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整HIS
文:杨成志 / 2003 年 第 5 期 38 页
HIS的20年发展之路如此尴尬,与医院现有体制不无关系。有人说,实施HIS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其实说到底还是观念问题。
医疗卫生作为与国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行业,其信息化的程度已愈来愈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借鉴国外医院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根据医疗系统的信息化水平划分,医院信息化发展大致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医院管理信息化(HIS)阶段、临床管理信息化(CIS)阶段和局域医疗卫生服务(GMIS)阶段。
HIS之路:20年仅迈出第一步
如今,再去考评中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最先始于哪一家,意义似乎已并不重要。不过众多的医院信息化业内人士大都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南京军区总医院,在时任院长陶乃煌领导下,在全国医院首家引进了DJS-130小型机设备,并在其基础上开发了计算机化的医务管理系统。随后不久,北京协和医院引进了PDP-11/24小型机并在其基础上用COBOL语言成功地开发出国内第一个ICD-CCD联合病案管理系统。
弹指一挥间,国内自行研制开发自主医院信息系统的历史已经有二十余年了,20年间,国内医院信息化建设也同样经历了从单机单用户(PC机)、多机、多部门独立系统的应用(PC机+FoxBase+局域网+部门级信息系统)、全院级应用(C/S、B/S结构的一体化医院信息系统)远程医疗等几个过程。毋庸置疑,国内医院信息化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今天我们面对的事实却是,国内大多数医院的HIS还停留在第一个阶段,信息技术在真正临床医疗中的应用还很少。
2002年,卫生部对国内6921家医院的HIS建设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有2179家实施了HIS,占31%。从地区分布看,华东地区医院建设HIS比例接近80%,其他大部分地区在30%~35%之间,西北地区不足20%。从医院规模上看,省级医院建设HIS的比例达到84%,地市级医院建设HIS的比例为37%,县级医院为34%。从医院信息化内涵看,85%的医院信息系统采用的是以财务核算为中心的管理信息系统(MIS),10%的医院处在开始探索建立以医生工作站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CIS)的阶段,5%的医院正在探索建立PACS系统(医学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不可否认,国内HIS的发展存在着地区分布失衡、技术差强人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一方面,的确有一些大的医院在HIS上投入的资金已经达上千万,其水平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门诊和住院收费管理的水平上,不能对大量临床医疗资料信息进行有效地管理和利用,无法为医院的医、教、研工作提供帮助,更无法满足今后医院现代化、网络化的发展要求。
HIS的20年发展之路如此尴尬,与医院“国有”性质不无关系。有人说,实施HIS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其实说到底还是观念问题。10年前,几乎没有哪个院长肯花5万元人民币购买一套软件,习惯于政府拨款的院长们,大部分对自己出钱进行医院信息化建设感觉不是滋味;可以说,医院领导,尤其是中高层领导决定着医院信息化的成败。
实际应用:一路走来很艰难
20年间,虽然我们的HIS建设只迈出了第一步,但脚步一经迈出,它的发展速度却是惊人的。尤其是近年来,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促进下,HIS迅速普及,已经成为医院正常经营的必备条件。目前国内HIS已初具规模,大部分大中型医院基本 上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HIS建设,少数三甲医院甚至已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可以说,我们已经迅速地度过了HIS的启蒙期,正在经历着HIS的高速增长期。在HIS逐渐走向成熟时,大型医院和中小医院的需求逐渐分化,大型医院逐渐认识到建设HIS的复杂程度和维护的重要性,开始探索走出HIS怪圈。带着浓厚的兴趣,我们记录了几家大型医院的HIS发展经历,它们也许不是最成功的,但却都可圈可点、各有千秋。
301医院:诠释“军字一号”
目前国内医院的HIS发展水平差别极大,而军队医院却走在了前列。全军200多家医院中,已经有170多家医院建立了完整的HIS;而军队医院信息化的样板——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也因起步早成为地方医院的参照。
301医院的信息系统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次飞跃。1986年,301医院开发并建立了第一代医院信息系统,这套系统采用了集中式结构,以HP3000小型机作为主机,具有近50个终端用户。该系统主要用于处理医务统计、药品管理和人事管理等多种信息。1991年,在已有系统的基础上,该医院开发了客户/服务器结构的第二代系统,这套系统使用了微机作为服务器和前端客户机,在原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病房入出转信息的处理、手术管理、门诊和住院收费等内容。
从1995年开始,301医院在总后卫生部的组织下与中国惠普公司合作,开始研制301医院的第三代医院信息系统,这就是在军内赫赫有名的“军字一号工程”,又称“军惠”医院信息系统。301医院计算机中心的老主任任连仲介绍,这套系统与前两阶段系统的最大不同是:这套系统是按照商品化通用软件的目标进行设计的。它不仅扩展了原来管理信息处理的内容,而且还包含了住院登记、病房护士站、医生站、价格管理、成本核算、药库管理等40多个子系统,可以满足各个部门的业务信息处理和信息共享。该系统的功能以及特点是:在病人进入医院的每个环节采集管理信息;医疗费用数据从各个科室汇集;严格控制医疗物资流通的各个环节;重视为医护人员提供信息服务。现在301医院从病房到后勤几乎所有的部门都已经完成了计算机网络建设,网络端点多达1500个。
