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平台”是大势所趋
徐洪利
摘自《计算机世界》
对中国社会保障体系阐述得量清楚的是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他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
,产业结构处于大调整的历史时期,如果再不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就不能实现国有企业的根本改革,无
法顺利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也难以保持社会稳定.而且.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整个社会老年人的社会保
障任务越来越重,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利于改善居民的心理预期,扩大消费,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总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治国安邦的大计,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制度建设。”在每一个城市,都要有一
个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每一个参加工作的人.不管是在企业还是事业单位,都要参保。所以劳动和社会保障
与每个人都是密切相关的,劳动和社会保障行业的信息化,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社保信息化的五个阶段
与社会保障相伴而来的是社保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因为随着保险业务的集中,数据也从分散走向集中,以
便于社会统筹管理和调配.如此一来,一个巨大的信息建设的市场就形成了,它的发展大致分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单险种/人力资源单独处理阶段,全国350个城市中至少有95%以上处于这个阶段;
第二阶段,四/五保合一整合阶段,全国大概有50个城市处于这个阶段;
第三阶段,大社保阶段,即社保山社会保险(包括养老、工伤、生育、医疗、失业等)、劳动业务(包括劳动
机关、规划工资,职业鉴定培训等),人力资源(即劳动力市场、下岗再就业等)组成.目前山东青岛、辽宁全省
,广东南海、广州市、上海市等正处于这个阶段;
第四阶段,社会保障阶段(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把民政纳入了社会保障系统
第五阶段,电子政务阶段(政府职能部门核心业务间的数据交换),在这个阶段,每一个职工都有一个由公
安机关签发的身份证号,作为医疗保险、就诊等的一个标识,每一个单位都有一个由工商局编制的编码.所以
电于政务要把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都连接起来的话,量根本的一个问题就是要统一标准,而目前社保信息化遇到
的最大矛盾就是统一问题.从发达国家社会保险行业发展的经验来看,从政策到技术都是相对统一的,而且是
自上而下地推进。但中国十几年来走的是一条相反的路,是自下而上进行的,这就形成了各自为战、缺乏统一
的局面,它已变成杜保行业信息化发展中一个极大的制约四柬.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央才开始抓保险制度
的统一问题,当时的想法是做到省级统一,达到省级能够建立调整资金,中央有调整制度.加上社会保障基金(
即中央的补贴)。最终达到发挥宏观决策和调控的目的。为什么要实现统一呢?因为今天的社会人员是跨地区流
动的,需要跨地区处理有关劳动保障的事务,人员的流动带来了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险的转移.因此,我们必须
有统一的软件,统—的标准和统一的全国网络作为社保信息化的基础.
“核心平台”用心良苦
在社保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推出的“核心平台”,可谓用心良苦.在中国推行一
个标准,如果通过行政命令,倒是很快能够贯彻,但是核心平台偏偏没有这样的待遇。核心平台是怎么同事?它
实际上是想追求一个统一解决方案,让用户不用进行繁重的需求分析,只要在该平台上,将自己的特殊需求修
改进去就行了,试图以此从根本上保证系统的可用性.更诱人的是它那可拆可合的“五保合一’功能,使用户
有长远的发展空间。
首先,社保的各个险种(养老、工伤、生育、失业和医疗保险)合并的趋势是必然的,因为这可以实现各个
险种墓金的调节使用,提高社保整体抗风险能力,尤其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很高的现阶段,更具有重
要意义.同时它还可以简化工作环节、实行统一征收、减少重复投入、实现机构精简等。核心平台的初衷也在
于此,它吸收了各大软件公司的长处,已经在实际中运用成功了。未来的“五保台—”一定首选建立在该平台
上。
其次,核心平台对全国社保信息系统起到了很好的规范作用,这个作用进一步促进了社保信息化的推进与
发展。过去,定制一个系统需要半年、一年时间,现在按照规范一两十月就可以上线.
