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是凶手
作者: eWEEK 记者
Thursday, October 18 2001 5:05 PM
这样一个好市场, 同时也是一个混乱的市场, 很多软件厂商投身其中, 但是却没有哪家拥有绝对的优势. 这样一个好市场, 为什么不能养大一 些足够强大的软件厂商呢? 是谁在谋杀HIS? 是什么原因使HIS厂商们举步维艰?
复杂却造就了低门槛
医院信息化的难度和重要程度不亚于大企业信息化。他们要的是特别符合行业特色的产品,甚至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卫生部现正在实施的是 长沙创智软件园开发的办公信息系统,是紧紧贴近卫生系统需求的。和企业不同,医院信息系统加工的是“人”的信息。人是流动的活生生的,病人有自己的病历档案,在不同的时段有不同的生理状况,医院有 大量的回头客……在信息系统建成以后,信息量呈指数状激增。 当前的企业信息化软件基本涉及的都是企业的产供销,是以制造过程为中心。但是医院是以“人”为主体的,它涉及的是医院中的物流、资金 流。信息流包括了各种检验报告、病理切片信息、病人个体信息等,病人首先是自由流动的,而一个病人所需要做的检查各不相同,得的病也 各不相同,所以信息异常繁杂,而且格式不固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医院管理系统比企业管理系统更加复杂。
可是,这样相对复杂的市场,反而被认为进入门槛低。截止到2001年,卫生部只通过了8家公司(包括众邦惠智计算机系统集成有限公司、达因 军惠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瑞德恒昌计算机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广东福地巨龙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创业软件有限公司、厦门智业软件工程有 限公司等在内)有关HIS产品的审批。
但是在这一领域有三、四百家软件厂商,这么多厂商在这一领域说明市场确实好,但是厂商多难免会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价格成为一些用户 的唯一考量的标准。广东福地巨龙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曾健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2000年由于价格竞争,使得巨龙平均每份合同单价比上年 下降了43.4%。这种单纯的价格竞争不但使一些正规的软件公司受害,更使得医院信息化难以实行。
厦门智业软件工程有限公司的赵世怡副总经理在提到价格问题时表示,一些不正规的公司靠低价参与竞争,价格低了3到5倍,有时甚至是10倍 ,这使得大家没有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陷入恶性竞争的怪圈。
采访中达因军惠的CEO盛登峰提到,有些医院上HIS系统上了2、3次也没有成功,原因就出在软件厂商的选择上。现在的软件,在技术上的差距 已经很小,因此医院要选择的不是产品,而是选择软件厂商的服务和技术实施培训能力。真正的HIS系统从开始上,到医院完全产生社会、经济 价值,并完全被医院医务人员所接受,大概需要3到5年的磨合期。因此就要特别考虑,你选择的软件公司是否有实力,能不能提供很好的软件 客户化实施服务工作,能不能保证在3、5年后仍活跃在这一市场,否则医院信息化就很容易夭折。
还是老生常谈的问题
医院信息化遇到的问题与其他企业遇到的问题完全一样,其中老生常谈的就是医院领导对于信息化建设的理解不够,重视不够。现在医院迫于 各种压力,不得不开始信息化建设,但是在观念上是被动的,这就造成医院没有整体规划,对于信息化的目的认识不清,投资力度也不够。
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学信息中心何雨生主任的介绍,通常国外医院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会占到医院营业额的3~4%,而国内医院在这方面的 投入还不到0.2%。国内在广东和东部沿海HIS的推广比较容易,其他地区相对困难的原因,也与市场化程度不高,医院资金不充足有关。医院有 钱会先盖楼,购置医疗设备,最后才会用于信息化建设。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使得很多不正规的、小的软件公司有了生存的空间,他们靠着 低价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HIS软件不是买到手就能实施成功的,它需要医院与软件厂商密切配合。