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2-8-6 18: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电子病历
(全篇)
这里讨论的主要是电子病历,但我认为电子病历与临床信息系统,特别是医院临床信息系统CIS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先想谈谈有关CIS的想法。我现在还是一名学生,没有什么实践经验,只能把我平时的一些想法说出来,当然也参考了一些资料。
1.CIS系统
病人在整个就诊过程中,会产生三种信息流:费用信息和诊断信息,以及由此派生出的管理信息。费用信息和管理信息主要由HIS系统管理,而诊断信息则由临床信息系统CIS管理。
CIS系统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和医院临床信息系统。
1.1.社区医疗信息系统
在我国的部分城市,社区医疗已经广泛开展,病人已经改变了“有病上医院”的传统就医模式,而是先去社区医疗中心就诊,再由中心的全科医生根据情况转去临床医院。
我看到的国外的资料把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分为:基本模块,医疗模块,药物模块,计划模块,财务模块,数据交换模块和研究模块。其中我认为与电子病历关系较密切的是医疗模块和数据交换模块。
1.2.医院临床信息系统
医院临床信息系统主要在临床医院使用。在医院里医疗系统主要分临床诊疗,临床支持,护理,药剂等系统。所以至少要包括下列几个模块:临床诊断决策辅助系统模块,临床支持系统模块(包括RIS,PACS及一些监护系统等),护理信息系统模块。
2.电子病历系统的结构
一个病人从他的第一次在社区医疗中心就医开始,就应为他建立一份终身的电子病历档案。而一份合格的电子病历应该有哪些模块呢?我认为,电子病历是病人和医生在CIS系统中活动的记录。对应于CIS系统,电子病历 系统至少要包括下列几个模块:病人基本信息模块,医生诊疗信息模块,临床支持信息模块,护理信息模块,药剂信息模块,通信模块。
2.1.病人基本信息模块
这一模块主要记录病人的基本信息,包括:
(1)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码等;
(2)一般个人数据;
(3)家庭成员情况,有无遗传病史;
(4)就诊记录号,因为要建立一份终身的电子病历档案;
(5)就诊的时间,地点,医师等信息;
2.2.医生诊疗信息模块和临床支持信息模块
这两个模块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要体现出以病人信息为中心。以就诊时间为轴,以事件为点,从病人在社区医疗中心就医开始,到病愈出院或其他,忠实的记录在每一点上医生的诊疗措施及其效果或有关临床支持信息及其判断结果。
在这里有两个问题:病人信息的标准化和医生医嘱的安全性及其法律有效性。在传统的诊疗过程中,有关病人信息的描述是以自然语言为主,但是在电子病历系统中,应以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制订一系列的标准描述语言,比如专业字典。在现有的医生和护士工作站上,只有基于管理信息的医嘱录入系统,而没有基于电子病历的智能辅助系统,这种智能辅助系统应该能够实现:
(1)智能医嘱录入,录入项目联动,自动提示或完成输入;
(2)诊断辅助决策,小型专家系统(可采用C/S结构实现);
(3)自动进行医嘱复核;
医嘱的安全性及其法律有效性可以由软硬件手段实现。软件手段包括数字认证,加密,特征识别等,这方面的技术很多,就不多说了。硬件手段主要和电子病历的载体有关,下面将会谈到。
临床支持信息模块是指由临床支持科室提供的病人检查信息,包括化验室,超声波,X线透视,CT,MRI,心电监护等,这一模块在临床上有专门的信息源如RIS,PACS及一些监护系统等。
临床支持信息模块除了具有接收的功能外,还要实现:
(1)信息过滤:将无用的信息或噪声信号过滤掉,只把有用的信息传递给医生;
(2)信息增强:在医生或辅助系统的干预下,将感兴趣的部分增强以利诊断,如DSA;
(3)信息重建:在强大的计算能力的保证下,进行信息重建,如CT,实时三维重建等。
做好这一模块的关键在于提供统一的标准接口,现有的主要是DICOM。
2.3.护理信息模块和药剂信息模块
主要记录护士在CIS系统中的活动。由于智能辅助系统的实现,护士将不再录入医嘱及复核,将主要精力放在医嘱的执行及对病人的护理上。
护理信息模块在处理护理信息时应实现标准化的描述语言,同时也要使护士能毫无限制的描述在工作中出现的新现象。因此在此模块中,除了采用基于数据库的标准语言外,还要采用具有学习功能的输入系统。具体实现形式:
(1)问题向导,一步一步用标准的提示语言将所要描述的现象记录下来,这样可以使描述具有一定的格式;
(2)专家系统,利用格式化的现象描述进行分析,使其转变为标准化的描述语言;
在医生诊疗模块中的决策辅助系统也应有此种功能。
由于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往往要离开护士站前往病房,因此可以采用“蓝牙”技术,只须携带简便的终端机,即可在病床边实时输入医嘱执行情况;在ICU等特殊病房或是限制电磁干扰的病房,则可在病床边设置终端,通过局域网连接护士站或服务器。
药剂信息模块的任务是记录病人的用药信息。常规药品的服用情况记录;特殊药品的管理;评估药品使用效果;判断药品的处方权及用药合理性。
2.4.通信模块
因为电子病历不止应用于直接面向病人的医疗护理,而且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统计需求和查询,所以必须有一个通信模块。这个通信模块要能保证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流动,做好接口标准的统一;要保证授权用户能看到相应的视图,为保证医生诊断数据的完整性和原始性,所有视图都应是只读的。
在现有的数据库系统中,对文本形式的数据的查询已经很方便,但对PACS等系统产生的多媒体数据的查询还不太方便,主要是因为此类信息数据量较大且不易管理。
3 电子病历系统的实现形式:
3.1 载体
载体要用两种形式实现:
(1)网络形式:数据储存在服务器端,从客户端进行操作。这是主要形式。安全控制较好且访问速度较快。
(2)移动存储形式:病人拥有一个或多个移动存储器,上面存储病人所有的电子病历资料,在就医时,由相应模块写入信息。这样对数据安全有双重保证,在信息经过加密后,只能在特定的机器上进行经过授权的读写操作。
3.2 作为国家卫生信息系统的子系统
把电子病历系统纳入国家卫生信息系统中,数据量极大,不能采取以往的中央数据库C/S的形式,而应采用分布式数据库,让数据合理的在系统中流动。
4 电子病历系统的安全性及其法律有效性
电子病历系统在网络上的安全控制方面,已经有很多成熟的技术可供利用,但仍不能使其具有法律有效性,因为没有一种网络安全技术能使数据绝对安全,还要依靠管理体制的健全。我认为,在发生医疗纠纷时,应以移动存储器中存储的信息作为依据较好。
这是我的一点看法,不知大家以为如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