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47|回复: 7

中医诊疗 望闻问切+信息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23 11: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诊疗 望闻问切+信息化   
<br>     中医是我国的一门国粹,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中医学及其理论和诊疗方法自上古绵延并流传至今,不仅造就了诸如扁鹊、华佗和张仲景等著名医学家,还造福于华夏儿女和中华子孙,甚而为世界各国人民送去诊病疗
<br>疾、养生延年的福音。
<br>
<br>近年来,中医学不但在国内日益走俏,在日韩和东南亚等地更是受到热烈追捧。为了使中医诊疗方法、技术更好地为大众服务,也使得中医理论精萃得以传承和发扬,有关中医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或治疗研究正方兴未艾,日渐升温。其中一类成果就是中医专家诊疗系统。
<br>
<br>专家系统是一个具备人类专家知识与经验的智能程序系统,它能运用人类专家的专门知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某个特定领域的工作和任务,并能提出具有专家水平的处理方法或建议。专家系统一般由知识库、数据库、推理机、解释部分和知识获取部分五个模块构成。本文仅就推理机模块,结合认知科学的最新成果,来试论中医专家诊疗系统开发的认知机制。
<br>
<br>近年来,中医专家系统的研制、开发取得一系列进展和成就。在享受喜悦、憧憬未来的同时,我们不应忽视中医诊疗在信息化建设上面临的困难。困难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br>
<br>一、传统中医的继承、流转,讲究少而精的小作坊式培养理念,且讲求师徒相授、口传心会。况且中医基础理论仍然保留不少朴素、抽象的范畴、概念,学说体系之间的推演和解释存在许多交叉、重合部分。这些学科特质不利于中医学及其诊疗方法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br>
<br>二、关于中医诊疗的专家系统,不但开发周期长,投入资金多且应用范围有限;即便系统开发成功,不同专家系统之间的信息比较和资源共享等环节,都仍然存在理论和技术上的难题,更遑论进一步的联网协作、远程会诊了。
<br>
<br>三、研制、开发中医诊疗专家系统的领域,目前尚未就系统生成工具达成统一、规范的共识。中医专家系统的生成工具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增益。只有具备成熟和先进的生成工具,中医专家系统才能走上网络化和产业化之路。
<br>
<br>上述困难是暂时的,而前途是光明的。每当一些前沿难点、热点问题出现时,只要汇集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理路和思维方法,并结合本专业、领域的实际情况,就有望借助由学科交叉和碰撞产生的灵感火花,获得意想不到的解疑思路。
<br>
<br>认知科学是一个多学科、跨学科的领域,由心理学、哲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机器人学和人本的计算)、语言学、神经科学、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的研究人员和学者组成。近年来,乘着科学哲学“认知转向”的春风,基于模型的推理正获得越来越多认知科学学者的青睐,并日益受到国际认知科学界的重视。
<br>
<br>从1998年到2004年六年间,意大利帕维亚的帕维亚大学和中国的中山大学分别就“科学发现中的基于模型推理”、“基于模型的推理——科学发现、技术创新与价值”和“哲学与认知科学”议题,三度召开国际研讨会。研讨会就国内外学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热烈、充分的讨论,取得了一系列富建设性的丰硕成果。研讨会的召开向世人昭示,传统的科学认知方法领域将迎来重要的突破,而基于模型的推理将在科学理论的解释、构建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br>
<br>在认知科学学者看来,模型通常表示简化了的知识表达形式。原因在于,模型允许人们忽略不相关的信息,从而人们不必考虑某些不可能或毋须注意的结果;另外,模型为整合新信息提供一种结构,这正好为语义学理论的引入造就良好的契机。
<br>
<br>而在探讨科学发现或创新时,模型主要指心理模型,即利用知觉机制进行推理的语义学过程。而作为一种知识组织形式,心理模型的创建和使用,离不开故事和话语理解、演绎和归纳推理以及其他推理过程(例如学习和创造性推理)。
<br>
<br>基于模型的推理是模型方法中的一种。它源于人工智能的相关研究,并用于处理一系列难题,如监控、诊断等。其中涉及的模型被看作目标物理系统、过程、现象或情境的解释,并进行相关检索、构建。而上述过程成立的条件或基础,在于模型满足目标域的突出约束。一般说来,基于模型的推理指借助类比推理、意象推理、思想实验和限制性案例分析等方法,由一个或若干个前提推出结论的推理过程。
<br>
<br>中医基础理论以取类比象、司外揣内见长,而诊疗思路的推理则离不开因果推理和以果求因等方法。而因果推理经萨伽德教授论证和改进后,再结合统计学的概率计算而以因果网络例示的崭新面目重焕容光。
<br>
<br>在不久的将来,中医诊疗的信息化定能克服一系列困难,凭借认知科学的一臂之力,向着现代化、信息化和自主化的方向迈进。
<br>
<br>(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科学哲学与认知科学研究所)
<br>
<br>来源:光明日报
<br>
<br>
<br>
发表于 2006-2-24 09: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诊疗 望闻问切+信息化

