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欢迎注册
快捷导航
论坛首页
BBS
包含飞教授专栏
排行榜
搜索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本版
用户
蜜蜂会-MiForum论坛
»
论坛首页
›
其他主题讨论区
›
七七八八
›
转发:IBM系统水土不服兵退中信 银行IT引进派受挫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4063
|
回复:
3
转发:IBM系统水土不服兵退中信 银行IT引进派受挫
[复制链接]
jhs1
jhs1
当前离线
积分
3862
发表于 2006-3-18 12: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作者:万云<p> 中信银行第三代核心业务系统(C3)项目成员,可能对2006年料峭春寒有别样感受。这个被称为中国银行业标志性IT系统改造项目,这个当年由中信集团董事长王军亲自拍板、关系到中信向金融控股公司转型的关键项目,在历时四年、投入巨大人力财力之后,并没有看到胜利的曙光。</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left" border="0"><tr><td><div id="
ublicRelation5" name="
ublicRelation"></div></td></tr></table><p> 最新消息显示,由IBM为总承包商的中信C3项目小组已经解散,中信银行目前仍处于对第二代核心业务系统(C2)的“修修补补”中,其零售业务不得不在C2基础上开发优化。</p><p> “高速行驶中更换轮胎”</p><p> 2002年8月,中信控股公司挂牌时,王军曾表示,中信集团走向控股公司首先要做到风险管理体系、产品研发平台和信息技术平台三个统一。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技术平台,银行将无法向客户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p><p> 早在中信控股公司诞生之前,中信集团麾下已有中信实业银行(2005年12月更名为“中信银行”)、中信<span class="yqlink">证</span>券、中信信托、信诚人寿、中信期货、中信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在香港上市的中信国际金融控股公司等多家金融企业。但这七家子公司在销售渠道、核心业务和监管上,都各自为战。因此,中信控股挂牌后,立即着手筹划统一的信息技术平台,希望凭借“洋系统”重构中信实业银行,通过“后发优势”实现跳跃式发展。</p><p> 经过反复比较和论证,中信决定整体引进C3,以技术系统倒逼不符合国际惯例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架构,保证中信尽快与国际标准接轨。按照中信的初衷,C3付诸实施后,“客户在中信集团的任何一家金融机构,都可以得到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在内的全方位服务。”这种被称为“一夜之间办一个新银行”的做法,与其说是中信银行将全面调整原有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不如说是中信控股的一场革命。</p><p> 2002年11月28日,中信控股、中信银行与IBM签订了总包统一信息平台项目协议,采纳国际上用户最多、号称有100%成功率的Fiserv公司的金融解决方案。2003年1月1日,C3项目正式开工。</p><p> 按照中信原来的设想,C3要在2005年上线完毕,2006年磨合一年,赶在2007年到来之前能以稳定的状态面对外资银行的全方位竞争。</p><p> 然而业界当初对中信的做法就有质疑:“用一套可能完全不适应中国国情的‘洋系统’,来完成业务流程与管理架构改造,这样做很危险。”而中信银行一位副行长也将C3项目比喻为“车辆在高速行驶中更换轮胎”,项目的难度和风险,由此可见一斑。</p><p> “甲方乙方”的差距</p><p> 业内人士的担忧不无道理。</p><p> IBM很快就发现,技术部门进行流程改造之后,业务部门并不买账。随着项目的推进,两者之间的对立越来越严重。“IT单向推动,业务部门不买账,只能是死路一条。”一位有着丰富银行系统实施经验的专家如此评价。</p><p> 另一方面,国内银行业盛行的“甲方乙方”文化,对于引进系统也是一道难跨的“门槛儿”。在单纯的甲乙方关系下,甲方认为自己是“花钱买服务”,主导意愿非常强烈;而乙方则希望用尽量少的资源投入完成项目,获得预期收益。如此一来,甲乙双方进行需求分析的时候就很容易产生预算缺口。