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21|回复: 1

用信息技术管理“生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2-13 15: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用信息技术管理“生命”

--------------------------------------------------------------------------------



人的一生,生老病死都离不开医院。对于医疗机构来说,应用最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进行信息化改造,绝非仅仅提高服务水平这样简单。使用网络预约挂号服务,可以省去患者半夜起来排队的烦恼;而一份可以随时共享的电子病历,也许能让垂危的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救治,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中国医疗保健行业的面貌,面对医疗行业的竞争,更多的医疗机构选择了应用信息技术,更科学地管理患者的“生命”。

就在不久前,北京同仁医院亦庄新院与新加坡电脑系统集团(Singapore Computer Systems)“医院信息系统(iHIS)”合作项目正式上线。“作为‘新加坡高科之窗’(Singapore Solutions Centre)成立后促成的第一个合作项目,新加坡电脑系统集团与同仁医院的合作,一方面显示了新加坡信息通信企业在医疗保健行业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实力,另一方面也证明了“新加坡高科之窗”推动新加坡企业与中国市场合作的能力。”“新加坡高科之窗”医疗保健行业联盟的龙头企业、新加坡电脑系统华东区副总裁吴膺珩先生这样认为。

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蕴藏商机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2003年度的报告显示,到2006年,亚太地区医疗保健市场的规模将达到12亿美元。对照2003年,中国医疗保健行业以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和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为主的市场规模为25.8亿元人民币。未来中国医疗保健行业市场仍然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就开始了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工作。南京军区总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是我国最早开发应用医院信息系统的医院。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相继启动。“金卫工程”、“金药工程”、“金贸工程”等一系列医疗保健信息化工程,但是与新加坡等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2004年4月1日,由新加坡卫生部(Ministry of Health)推出的电子病历共享网(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Exchange)正式启动,电子病历共享网的推出,使新加坡保健服务(Singapore Health Services)和国立健保集团(National Healthcare Group)两个公共保健集团下属的医院和综合诊所可以通过电子方式共享患者治疗信息,从而为患者提供及时、准确的医疗服务。电子病历网的推出,不仅进一步提升了新加坡公共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而且在丰富网络应用的同时,推动了新加坡信息通信企业在医疗保健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进入中国市场的绿色通道

新加坡电脑系统集团的吴膺珩先生认为,”新加坡高科之窗”的成立,让他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中国市场。1989年,新加坡电脑系统集团即已进入中国市场,15年的打拼历程,让吴膺珩先生深深体会到进入一个陌生市场的艰辛。“新加坡的信息通信公司大都拥有很好的解决方案,但是由于规模不大,在进入国际市场时都有一定的难度。‘新加坡高科之窗’的成立,让更多优秀的新加坡信息通信公司获得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吴膺珩先生说。

作为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IDA)和新加坡资讯通信工商协会(SiTF)共同努力的结果,”新加坡高科之窗”于2004年4月20日在上海成立,旨在通过在中国市场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市场环境,让更多的新加坡信息通信企业有机会参与到中国市场的合作项目中,从而获得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同时,”新加坡高科之窗”赋予了新加坡信息通信企业明确和清晰的“新加坡”品牌标志,使新加坡企业具有了更高的识别度和信息度。在这个统一的标识下,“新加坡高科之窗”将通过支持新加坡信息通信企业组成行业集团,具备承揽各种规模和复杂程度项目的能力。

目前共有16家新加坡信息通信企业加入“新加坡高科之窗”,这些企业将组成4个集团,4个集团分别由在金融服务、智能交通、物流管理和医疗保健4个行业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经验背景的企业作为龙头企业牵头。“新加坡高科之窗”内的所有新加坡企业将提供互为补充的系列、整体解决方案,凭借新加坡信息通信公司在全球信息通信市场拥有的成功经验,让更多的中国客户通过应用这些成功解决方案,提升公司管理水平,提高公司的竞争实力。

在医疗保健领域,“新加坡高科之窗”医疗保健联盟集合了新加坡国内医疗保健行业各种最新的技术及最佳程序,如实验管理系统、医药资料库、决策支持系统以及供应链解决方案,并将以上各种优良的技术方案组成一体化平台——医院信息化系统。“新加坡高科之窗”医疗保健联盟致力于为医院客户提供高素质医药资讯,结合最先进的配备,协助医护人员做出精确的诊断,提高工作效率。

