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不仅是新医改热点,更是公立医院改革必须突破的重点。在“从医院到医院”的主体推进策略之外,浙江省台州市推行了“临床路径”管理模式,运作的主体是强化“区域覆盖”策略。
客观分析“区域环境”
临床路径是一种主要以规范诊疗行为,保障医疗质量为根本目的的临床管理工具。国内外实践充分表明,除以循证医学观点规范医疗行为外,临床路径的实施还在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促进团队合作、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及运营成本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台州区域内的台州医院2005年在院内部分科室试点推行临床路径,台州市卫生局专门展开了一系列推行临床路径的“区域环境”调研。客观的调研对“区域环境”有了以下主体认识:
首先,临床路径的推行应当立足于政府层面。临床路径虽说是规范诊疗行为的管理工具,但推行过程中涉及到诸多政策和管理问题,所以不仅会受到医院内各个部门的影响,也会受到政府和社会方方面面的牵制。因此,应从认识上将临床路径这一医院管理工具提升为医院管理和卫生服务“双合一”的工具。
其次,临床路径的推行应当注重社区响应。由于临床路径是一个标准化的工作流程,须将治疗、检查和护理活动的顺序以及时间的安排尽可能最大化,使大多数罹患此病或实施此手术者由入院到出院都能依此流程接受治疗,使患者获得最佳标准的医疗服务。若从一位尽责的医院管理者角度而言,照此设计去运作已然到位,但作为区域卫生行政管理者则必须意识到这一设计的任何环节都会影响到患者的就医习惯,一旦患者的惯性就医行为对路径设计产生了障碍性影响,那这一设计或许就难实现。因此,注重区域内的社区响应则成为路径顺利推行的重要社区基础。
第三,临床路径的推行应当强化“点面结合”。目前所实施的从上到下的试点操作强调的是试点在大医院和试点运作周期长等做法,忽略了面的及时跟进,也低估了试点大医院在基层医院推行时遇到的问题。因此,应注重“点面结合”,将对试点医院的路径改造认识和操作方法及时在区域内推广。
第四,临床路径的推行应当凸显“以患者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新型医疗原则。临床路径应兼具标准的功能和个性。个性化应包含既体现医院特色,也反映医院和患者的特点两个层面。而且,无论是标准,还是个性化,均应凸显“以患者为中心”和“以人为本”。
谨慎推行“区域覆盖”
一是营造区域响应氛围。自2007年开始,台州市从3个层面营造区域响应氛围。首先是政府层面响应。如卫生行政部门成立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小组和专家评估组,选择适当的科室和病种在区域内的三甲医院——台州医院开展临床路径试点;其次是社会响应。如结合临床路径的每一个行动实施舆论的有效跟进,让区域人群接受同步的路径实现引导干预。再次是区域内医院响应。如从台州医院的区域试点开始,连续组织临床路径管理研讨和讲座等。
二是试点引导,顺序推进。采取多措施强化试点引导,并在面的推广中实行医院的逐步推进和病种的分批实施。
三是强化督导,有力推进。如强化知识、技能、规范的“三基训练”,将临床路径管理列入二级以上医院年度重点工作和重点学科中期评估的考核内容,在区域内定期通报临床路径管理实时调查情况,并开发出临床路径管理软件等。
“三结合”可助纵深发展
首先,应重视将临床路径、单病种质量控制和单病种费用“三结合”组合深化。从国际上实施临床路径的经验看,临床路径的广泛应用是建立在医疗保险实行定额预付制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成本控制才能成为医院的自觉行动,临床路径才能成为医院管理者乐于采用的诊疗方式。目前,国内仅有极少数的单病种实行了医保定额预付费,成为推行临床路径管理的瓶颈之一。台州市从2010年开始已会同社保部门探索付费方式改革,目前已有6家医院对4886个病例实施了单病种质量控制管理。在此基础上,自今年开始试点执行医保、农保同步的按病种预付制改革。
其次,应重视对区域环境的改造。区域环境改造应包括政策环境、管理环境和社会响应等主要层面,其中政策环境则应以努力改善目前医患信任缺失、互相防卫等不和谐的医患关系为主体;管理环境应以多学科、多专业协同和信息系统建立,以及制定必要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主体;社会响应则应以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和舆论环境为主体。
再次,应重视临床路径管理对公立医院改革直至推动新医改向纵深发展的直接或间接作用探讨。应有意识地去开展临床路径与公立医院改革和推进新医改的相关性研究。从台州市近几年的实践已显示出一个浅显但又十分清晰的趋势,那就是及早地抓住临床路径的“区域覆盖”,先在“小路上慢步走”,一旦探索取得成功则可在“高速上快行”。
来源:中国数字医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