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立PACS之前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PACS已广泛引起医疗放射界的关注,国内一些大医院已着手或正在建立自己的 PACS系统。现就建立PACS系统中的一些工程问题结合我们的实际工作做初步探讨。
基本方式
建立PACS系统,可以采取三种方式:
一是依靠医院自己的力量,组织队伍开发自己的PACS系统;
二是请PACS厂家做,采取“交钥匙工程” 的方式完成;
三是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共同协作完成。
目前仅有国外一些大的医学研究机构和军队医院采用了第一种方式,第二种方式实际上是向PACS厂家购买PACS的各种现成部件,根据医院的要求加以组合安装。这种方式对于国内医院来讲,首先是费用很高,一般要几十万美元,其次是国内医院的管理模式与国外医院差别较大,故此类PACS 系统(特别是软件)可能不完全适合国内的医院。
结合我院(北京医院)建立PACS的经验,我们认为第三种方式较适合国内的大医院。术人员参加PACS的设计、部件的选择和施工。
首先根据医院影像科室的情况及资金情况确定PACS的规模。由于PACS是可以逐步扩展的,所以要确定分步实施的计划。
第二,根据工作量和科室的管理模式确定PACS的工作流程(Work Flow)和数据流程(Data Flow)。PACS是不能脱离管理模式而存在的,故不同医院的数据流程和工作流程常常是不同的。PACS的网点分布应该由各医院的工作流程和数据流程来确定。
第三,根据高峰数据流量确定网络干线及支线的数据传输率,从而确定相关部件的技术特性。我们列出了不同影像设备占有数据量的详细统计表,根据这份表格以及病人检查量和科室的具体要求,即可计算出所需的存储量和网络传输速率。
第四,PACS部件的选择、施工工艺的制定和施工监督。所有这些都不是仅靠合作伙伴可以完成的。
值得注意的问题
·设备接入
不少人以为只要影像设备具有DICOM 3.0(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 医学数字图像通信3.0版)的输出,将其接入PACS 系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实际上却复杂得多,DICOM中有11个不同的服务级别(Service Class),例如打印(Printing)、传输(Move)、存储(Store)、存档(Archiving) 等。某一服务级别中又分为使用者(User)和提供者(Provider),某一设备可能仅符合DICOM 3.0的某一个或几个级别。比如通常设备的操作台(Operator Console) 仅符合 DICOM的存档级别(Service Class for Archiving)及传输级别,它仅作为User而不是 Provider,且不符合DICOM 3.0的打印服务级别(Service Class for Printing)。存档服务器 (Archiving Server)是存档级别的提供者,而影像工作站有可能同时作为打印和存档两个级别的使用者,也是传送级别的使用者和提供者。那么,操作台可以通rovider设备,例如存档服务器或符合传输级别的设备(如影像工作站),但不能接收数据。由于它不符合DICOM 3.0的打印级别,故无法进行网络打印,只能通过接口板接打印机,而工作站则既可传送又可接收图像数据,也可通过网络打印,存档服务器可对传来的数据图像存档。为了深入了解设备在DICOM方面的性能,在购买设备时就必须要求厂家提供“设备的DICOM一致性说明( Conformance Statement)”。这是将设备接入PACS所需的重要资料。即便如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是遇到了不少问题,如在将一台工作站接入PACS系统时,发现尽管它是传输服务级别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但在实际上对一些后处理图像却不能以DICOM方式传送给中心存储服务器。因此,我们不为该工作站配置随机外部存储设备的计划不得不进行修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