新加坡电脑系统集团15年中国经历

对于新加坡电脑系统集团来说,在中国市场长达15年的探索经历,让它明白能够拥有像“新加坡高科之窗”这样一个坚强后盾的重要性;同样是这段经历,也让新加坡电脑系统集团成为了“新加坡高科之窗”的重要一员。

成立于1980年的新加坡电脑系统集团是亚太地区主要的信息和通信技术供应商,它在两个领域——IT基础设施、IT商务方案和业务流程外包(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领域——提供整套的解决方案和服务。目前,新加坡电脑系统集团的核心业务包括IT及商业咨询、企业解决方案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外包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服务等。

作为“新加坡高科之窗”医疗保健联盟的龙头企业,新加坡电脑系统集团在新加坡医疗保健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新加坡电脑系统集团就致力于向大型医院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目前,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40%的大型医院都在使用新加坡电脑系统集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客户包括新加坡的国立健保集团及下属的新加坡国大医院、陈笃生医院、亚里山大医院、全球最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Johns Hopkins Hospital)新加坡分院,以及被誉为马来西亚IT 典范的Putrajaya Hospital等。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仁济医院是新加坡电脑系统集团在中国医疗保健市场的第一个合作伙伴。

“信息系统是医院管理思想的容器与推进器”,吴膺珩先生说,“新加坡电脑系统集团的医院信息系统融合了国际最新的管理思想与成就,通过对规范的医疗流程的控制,获得详细完整的相关数据,并进行准确的统计、分析和挖掘,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为成本的事先预算、事中控制与事后核算提供基础。对于新加坡电脑系统集团来说,今年4月与同仁医院价值人民币1000万元的合作项目,标志着新加坡电脑系统集团以及“新加坡高科之窗”在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根据合同,新加坡电脑系统集团将为同仁医院在北京市亦庄的新院设计和实施一整套医院信息系统。这个项目将建立并实施整套针对所有住院病人、 门诊病人,以及病人电子病历系统的管理,并且包括重病特别护理部门的管理,实验室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方案。除了软件实施外,新加坡电脑系统集团还将负责整个集成项目的整体管理和系统维护。通过和病人沟通的流程重组、信息共享和流线型的运作,新加坡电脑系统集团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有效地提升了同仁医院整体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

由“点”到“面”,实现强强合作

与同仁医院的合作,对于”新加坡高科之窗”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次合作中,新加坡电脑系统集团成功地将“新加坡高科之窗”医疗保健联盟成员企业之一的集思医检科技的临床系统解决方案嵌入到同仁医院的信息系统中,实现了“新加坡高科之窗”对于新加坡信息通信企业以及中国市场的最初承诺。

在吴膺珩先生看来,“新加坡高科之窗”通过组成医疗保健联盟,让他们的客户资源变得更加丰富。“由于联盟中每个企业擅长的领域不同,面对的客户也不同,通过组成联盟,优势互补,强强合作,在面对中国市场时,与市场的接入面变得更加广阔了。”目前联盟中的新加坡信息通信企业都是新加坡医疗保健行业中颇具竞争实力、并且拥有成功解决方案的领先企业。联盟成员企业之一的集思医检科技是医药行业的临床系统经销商,被授权为Technidata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和Progesa血库系统的综合技术支援中心。

“作为龙头企业,新加坡电脑系统集团有义务带领联盟企业认识中国市场,毕竟我们在这里摸索了15年,也走了不少弯路”, 吴膺珩先生说,“我们的任务就是将联盟企业的成功解决方案带入中国市场,介绍给客户。”而联盟成员企业同样有义务将其他成员的成功解决方案介绍到中国市场,通过龙头企业与联盟成员企业之间实现的资源的共享,将过去点对点、点对面的市场竞争,上升为新加坡企业整体的竞争,为客户提供整体的、一条龙解决方案。

加强与中国企业合作

对于像新加坡电脑系统集团这样的新加坡信息通信企业来说,“新加坡高科之窗”的成立,只是打开了一扇通向中国市场的窗口,而在这个市场上,还需要他们依靠自己的竞争实力去拼搏。对于中国企业,“新加坡高科之窗”同样也是他们走出国门、面对世界的窗口。

对于新加坡电脑系统集团来说,公司虽然在东南亚拥有比较成功的解决方案,但在中国市场,将解决方案进行本土化改造仍然任重而道远。“中国市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而中国本土企业对于中国国情比较了解,因此与中国企业的合作非常必要,”吴膺珩先生说。

(计算机世界报 第22期 C5)
发表于 2005-2-14 12: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用信息技术管理“生命”

怎么看起来像是新波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