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196|回复: 3

我国医学信息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 10: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国医学信息学学会(AMIA)主席Edward Shortliffe是这样定义医学信息学的概念:医学信息学(Medical Informatics)是一门新兴快速发展的交叉学科,以生物医学中的信息、数据和知识为研究对象,收集、存储、展现并检索里面的规律,以用于我们在卫生管理、临床诊疗和知识分析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科学。

    时间在发展,医学信息学的定义也在发展。医学信息学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说法就是指临床信息学。就整个大的学科范畴来说,医学信息学涵盖临床信息学、生物信息学、图像信息学以及公共卫生信息学等几个领域。但在我国,由于医学信息学起步较晚,其概念仍处于模糊状态。

历史——国内医学信息学演变自医学情报学

    医学信息学发展的标志可追溯到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Internationl Federation f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IFTP)在1967年成立的与卫生有关的技术委员会。经过不断发展,于1978年成立了国际医学信息学会(Internationl Medical Informatics Assciation,IMIA)。IMIA是国际医学信息学领域内的权威组织,为医学信息学学科建设、医疗行业信息化做出了贡献。

    我国的医学信息学教育与医学图书馆学、情报学以及信息管理学密不可分,医学信息教育的起源和孕育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那时多所医学院校根据医院和社会需求设置了医学图书馆专业的在职培训。到了80年代初,由于医学图书馆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已经很大,在对前期医学图书馆类教育实践进行充分论证后,经卫生部批准,在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同济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和湖南医科大学设置“医学图书馆情报专业”,四年制本科,毕业授予医学学位。

    医学情报学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手段不断在各个行业中应用发展,一些医学高校便逐渐将图书馆学系更名为信息管理系,并开设了“医学信息学”方向的专业,当时也有些医院建立了单机的医疗管理系统。根据1993年7月16日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医学图书情报学专业也进行了名称上的调整,专业名称由“医学情报学(医学、药学)”改为“信息学(医学、药学)”,拓宽了专业口径。这为我国医学信息学教育走上正规化与专业化打下了基础,其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1998年7月,教育部重新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原专业目录做出了新的调整,将若干相近专业进行了合并和重组,将原来“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和“管理信息系统”等5个专业合并为“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隶属管理学门类。于是各医学高校在此基础上将“医药/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方向”设在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之下,重新调整了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到了2002年底,经教育部批准,中南大学将“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医学方向)”专业更名为“医学信息学”专业,专业代码070408W。2003年秋开始首次以“医学信息学”专业对外招生,这标志着中国医学信息学专业的正式起步。与此同时,南通大学与南通医学院合并,开始正式招收“医学信息学”专业本科生,医学信息学教育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

现状——医学信息学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专业调整以及培养方向多样化后,医学信息学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医学教育和信息管理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2000年以后,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医改大潮,对医学信息学人才提出了更高更专业的要求,学科发展浪潮的强烈冲击已经开始了。

    放眼国际,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发展和培养方向逐渐达成了相对的共识。“在国内,虽然医学信息学这个名词相对还很新鲜,但我们的产业已经发展在前了,各个医院已经使用了多种信息系统。但在学术领域上来讲,还有很多人并不理解医学信息学到底是什么,还带有太多的医学情报学的烙印。”北京大学医学信息学中心常务副主任雷健波说。“现在,国际公认的医学信息学学科体系可分为如下几个相互关联的领域——生物信息学、图像信息学、临床信息学、公共卫生信息学。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区别,是我们在以后的人才培养中必须要弄明确的。”

    当然,医学信息学在国外发展了30年后,国内医学信息教育事业也并没有原地踏步。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在2000~2009年期间,经过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面向医药卫生领域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医学信息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的4所增加到当今的40多所,国内医学信息学教育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研究——符合我国国情的学科研究内容

    新医改将医学信息学的发展提上了一个新的日程,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所长代涛认为,我国医学信息学的研究领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医学知识表达

    即通过收集医学相关知识,对其进行系统和正式的定义;保证人和计算机对医学知识的一致性理解。如医学知识组织体系,分类表、主题表、医学分类、医学本体、一体化语言系统等。医学知识组织体系的研究是我们开展医学信息学研究的基础。同时,还有医学数据编码与标准、医学信息检索、医学决策支持。
2. 卫生信息系统

    在我国,利用卫生信息系统来改善卫生保健的质量,降低医疗成本,成为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的一个主要内容,从而建立一个像美国一样的庞大的医疗体系。这个系统有医院信息系统、成像系统、电子病历、健康档案、区域卫生信息系统、远程医疗等。
3. 生物信息学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自人类基因组计划以来,人类与模式生物基因组的测试工作产生了大量数据,基于此情况而产生的,是研究、开发或应用计算机工具和方法来扩展对生物学、医学、行为科学和卫生数据的使用,包括获取、存储、组织、分析和可视化这些数据。
4. 医学信息学教育和培训