对于HIS来说,软件本身的成本只占总成本的30%,而后续实施、维 护等成本占到70%。这就需要医院领导了解这一问题,与软件厂商合作。再有,医院信息化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医 院领导对于管理的理解。HIS同MIS一样,计算机只是工具,核心还是管理模式。因为上HIS系统是希望一次优化现有的工作,进行业务重组,而 不是将现有的手工工作通过计算机来再现。只有这样才能节约时间,使医生和护士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病人身上。医院只有理顺自己的管理,才 能使信息化实施顺利。作为软件厂商,了解医院的管理模式也十分重要。
湘雅医院网络信息中心高工黄玉成先生更是直接了当地告诉记者,医院人员对信息化迫切性的认识也很重要,同时采用的方案必须符合国内的 情况。湘雅在招标的过程中有德国的软件公司来应标,他们的软件无论从流程上,还是架构上看都十分理想,而且更加注重医疗数据的收集和 分析,但是这和中国医院的管理现状差距太大,无论对医生还是护士的要求都太高了。他们只能采取折中的办法。拿护士工作站和医生工作站 来说,如果按照国外的经验,让护士为医生录入的话,护士工作量将增加一倍,这是不现实的。
达因军惠的CEO盛登峰特别提到:“在医院信息化的进程中,软件公司永远做不了医院的主。”现在很多医院的院长虽是医学上的专家,但对 信息化的认识需要花时间来了解,并需要积累相关的经验和知识。达因军惠公司实施非常顺利的医院,医院领导都充分授权给相关的信息化管 理负责人并对信息化建设相当重视。
难以产品化不是问题的关键
目前国内医院并未出现标准化管理体系。医院管理模式多样化,这里有历史遗留的问题,比如有美式管理(比如协和医院)、德式管理(比如 同仁医院)和各地地方化的管理方式,再加上不规范之处,应用软件开发商被搞得“一院一做”,完全成了“个性化服务”,异常劳累。每做 一家医院,就必须推翻前面的模式从头再来。目前很多行业中的应用软件开发商都在进行软件产品化的工作,摆脱作坊式那种做项目的开发方 式。但是对于医院系统来说,能不能产品化似乎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HIS实施情况很好的国外医院同样遇到这样的问题,他们的管理模式也不相同,但是由于在国外,一个HIS产品的价格很高,足以支持软件厂商 单独开发。国内HIS的价格相对要便宜很多,这使得软件厂商在为医院定制的同时,利润空间变得很小。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应用软件厂 商难以壮大,成长。
不过国内医院的管理虽然不规范,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产品化的可能比国外更大。达因军惠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广东福地巨龙科技有限公司和 厦门智业软件工程有限公司在接受采访时都表示,HIS系统可以做到80%的产品化,这使得这些公司节约了相当的成本。
自身的问题也是致命伤
作为软件厂商,自身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同样造成他们难以壮大,只能为生存挣扎。很多厂商先天不足,靠与医院合作一个产品开始了 公司的生涯,公司本身市场化不强,产品也难以实现流通,因此只能守住一、两家医院,维持生存。
再有软件厂商自身的管理问题就是一例。很多软件厂商,随着客户的增加,人员也在不断扩充,自身的管理跟不上,导致公司被客户拖累。大 量精力、人力和物力都投放在为客户进行后期维护与服务上,背着这样大的一个包袱,公司难以有更大的发展。
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厂商们多半采取了收费服务的办法,来降低成本。但是由于国内用户对于收费服务还难以认同,尽管厂商们采取将服务分 级等方式,但是在服务方面所收取的费用只能抵消成本,厂商很难在服务收费上盈利。达因军惠采取了服务外包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 服务的压力,他们认为软件公司要学会将技能传递出去。达因军惠公司采取的办法就是教会用户和合作伙伴,让他们来分担这部分工作。达因 军惠目前正在建设自己的服务渠道,已经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认证了几家授权服务中心,通过合作伙伴来解决用户服务和技术支持的问题。
种种原因造就了目前这样的局面,政府、医院和HIS厂商都不满现状,都在试图从困境中突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