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议门诊“三长一短”的变化
-----许玲
当HIS厂商宣讲医院门诊系统的好处时,对其中所谓的“三长一短”的处理是最为经典的表现。只要在搜索引擎google中输入关键字:“三长一短”,就会列出许多关于HIS消除三长一短的搜索结果来。
诸如下面的一篇报道:《HIS系统帮医院消除“三长一短” 》
现在,到**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病人切身感到了方便:凭一本带条码的病历即可挂号、就诊、划价、收费、取药、取化验报告及在多媒体导医台上查询自己的费用明细;住院病人也可凭借一张磁卡,随时可在多媒体导医台上自己查询费用明细,吃的每一颗药都清清楚楚。这些都是由于该医院已经全面实施了HIS系统的结果。该HIS系统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快了病人就诊的速度,根除了“三长一短”(挂号、收费、取药时间长、医生看病时间短)的弊病,同时还堵住了收费、药品管理中的漏洞。
来源:ZDNet China Tuesday, January 15 2002 5:10 PM
国内医疗信息化经过几年的轰轰烈烈的发展,发展了不少的医院应用系统,不可否认,这些系统的实施和应用给病人和医院带来了诸多的方便。但实施这些系统的医院是否如同诸多厂商所宣传的达到了: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快了病人就诊的速度,根除了“三长一短”(挂号、收费、取药时间长、医生看病时间短)的弊病呢?
现在去过医院的人都可以知道,答案仍是否定的。各医院内仍然是人满为患,医生看病时间仍然很短,看病花费的时间还是很长。那么,我们在挂号、收费、取药方面缩短的时间都缩短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通过仔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原来所谓的“三长一短”并不是一个病人在医院就诊的完整的流程。一个完整的就医流程包括:挂号-候诊-就医-(检查-获取检查结果-再次就医)-划价-取药。其中的检查流程为可能的分支流程。“三长一短”中并没有包括候诊这个流程在内。实际上,挂号、收费、取药这三个流程并不是就诊流程的核心和关键流程,挂号是就诊的起始流程,收费、取药是就诊流程的终末环节。就诊的关键是——就医流程,其他的流程的变动,并不影响就医流程的执行主体——医生。就医制度没有因为信息系统的应用进行任何优化或者改进,因此挂号、收费、取药这三个流程时间的缩短,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门诊病人单位时间内就诊人群流量的问题,却使得在单位时间内等待就诊的病人更多,病人候诊的时间被延长。而且,当其他流程的时间花费明显缩短的时候,病人候诊的时间变长就更为明显了。候诊过程已经成为医院门诊效率提高的瓶颈,而医生看病时间短依然是患者心头之痛。“三长一短”已经演变为“一长一短”:候诊时间长,医生看病时间短。
在以前所表现的“三长一短”只是一个表象,真正的原因是当前就诊制度的不合理,导致的就诊无序化。当前绝大多数门诊就诊行为是一种突发性的行为,只是在病人自己感觉有疾病的时候,才去某个医院就诊。而这种就诊行为由于人群活动时间主要集中一天中的某几个时段,因此也导致医院的人群高峰也集中在这几个时段,常可看到一些医院上午人满为患,下午病人稀少。因此造成“三长一短”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挂号、收费、取药时医院操作人员的业务能力,而是因为就诊制度造成就诊人群在某个时段过于集中,在单位时间内形成了高峰就诊人群所致。目前的门诊系统对这些环节效率的提高最主要的方法是因为网络的通讯能力使得能够同时进行挂号、收费、取药的操作窗口增多了,加快了病人从这些环节流动的能力。而就诊速度与值班医生数量、坐诊时间和诊间分配有着更直接的关系。
通过对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导致这些所谓“三长一短”和“一短一长”的矛盾产生关键在于单位时间内就诊人群的数量,而不是一味注重信息系统的应用。只有对医院门诊管理和就医制度进行,改变门诊无序的就诊机制,实行预约就诊制度,合理地将病人的就诊时间段进行分流;推广社区医疗,减少单位时间内在同一个医院内就诊的人群数量,更合理的分配医疗资源,形成有序就诊的状态,这些弊端才能得到根本的消除;而且也只有在单位时间保持合适数量的就诊人数,使得每个病人有足够的就诊时间,医生才可能为患者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
要实现这些,不是依靠一个信息系统就可以解决的。医院不能盲目的听从信息系统厂商的宣传,更要从医院自身管理的角度上去进行变革,去了解这些问题,明白信息系统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才能做到不花冤枉钱,心里有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