例如,在人员成本核算上,国外大公司咨询顾问费用一般是每人每月10000~12000元,而国内的预估成本只有每人每月5000~6000元。因此压时间、压预算等问题就不可避免。</p><p> 一位了解内情的人士透露,中信C3项目实施中确实曾遭遇类似难题:合同规定的咨询服务时间结束,但项目还没有完工。迫不得已,中信追加了数百万美元的投入,才得以将项目继续下去。</p><p> 一位参与此项目的中信银行人士告诉记者,在中信项目上,提供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的核心系统厂商Fiserv坚持其一贯标准,不愿依据中国客户特殊要求进行调整。理由是对产品作过多修改,将造成未来系统维护成本居高不下。“其间发生过这样的争执:IBM项目小组的人试图说服中信,Fiserv提供的平台汇聚了很多国外银行的实践经验,要相信这个平台上设计出来的产品万变不离其宗,符合国际银行业行业标准;但中信业务部门认为,新系统和原来业务相差太远,不改根本没法用。”</p><p> 在磕磕绊绊中,2004年5月1日,C3项目完成了总账部分成功上线。然而,中信对这一进程显然并不满意:耗费两年多时间,最重要的业务系统部分还没有任何动静,项目占用时间远远超过预期。</p><p> 2005年下半年,中信方面决定,“更多地从当前实际出发,对某些急需开展的零售业务,在原有二代系统上开发优化。”这意味着中信选择了一种更现实的思路:新旧系统开发与改造同时展开,以免坐等贻误时机。但随着2006年2月项目组的解散,C3最终宣告搁浅。</p><p> “拿来主义”困境</p><p>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博士认为,迫于金融全面开放时间的紧迫性和竞争的激烈性,银行在核心系统的建设上自然会考虑到引进国际先进系统这一捷径,“但简单地全盘引进国外核心业务系统,难以取得预期效果。”</p><p> 巴曙松分析,大多数国外系统“本土化”不成功,往往不是因为系统本身,而是实施的过程有问题。“要想把国外的产品拿到国内来实施,需要选择一个很好的国内实施商,并由金融专家指导。”</p><p> 金融专家所起到的作用,是在前期咨询分析、系统引进直至二次开发、测试、运行维护整个过程中,通过一套成熟的系统研究和差异分析方法,确保先进技术和本地业务能够和谐地结合起来。如果实施商既对国外系统有着较深的理解和认识,又具备国内银行传统系统的开发经验,同时其服务又非常贴近国内客户(这一点正是国外实施商目前最欠缺的),才可能保证引进系统获得成功。</p><p> 此前,巴曙松曾参与一项旨在落实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核心系统开发。他最深刻的感受是,成熟市场和先进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实际上是立足于其先进的业务流程、风险管理能力、内部运行环境等基础之上。中国本土银行在引进系统之前,必须准备好为配合核心业务系统改造而必须的一系列重大变革,包括对业务流程、管理机制、企业内部各部门利益等方方面面的调整,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组织准备。</p><table width="90%" align="center" border="0"><tr></tr><tr><td class="f14"></td></tr></table>
回复
举报
我心依旧
我心依旧
当前离线
积分
114
发表于 2006-3-19 22:04:2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IBM系统水土不服兵退中信 银行IT引进派受挫
<p>国外医院信息系统在中国也举步艰难,对中国市场的熟悉程度上,人力成本的控制上,面临众多的风险。相比较而言,代理公司也许是不错的选择。比如东华公司代理澳大利亚的trak产品,并且已经开始了在国内高端市场的认可。</p>
回复
举报
Cacheman
Cacheman
当前离线
积分
1070
发表于 2006-3-28 21: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IBM系统水土不服兵退中信 银行IT引进派受挫
<p>有没有人统计过,IBM在中国的医疗卫生市场做了多少项目?百分之几是成功的?</p>
回复
举报
mouse
mouse
当前离线
积分
4185
发表于 2006-3-29 16: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IBM系统水土不服兵退中信 银行IT引进派受挫
中信可是个庞大的家伙,王军是王震的公子吧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