    目前,我国已经有40余所大专院校成立了医学信息学系,学位教育主要由本科和研究生两个教育层次组成,博士教育则刚刚起步。尽管我国的医学信息学教育发展很快,但与技术发展及应用需求相比,仍然有非常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新医改建设数字化医院的趋势推动下,要求医学信息学的受教育者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处理技术,而且要掌握足够的医学科学知识。

    医学信息学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它必将成为各个国家尤其是我国医疗卫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医学信息学发展还需要很长的建设和探索期,下一步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目的并制定未来可达到的目标,共同期待它的发展。   



来源:《e医疗》杂志
发表于 2011-9-16 14: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点浅见,支持一下仁心:
1. 医学知识表达
关键是有什么样的数据。如果有编码的数据,可以任意”表达“。 否则,再好的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engine 也达不到100% 准确。 就很难做正确的临床决策支持。我的老师说过:You can not do 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with free text data(原话记不住了). 不是完全赞同。但因目前条件所限,对有些情况能做到95%-98% 准确也可以了。但有些是万万不可。因为人命关天。
2. 卫生信息系统
    如果能完整的记录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系统。
3. 生物信息学
    数据量很大,计算机大有作为。但必须有很高的生物医学水平,至少要和这样的专家密切合作。
   
4. 生物医学信息学教育和培训
    这是生物,医学+计算机的科学。 美国大多称之为: Biomedical Informatics。 我想各位都知道4,5 年的大本只够为其中一个专业打基础的。建议取消生物医学信息学大本。 从研究生开始。侧重招医学和计算机两个专业毕业的大本生。另外学公共卫生或生物的大本和研究生可进生物医学信息学分别攻读公共卫生信息或生物医学信息。这也是美国的大学生物医学信息专业所为。 好像在美国没有听说这个专业有大本。 感觉对不住在读的大本生。 其实不是泼你们冷水。只是这两个专业加在一起知识量太大。大本几年根本不够用。况且在我身边工作的和我认识的行内名人基本上都是早年由医生,药剂师改行的。也有几个是计算机改行的。所以你们要想在这行成为领军人物, 请考虑继续读硕士和博士。
近来有点空进这坛。见这里能人不少。 若那位有权而且有志把你的公司或大学升级为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可与我联系。看能否帮上忙。 我的私人email: pinghuNBA@hotmail.com
借用坛上一位元老的名言: 不当医生了,但想为病人做点什么。
发表于 2011-9-25 13:4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uchinaboy 于 2011-9-25 13:46 编辑

美国没有这个专业的本科,是因为这个专业本身目前不是什么主流科学。medical/health informatics用到的很多理论都是计算机,心理,信息教育等传统学科中的理论定向延伸的结果,新且多有漏洞,构筑一个逻辑严谨的体系很难。US相关的很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也很难成型,基本上跟着现有教员的能力和研究方向走,一旦有人员离职,相应的那门课很有可能会从课表中消失。学生的背景和研究项目也都五花八门,当然,目前来看有医学,计算机或工程学背景的申请者仍是优先选择的对象,但没有研究明确表明,背景对于informatics的学生是否能够有个成功的学习和职业生涯有重大影响,重要的因素目前还是要回到人的素质和合适的项目上来,因为后者在科研领域总是个决定因素。窃以为,在国内能大学本科毕业的学生,来US读informatics,智商不会是问题,只看能不能遇到对的人和对的项目。

informatics的硕士和博士项目是完全不同的培养方式,前者重在修课实习提高应用实用方法的熟练度,后者要帮着导师跟科研基金会“骗”钱,这其实是一个比较辛苦的工作和自学过程,需要对现有的理论体系有重要的创新贡献,但基本上很难对产业界有什么近期的实际意义,毕竟这么多年很多相对成熟的medical informatics应用对于医疗的影响通常伴随着正负两个方面的评价,更何况某个新出现的未经充分实验论证的分支方法或应用
发表于 2011-9-25 13: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用太迷信所谓Informatics的博士教育,大家都是两个肩膀一个头,谁比谁通常也强不了多少,当然总有一些人会特别的出类拔萃,但这些人无论从比例还是绝对数量上来说,即使在informatics PhD中也仍是少数。
相对于很多基础学科,informatics要求更多的可能是人的整体素质,在这一点上,无论中美的博士教育大概几乎没有任何帮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