我校研究生教育就是中医医学信息化方向
发表于 2006-2-25 08: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诊疗 望闻问切+信息化

现阶段谈中医信息化估计会更加加快传统中医的毁灭,可能会对伪中医:现代中医有帮助吧  个人观点
发表于 2006-2-25 12: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诊疗 望闻问切+信息化

<p><!--quote-linforest+2006-02-25 01:17--><div class='quotetop'>引用linforest &#064; 2006-02-25 01:17)</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1-->西医的信息化思想是不是适合于中医呢? <br />也许因为中医的信息化比西医的更棘手,我们可以拒绝中医的西医式信息化,甚至彻底将信息化拒之门外,免得这么麻烦 <br />哈哈,迎接挑战吧<!--quote2--></div><!--quote3--><br /></p><p>笼统谈中医这一概念其实意义不大。中医领域已经明显存在着两种价值取向或价值体系(1)传统的力量守者张仲景一套理论;(2)受现代科学影响的力量认为中医是整个人类科学大厦的一部分,中医发展虽然困难复杂,但它仍属于科学,并接受科学原理的检验,包括迎接逻辑学的挑战,这包括你讲的严格的中医术语的语义定义。</p><!--editpost--><br><br><br><div><font class='editinfo'>此帖由 老包 在 2006-02-25 12:15 进行编辑...</font></div><!--editpost1-->
发表于 2006-2-26 03:27: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诊疗 望闻问切+信息化

<p><!--quote-linforest+2006-02-25 13:08--><div class='quotetop'>引用linforest &#064; 2006-02-25 13:08)</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1-->前些时候中医研究院改为中医科学院是不是代表着一个方面的力量呢? <!--quote2--></div><!--quote3--><br /></p><p>代表的是行政方面的力量。</p><p>对于中医本身的发展,没有太多实际意义。</p><p>可能使一些人更加忘乎所以,趾高气扬。</p>
发表于 2006-2-26 16: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诊疗 望闻问切+信息化

我理解中医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并不在于信息化本身,而在于认知手段的缺乏。如同学佛所说的“倒因为果”,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其实是“结果”,而我们不知道的其实正是“原因”。
<br>“缘起性空”,我们一听好像就理解了,但我们是否真的理解了,真的能够做到呢(参见南怀谨先生的著作)。
<br>“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我们一听好像就理解了,但我们是否真的理解了,真的能够应用了呢。
<br>佛在菩提树下证到了“缘起性空”,后世也有祖师证到了,但不是每一个学佛的人都能够证到的,当然就算证到了,也还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br>“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是黄帝内经中写到的,但我们现在谁又能够真切的认知呢?现在所理解的“脏腑”其实已经与西医解剖学相混淆了。
<br>我理解中医信息化的突破是在于我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认知手段的发展,说白点就是“传感器”之类的物理、化学检测手段和工具,而不在于中医本身。
<br>当然中医本身是提供了这种认知手段的,只不过它无法借助外力,所以也就无法复制。也就无法被所谓现代科技所证实。
<br>中医的困境就如同老红军向现在的年轻人讲当年过草地的时候吃皮带、皮鞋,而年轻人还真的就拿了皮带、皮鞋煮了,结果根本就咬不动,就不相信,幸好还有人能够解释当年是土法制皮,不象现在的工艺,所以那个皮泡泡煮煮还真的能咬动。
<br>而中医的麻烦就在于数千年过去了,当年的工艺早就已经失传了。
<br>我好像就是属于包老所说的守着传统的人,但包老所引用的分类表达不够中立,“现代科学”到底有多“科学”?中医应该接受什么样的“科学原理”的检验?
<br>我更愿意用儒学中的“理学”和“训诂”来表达这个分类。所谓中医术语的语义定义是属于“训诂”。这当然也是有价值的,但容易陷入“以经注经”。
发表于 2006-2-26 17:29: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诊疗 望闻问切+信息化