谈起“军字一号”工程的开发,任连仲告诉记者,因为资金有限,项目组总是在软件开发上“抠来抠去”,剩下的钱都给301医院建网络和买机器设备了。算一下,一个工程下来,总共投入1000万元,软件和硬件的投入比例为3∶7。任连仲说,如果在软件上投入再大一些,做出来的系统一定更加完善。2000年底,任连仲去了一趟日本,重点考察了日本龟田医院电子病历的建立和发展情况。这是一家私立医院(日本3/4是私立医院),它的这套软件从90年代初开始研制,软硬件总投入为6000万美元,软件和硬件的投入比例为4∶2。
任连仲当时最深刻的感受是在国内做软件真苦。“军惠”医院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已经有5年的时间,5年时间的考验足以证明一个系统的成败。目前该系统已经推广到军内外300余家医院,其中2/3的用户已经应用了该系统的所有功能。任连仲指出,这样大的一个系统的成功绝非偶然。首先是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其次是技术开发者的先进思想,另外推广过程中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也是关键之一。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HIS成为医院管理的支撑点
人民医院的信息化和其他医院一样,也是从部门级应用开始的。80年代末,人民医院开发出了国内第一个基于UNIX多用户环境下的门诊收费系统,将门诊划价和收费合并,采用计算机处理,以减少门诊病人排队次数。1995年下半年,人民医院作为卫生部和财政部的试点单位,开始建设国内第一个大型HIS。该项目包括门诊预约挂号系统、门诊划价收费处理系统、住院病人入出转和费用管理系统、病房医嘱处理系统等,处理了全医院有关“人、财、物”的主要管理工作。整个系统应用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缩短了人民医院和国外的差距。该系统于1996年启用,在医卫系统引起了“轰动”,随后,国内医院信息化形成了HIS的建设热潮。
1996年建设的HIS系统,主要是面向医院管理的MIS系统,真正涉及CIS(临床信息系统)的并不多,当时最大的贡献就是确定了一个比较通用的计算机化业务流程,但涉及的流程重组并不多,涉及医院管理的变革更少。据该医院信息中心主任何雨生介绍,当时也不是没有想到更大范围的业务流程重组,主要是条件不合时宜,信息化必须考虑管理的承受能力。说到底,信息化仅仅是促进管理变革,真正的变革还需要管理自身的进步。
所幸的是,近几年国内医院的管理有了长足进步,为医院信息化不断创造出良好环境。何雨生认为,目前国内的院长们在支持医院信息化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大多数仍停留在给钱、给人、给设备的层次上,医院的中层和高层管理者自己亲自参加信息化研究的仍然较少。为了提高管理者对信息化的认识,何雨生经常带着各部门的领导到广东等地考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多人终于明白了,信息化不是信息中心一个部门的事情,还需要多个管理部门统一协调。
从80年代初到现在,人民医院的信息化磕磕绊绊地走了20年,究竟为医院创造了多少价值,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但随着人民医院一步一步走向市场化,信息系统越来越成为医院管理的支撑点。正像80年代初一样,人们买冰箱的时候还要盘算是把剩饭扔了合算还是买冰箱合算,如今电冰箱早已成了生活必需品。而今,信息系统也一样,一个大型医院要想管理好几亿元的收入和几亿元的固定资产,没有计算机系统已经变得无法想象了。
协和:22年垂青IHIS
80年代初,协和医院引进了第一台计算机——PDP-11/24小型机,当时年轻的李包罗用COBOL语言开发出了国内第一个ICD-CCD联合编目的病案管理系统,协和医院的信息化就从这里起步了。谈起这段历史,已在协和工作了22年的信息中心主任李包罗说:“当时还处在探索阶段,应用是很初步的,连姓名都要用拼音来实现。”
确切地说,协和医院的信息化从80年代中期开始,首先服务于窗口业务,也就是部门级应用。出于工作的急迫,也出于一种创业的激情,李包罗和他的同事们一口气开发了药房管理、病案管理、人事管理、工资管理、住院病人收费管理、后勤物资管理等十几个系统。90年代初,正当信息系统在业务部门应用越来越广的时候,李包罗却发现,窗口业务本是医院信息系统的神经末梢,而在部门级应用阶段却成了信息化的全部,这实际上就是建立了一个个“信息孤岛”。
1991年,李包罗赴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修。在哈佛,他仔细研究了美国医院信息化的历史;回到北京后,他又担纲了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课题——《综合医院信息系统研究》。课题结束的时候,协和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轮廓在李包罗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当时国内医院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医院管理信息化(MIS)阶段, MIS又分为部门级应用和一体化医院信息系统(IHIS)两个阶段,而当时协和医院正处在从部门级应用向IHIS过渡的“高原期”。对IHIS,李包罗概括了四个基本特征:覆盖全院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精心设计的关系数据库系统、自上向下的,以整个医院管理目标为其根本目标的总体设计,以及信息在发生地一次性录入被全院所共享的完整一体化的医院信息系统。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协和医院信息化建设从1995年起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目前,在协和医院IHIS系统上,运行着住院病人管理、医嘱处理、门诊病人收费管理、药房管理、住院医生工作站系统、实验室系统、财务、后勤物资等近30个子系统。与部门级应用相比,IHIS实现了原始数据一次性录入,而且科室之间基本实现了信息的共享。至此,协和已经建立了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在管理工作上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而且,新系统的上线使得协和减少了医院的浪费,减少了医院的支出,有效堵住了跑冒滴漏等现象,做到99%的医疗收入和95%以上的支出都能在系统中体现出来。
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和用之不竭的特点,则是以往任何手段都无法比拟的。HIS确实提供了前所未有、无可代替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它克服了传统管理中繁琐、低效、信息不准确、内涵不规范、家底不清楚等弊端;较好地解决了动态、过程管理的需求与静态、终末管理手段的矛盾和先进医学科技水平、医疗设备条件与滞后的医疗管理的矛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