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局部地区发生的非典型肺炎已得到初步稳定,非典型性肺炎(atypicalpneumonia)是相对于典型的大叶性肺炎而言,典型的大叶性肺炎,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的。1938年有人报道了一组肺炎病人,由于当时支原体肺炎病原体尚未完全明确,经大量细菌学研究,均未能证明有特异性病菌,因而首次提出了非典型肺炎的概念。非典型肺炎约占肺炎总数的15%-20%,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人可发生严重并发症而引起死亡。非典型肺炎也曾泛指细菌以外的病原体所致肺炎,主要指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军团杆菌引起的肺炎,这些病原体亦称非典型病原体。随着肺炎新病原体的发现,以及对各种病原体肺炎的进一步认识,现在非典型肺炎一词的内涵渐趋扩大,又不尽一致。它多指一组有类似的不同于典型肺炎临床表现及放射影像学特征,并对抗生素有效的肺炎。
根据感染的地点差异可分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我国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早在1998年已制定了我国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各自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CAP)是指在社区环境中肌体受微生物感染而发生的肺炎,包括在社区感染,尚在潜伏期,因其他原因住院后而发病的肺炎。年龄、经济收入、居住环境、基础疾病和免疫状态、季节等诸多因素可影响CAP的发病,发病也与CAP病原体的差异也有密切关系。据去年资料介绍在美国,每年大约有560万人患社区获得性肺炎,170万人需住院治疗,总病死率为5%,住院病人的病死率高达13.6%,每年约为此负担230亿美元,已成为美国的一个越来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pneumonia,HAP),简称医院内肺炎,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在感染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内发生的肺炎。有人认为从广义说,任何人员在医院活动期间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任何明确的感染或疾病,均称为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的对象包括住院病人、医院职工、就诊病人、探视者和陪护家属。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该病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偶有畏寒。同时伴有头痛、关节酸痛和全身酸痛、乏力。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部分病人会出现呼吸加速,气促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症状,个别病人会出现呼吸衰竭症状。
诊断:
1.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罗音。
4.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
5.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以上1~4项中任何一款加第5项,并除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可建立临床诊断。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原则:抗菌治疗及支持治疗。
冬春季是呼吸道感染疾病多发季节,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条:
1、保持生活、工作环境的空气流通,勤开窗户,多通风;
2、锻炼身体,均衡饮食,休息好,注意保暖,增强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
3、勤洗手,因为有些病原体是可通过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经手传播的;
4、若身体不适或出现上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5、目前尚无预防非典型肺炎的特效药物。医院收治非典型肺炎需实行隔离治疗。病区(房)要加强通风换气,并做好空气消毒工作。医护人员需戴口罩,穿隔离衣,勤洗手,必要时可戴手套。病人的痰液、分泌物及使用的医疗器械要及时做好消毒。为保护医护人员免受感染,在医护人员中进行相应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