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小城医生在 2003/02/08 11:40am 编辑]
困惑、艰难和无序也许是当前国内HIS发展的真实写照。目前,国内HIS厂商已有300多家,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高中低端市场也逐渐分化。整个HIS行业面临新的一轮“洗牌”。
自2000年来,一些境外的HIS产品陆续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北京东华公司代理澳大利亚的MEDTRAK,新加坡的SCS,韩国的WIN&WIN, 台湾的东宜等,其市场定位在国内的三级以上的高端医院。这些来自海外的医院信息系统,在产品思想构建上、内在管理理念上都要优于国内的产品,但由于管理模式的不同,也存在着“水土不服”等洋软件的通病,尤其在门诊处理模式以及财务管理上普遍存在着“硬伤”。当然价格亦不菲。
国内的一些知名公司,诸如托普众邦、军惠、金仕达、巨龙等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东软凭借在影像上的传统优势亦进军HIS市场。国内软件具有天然本土优势:符合国内传统的工作流程,用户易接受,操作简单、实施周期短。但由于在起始阶段就有“先天发育不良”的基础,所以在延续发展、产品升级上面临着困扰。各家都有自己难念的经:收购或分裂、人员流动、市场分布太广,售后服务跟不上。产品设计上,连厂商自己都承认:国内各家产品相似,连界面都雷同,缺乏个性化的特色。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
市场方面,在整个IT行业中,HIS是相对利润少的行业,尽管这样价格还是不合理,为了占据市场,不少厂商进行倾价销售,医院也很难接受一个合理的价位,事实上这是个双亏的现象,医院的后继服务很难得到保证,在没有盈利的情况下厂商进一步的开发投入很难得到支持。
由于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商品化产品,在项目实施上基本上是为医院“量体裁衣”所以每家医院都有自己的各自的需求,而厂商希望医院去“削足适履”适应系统原有设计。院方厂家出现彼此抱怨的现象。项目实施本身的管理上也缺乏相应的规范。
医院方面,虽然重视程度较前几年有了很大改善,也逐渐意识到HIS不仅仅是计算机室的事情,但缺乏战略层面地全局考虑。几乎想不到请咨询做医院业务流程重组再造的事,国内仅有的少数医院管理专业咨询公司的影响力还比较薄弱,让医院管理层进行“洗脑”的工作还很艰难。HIS应用并不理想,很大程度上就是大型收费系统和简单的查询,谈不上什么决策支持。医生工作站和电子病历没有发挥真正地作用。尽管国内医院在医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现代化医院管理上还相对落后,所以没有高质量的需求自然不会有高质量的产品。面对国外的产品,医院在理解和接受上还有差距。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医院匮乏相应的项目管理人才,在项目实施上经验不足或者根本就没有。要么一味地提各种需求,要么完全听从实施方的安排,缺乏自己的主见。
笔者不建议政府部门对HIS产品进行什么评审,就象对医院进行等级评审一样,易流于形式,而且给人参与商业行为之嫌。政府主管部门应利用自身优势在更为宏观角度上进行指导,强调对标准化的定制上,明确医疗数据定义和规范相应的要求,起码统一各地的医疗卫生报表。同时应与其他部门中起到协调作用,如与社会保障部门,商业保险部门和沟通与合作。政策出台时注意相互的协调性和可实现性。不宜在具体细节上进行过多的干预。坦率地说,现在的医疗大环境并没有促进HIS在医生工作站和电子病历上发展。某市卫生局要求所以医嘱必须打印出来,再由医生签字。甚至规定到如果打印出的整页医嘱都是同一医生下的,第一条医嘱签名后其他医嘱签名可以用两个点代替。这样做且不说工作流程上没有带来更多的便捷,而且增加了打印设备和纸张消耗,甚至比上系统前消耗还多。
在HIS理论研究上,国内现在已经有少数医学院校开设了医学信息学专业,但在教学内容上还是比较落后与实际脱节,缺乏时代感。给人的感觉就是医学+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室都当作一般的辅助科室对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实际中,医院还在纠缠着收费问题、各种报表准确性实现等具体的应用层上的问题。在逻辑层探讨的不多,跟不要说概念层上的问题了。笔者在99年接触医院信息系统时候,网上仅有少数的信息介绍医院信息系统,但现在已经达到数百家的网站了,但普遍是相互抄袭和转载。这里,笔者推荐一个不错的医院信息网站:医学信息论坛(www.miforum.net)这时几个具有医学和IT结合优势的年轻人自费建立的,由于没有商业背景,所以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较为深入地客观的探讨。
也许当前的困惑局面是HIS必然发展的阶段,就像当年财务软件发展的所经历的一样。经过新的一轮竞争,相信会出现一些经得起考验的品牌产品。中国医院信息系统发展的道路还任重道远。
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