<p><!--quote-dyy+2006-02-26 16:52--><div class='quotetop'>引用dyy &#064; 2006-02-26 16:52)</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1-->我更愿意用儒学中的&ldquo;理学&rdquo;和&ldquo;训诂&rdquo;来表达这个分类。<!--quote2--></div><!--quote3--></p><p>&nbsp;</p><p>我主张建立中医领域的松宽环境,多价值体系并存,竞争发展。</p><p>也主张哲学成分与科学成分分开。哲学属于信仰或心悟,无须验证,是指对一般事物的理解和看法。但对临床没有直接指导作用。科学是指对具体事物的理解,看法或做法,是直接指导临床的部分(例如对某人的疾病的认识及治疗用药或剂量等)。</p><p>我对于&ldquo;用儒学中的&ldquo;理学&rdquo;和&ldquo;训诂&rdquo;来表达这个分类&rdquo;一说不理解。</p><p>&nbsp;</p><p><br /><br />&nbsp;</p>
发表于 2006-3-6 08: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诊疗 望闻问切+信息化

<!--quote-老包+2006-02-26 17:29--><div class='quotetop'>引用老包 &#064; 2006-02-26 17:29)</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1--><p></p><p>也主张哲学成分与科学成分分开。哲学属于信仰或心悟,无须验证,是指对一般事物的理解和看法。但对临床没有直接指导作用。科学是指对具体事物的理解,看法或做法,是直接指导临床的部分(例如对某人的疾病的认识及治疗用药或剂量等)。</p><p><!--quote2--></div><!--quote3--><br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roman?;="" ?times="" new="" roman??=""><font size="3">    这种分法是把哲学看作是科学的上层建筑,而科学就是哲学的应用基础。这是一种上下分层的划分方式,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就出在我们对于“哲学”和“科学”的理解和定义上了。</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roman?;="" ?times="" new="" roman??=""><font size="3">如果我们承认“科学”是包括“现代科学”和“现代未知科学”这相对独立互为补充的两个部分,则不会将传统文化中我们不理解的部分全部归结到哲学上去,更不会用“现代科学”来证明本该用“现代未知科学”来证明的部分。</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roman?;="" ?times="" new="" roman??=""><font size="3">文化的侵略也是一种侵略,西医对中医的“和平演变”几乎已经取得了成功,“弃医存药”就是最赤裸裸的表白,而且几乎已经成为所谓中医现代化的方向。但我不认为那是中医,那只不过是西医的一个分支。</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roman?;="" ?times="" new="" roman??=""><font size="3">真正的中医继承与发展应该是“明医扩药”,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但那真的只是一个故事么?中药的“四气五味、脏腑归经”我们早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天地万物皆可入药,如果我们能够针对西药按照中药的“四气五味、脏腑归经”进行分析整理,再发展一些新的用药方法,所谓“鸡尾酒疗法”只不过是儿戏而已。</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font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roman?;="" ?times="" new="" roman??="">所谓“理学”与“训诂”就如同华山派的“气宗”和“剑宗”,本来是密不可分的,但由于个人条件不同,总会各有偏重,如果拘于一己之见就会产生宗派对立。这里提出这个分类只是为了表达目前中医信息化所做的如</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linforest</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roman?;="" ?times="" new="" roman??="">所说的工作是属于对已有资料的整理,对于“明理”当然是有帮助但不是直接的。</span></font></p><!--editpost--><br /><br /><br /><div><font class='editinfo'>此帖由 dyy 在 2006-03-06 08:38 进行编辑...</font></div><!--editpost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