第三,市场淘汰后的结果.量终的标准可能就是核心平台.先实行的信息系统,一定是比后来的系统老化
,只要它还能用,就用好了.但是对正在建设的信息系统. -定要按照新的系统来,就能够实现社保信息系统
建设的发展.新系统是什么?如上所述,未来社保信息化建设行业的准入证,只颁发给有实力的企业,综观起来
,这些可能会人围的企业的共同成果就是核心平台。
分肥社保信息化
社保信息化的市场能有多大?就数量而言,中国地市级以上城市大致有300个,加上一些省级直接经办业务
的机构,全国差不多有五六百十.如果以这些中心城市为单位建立各自的网络系统.地市级中心城市要求逐步
建立起全覆盖的数据库系统,通过网络,城区部分实现实时联网,远郊区县不具备网络连接能力的,可以通过
报盘或点对点通信方式与中心城市建立网络关系,将来逐步实现真正的网络连接.如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
不仅要连接上千家医院、几百十药店以及医保经办部门,还要和所属的远郊区县相连,网络建设和计算机设备
的投资可以想见.如果不算基建,人员、日常运行维护等费用.只是系统最核心的数据库、软件、硬件,网络
和量直接的培训费用,全国的投入将达几十亿元.再加上其他几个社保信息系统以及与之相关的系统维护,人
员培训、系统更新等的投资,有人号称社保管理信息系统是一块蕴藏着1000亿元机遇的市场。
如此大的小场.不进去分一杯羹就是傻瓜!所以各种规模的软件公司纷纷动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好在社保信息化建设的项目地城性很强,投有找不到关系的公司.所以形成了社会保险领域从事软件开发和服
务的公司很多,竞争非常激烈,公司规范人小不一,技术力量参差不齐。但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如果系统建设之初没有经过充分的需求分析,站的高度又不够,应用软件就不能适应社会保险业务变化的要求
,就会陷入不死不活的尴尬境地.从全国来看,由此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也是非常惊人的.有的城市开始的时
候选错了厂家,做的系统用不了,只好痛苦地推倒重来,再找大的软件厂商.所以在经过初期的市场混乱之后
,社保这块淘金的热土中,小公司赚钱会越来越难。
怎么个难法?首先是社保项目的技术含量将越来越高.以往的社保项目多是单一险种的系统,比如说劳动保
险系统、医疗保险系统等,中小公司还可以承受,但是因为资源配置的需求,将来的五保台一,将会是—个大
系统.大项目.没有一定经验和实力的企业,梅无法进入这个领域,因为它无法将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押在一个
风险很大的项目上。
其次,即使有一些企业能够开发出一个可以运行的系统,但是这个系统能是静态的吗?社保的政策至今没有
成熟,处在随时变化的阶段.政策是建立信息系统的根本所在,一个系统必须满足不断升级完善的需求。小的
软件公司即使能够搭建一个系统,也难以维系后续的工作.事实上这已经成为目前许多城市选择信息建设软件
厂家的首要条件.简单地说,小公司在社保系统的建设上“耗不起”。
第三,市场发展形态不利于小软件公司。社保信息化建设的市场虽然总量很大,但是纵深度不够。社保信
息化建设不甘涉及多少城市,总有做完的一天吧!做完之后怎么办?这个市场就萎缩消亡了吗?绝对不会的,这
个市场的形态,将从项目型转变为服务型.服务除了上述系统完善升级之外,还有相关的人员培训,系统维护
,等等,此时才真正体现山“软件就是服务”的未来软件产业发展趋势.这时小公司就更插不上手了,除非它
成为某些上流公司的卫星公司, 专门承接区域化服务的业务。市场的权利,还是垄断在几十核心厂商的于中
.未来的社保信息化行业,就像今天的电信、金融,军队等信息化行业一样,不是谁都可以“潇洒走一回”的
。
电子政务要做好,必须先做好劳动和社会保障的信息化.因为第一,劳动和社保系统60%的工作涉及所有单
位和个人.第二,由于劳动和社保涉及的单位和个人是最多的,所以政府要树立形象.必须做好劳动和社保工
作.第三、通过一卡通业务,每个人都有一张卡,在一定范围内所有的社会保障相关的事项都能通过这张卡来
办理.所以说.在电子政务的系统中,劳动和社保系统的信息化是最重要的,起到了一十决定性的作用.
做行业应用,一定要深入浅出、从长计议,绝不可浅尝辄止,得陇望蜀.如果你做人,做事、懂行业应用
,总处于看热闹的角色,终将难有作为、一事无成.因为,凡事只有做到一定的深度和境界,才能真正体验到
常人所不能及的壮美和成就,“推动保障事业,开拓美好未来”是东软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