看不到所谓的主题域对我业务分析有啥商业价值呢?或者说厂商能说的主题域咋那么像虽随随便便的院长查询系统就能出的数据,而且操作比这个还要复杂呢?
发表于 2010-8-2 09: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技术不是问题,思想才最重要!
技术公司不了解业务需求,建设单位有需求却提炼不出模型,这时是否考虑需要第三方人员介入呢?
 楼主| 发表于 2010-8-2 11: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争论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在引入国外一些技术、思想时的普遍现象:

在对新知识的认识上:

一方面本土的很多用户觉得没什么稀奇,互操作性不是解决标准问题么?我从源头就规定了标准,何苦再花大力气搞交换标准?远程医疗不是解决沟通问题么?我用qq也能视频聊天。
另外一方面国外技术的倡导者觉得不可救药,我这么有才、有料的东西怎么能与你山寨版的同日而语?
有幸两种角色我都经历过。从目前我的认识来看要弥合双方在认识上的Gap应该做两件事情。首先,本土的用户要敞开心灵,不要用抵触的心态看新鲜的事物,先学习,才能有资格去评判。同时,洋务派也不能半瓶子不满就晃荡,如果技术上真有巨大的差异,有含金量的,要自己先理解清楚,在把客户培训清楚。我相信如果大家都清楚其中的技术含量,对价值还会形成共识的。
当然,如果仅仅是价格上的差异,就算了,大部分人不会为了kiss老外的牌子花冤枉钱的。

在对工作任务的分配上:
甲方认为乙方应该理解我的业务,不需要我培训,甚至不需要沟通,你就要能给我符合我需求的答案,谁让你是专家呢?
乙方认为甲方才是业务的执行者,你不告诉我你的需求,我怎么作出你想要的东西?
这个有点像家务事,不好说谁对谁错,双方磨合吧,没什么金标准的解决方法。只能加强沟通、形成共同的工作目标,互相理解、互相配合。
发表于 2010-8-2 15: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5# 小城医生

我只是说出现状,BI我也接触很早,在数据的提取与展示方面确实很好,只是现状很多卖BI的是我说的这种情况,几十万卖个工具,想做出效果来,还要靠医院的人,你认为有益于发展吗
发表于 2010-8-2 15: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技术不是问题,思想才最重要!
技术公司不了解业务需求,建设单位有需求却提炼不出模型,这时是否考虑需要第三方人员介入呢?
扬帆 发表于 2010-8-2 09:04

回到你的主题了
发表于 2010-8-2 15: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上面是张琨真实的心历路程吧! 敞开心扉,不要认为这是甲方该做的,那是乙方该做的,太多的理所当然肯定做不好事情,只有双方共同付出才能有回报。
话说回BI,N年前一些公司都做出了诸如仪表盘之类东西。现在乱成这样出乎我意料之外,按理需求应丰富BI的精髓,咋就把BI折磨不成人形了。。。。。
发表于 2010-8-3 15:2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内的BI产品基本上是非理性消费。
发表于 2010-8-4 21:33: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经历的BI项目印象很深的,难度最大的就是数据的问题,所以经常习惯都会把DW/BI放在一起说,为了强调一下DW的重要性。数据质量的难度既需要元数据管理,更需要从“人”和“制度”的角度上解决,这在交易系统和流程层面上往往是个大难题。无效的数据跟垃圾没啥区别,所谓garbage in garbage out。
发表于 2010-8-7 11:27:54 | 显示全部楼层
wholx 有机会讲讲你的BI项目经历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