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人性化服务还缺点什么
摘自8月30日《解放日报》 林靖峻 黄毛 小蓓 张航 王雅丽 (2002.09.07)
■“床头卡”可否模糊一些
我是一家三级医院的护士,有一次在值班的时候,发现一位25岁的子宫癌患者“床头卡”不见了,问她,她说不知道,于是,我想给她补一张。没想到,她马上求我:“不要
补了,让它去吧。”这时候,她跟我坦白说,是她自己把“床头卡”给扔了。
原来,她得了这个病,自己知道后,就打定主意不让父母、亲友、同事知道,因为这个消息对父母来说不啻晴天霹雳,而如果同事知道了,难保不会传到父母耳朵里,除了让他们担心,让朋友同情之外没有什么好处。要强的她不想让别人可怜自己。因此,除了最好的小姐妹,至今还没人知道这个消息。
她告诉父母、同事说,自己只是长了个肌瘤,住几天院开一刀就好了。
没想到,真的住进了医院,“床头卡”上却清清楚楚地写着“子宫肿瘤”,这可怎么办啊,来探病的人还不马上就知道了?无奈之下,她只好扔掉了“床头卡”。
我挺理解她,因为病人的病情医生护士总是了解的,从保护病人隐私的角度出发,确实没必要把所患疾病写在“床头卡”上。
■给年轻妈妈一个喂奶的地方那天
我那才两个月大的小外甥感冒了,小孩感冒耽误不起,我和姐姐赶快送他上医院。正在医院检查,小外甥饿了,哇哇大哭。姐姐一下子尴尬万分。医院的候诊大厅里人来人往,她无法忍受众目睽睽之下给孩子喂奶的尴尬,可实在没有稍微隐蔽一点的地方。孩子哇哇的哭声痛在心上,姐姐只好背过身对着墙,如芒刺在背般给孩子喂奶。姐姐后来发牢骚:最怕带孩子出门,因为找不到地方喂奶,可上医院没办法,有病总得看啊!
什么时候可以让年轻妈妈们不再害怕带吃奶的孩子上医院看病,不必眼一闭,心一横,厚着脸皮为孩子喂奶呢?
■不妨也来个“一米线”
看病就医同样需要“人性化”服务,这对病人是种尊重。而许多医院在就医高峰时段人头攒动,挂号、拿药的地方拥挤不堪,尽管大家在排队,但却前胸贴后背的,很不舒服。既然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实行“一米线”,医院不妨也学学这种服务,这会让人更多地感到医
院对病人的关怀和体贴。
■医院设计可否更方便病人一位建筑师朋友对我说,美国的医院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人性化的特点。比如:医院的地面不会使用大理石之类的建筑材料,因为那容易使就医的人滑倒;儿童就医的区域会设计得活泼可爱,以减少儿童就医时的恐惧感。
回过头来再看我们的医院,下雨天大理石地面经常有人脚下打滑;各个科室的指示牌张贴得不明显;有的医院化验处找都找不着,害得病人楼上楼下折腾……这些细微之处,正反映了医院缺乏从患者出发的那种思维角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