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疾病流行和爆发,处理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我们必须建立起及时、有效的卫生信息传递的渠道和应急机制。有关专家认为有效的信息过程是应急机制的核心。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四月初在国家疾病控制中心(CDC)视察工作中也强调指出,要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第一手的信息资料能为最高管理层提供良好的决策参考。
公共卫生监测(PHS)信息系统是通过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技术监测公共卫生状况变化以及制定干预措施的行为。她与流行病学紧密相关的,PHS主要针对的是人群,信息来源于大量的健康人群和疾病患者的数据,并加以收集、汇总、分析,为医疗机构提供决策支持。此外这些数据还可以广泛的用于政府部门、国际组织、科研单位、医疗行业的相关企业和各种保险机构。
事实上,完整意义上的PHS应包括较为广泛的内容,除了卫生防疫部门外还应与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可以实现相关数据的自动传递;与地区医疗资源系统结合,更好的从宏观上进行医疗资源的整合配制;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引入卫星导航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类似城市交通指挥中心的大屏幕可即时监测交通状况。最近由中国科学院研制开发出“北京SARS控制与预警地理信息系统”已投入使用,在北京市的电子地图上可以看到SARS每日病情的空间分布情况对病情发展趋势提出预测。这套系统的问世,可以使抗击SARS指挥决策机构更加直观地了解疫情为制定进一步的措施提供参考。
目前,全国各地上报的每日疫情还都是在指定时间传真到卫生主管部门,最后由卫生部统一汇总向社会公布。北京市正组织有关部门正在研发网络版的疾病上报系统,近期可投入使用。这样,只要有新病例出现,一经录入,相关机构可同步得到信息,真正实现了动态监测。
在美国的PHS中,每个城市对收治的患者尤其是急诊患者都要做详细的记录并要求上报。这样,在一定时段内某个病种例数出现异常时,系统自动发出不同级别的警报,有效地避免人为导致的迟滞现象,能够在尽早的时间内做出疾病流行预测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及时防止灾害事件的发生。
然而在实际运行中,虽然不少部门已经在网络设施上做了不少工作,对网络的硬件有着积极的投入,但应用效果不佳,仅仅局限于信息的发布,很多信息资源没有很好的整和,没有充分的共享,利用率低下。
需要指出的是:在信息建立过程中,应该注意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建立良好的监督规范机制。数据库的选择、数据海量存储的问题都要关注。注意安全保护,保证信息的顺利传递、防止数据破坏窃取、灾难事件的防御与恢复等等。
与HIS比较,PHS制度规范性强,标准的定制明确,从中央到各个地区的卫生分支机构执行统一的要求,可形成“大一统”的网络格局。也同时可更有效地进行规范管理。
与HIS一样,PHS在某些方面同样面临着法律上的真空,缺乏法律的有利支持。例如:电子签名的问题。此外,各个相关部门的相互协调也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
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建立一个良好的公共卫生监测信息网络的前提是建立一个全面、规范、系统的公共卫生监测信息的体系和制度,这才是关键。这就需要更新我们的思想和观念,科学的设计和规划。只有在此基础上,方能建立高效迅捷的信息平台,更加有效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