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767|回复: 14

苦练内功应对外资大举入侵(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28 21: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align="center" border="0"><tr><td>我国本土厂商在HIS市场苦心耕耘十年,然而在精心培育的HIS市场进入成熟期后,果实却被外资企业轻松摘取,本土厂商该如何应对?  <p></p><p>2005年北京的HIS市场,上演了一幕幕惨烈的景象: 新招标的几大三甲医院,几乎全被具有外资背景的公司以近乎天价(相对以前)的价格夺走,国内几大著名的HIS厂商无一例外地败下阵来。眼看自己辛辛苦苦培育了十年的市场慢慢进入了成熟期,果实却被外资公司夺走。 </p><p>以前,医疗模式的不同、我国医疗政策的复杂性,被视为挡住外资公司进入中国HIS市场的一道不可逾越的门槛。本土公司风光无限,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三大优势,国内的HIS市场和高端用户,几乎全被自己拥有。 </p><p>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的HIS公司由于投资小、人员少、技术力量差,难以为医院提供合适的产品和服务,不足之处暴露无遗。医院在选择HIS产品和服务时处于两难境地; 而HIS厂商签单难,资金回收难,价格上不去,生存面临危机。医院和厂商面临双输的尴尬。 </p><p>从财务为中心到临床为中心 </p><p>1996年,众邦公司第一个推出一体化的医院信息系统,经过十年的培育,行业正在渐渐地成长起来。HIS行业经过一轮以财务为中心的普及阶段,进入到了以临床为中心的数字化医院的提高阶段,HIS的春天来到了。 </p><p>那么,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你准备好了吗?让我们看一看外资企业与本土公司的差距。 </p><p>1.技术上的优势。外资企业均采用当前世界上流行的主流技术,如B/S、C/S/S的多层结构,较好地解决了C/S结构存在的问题,如信息系统的代码重用、程序布置复杂等。 </p><p>2.以临床为中心的设计模式。系统设计时以临床为中心、以医嘱为主线,较好地支持了临床的各种应用。 </p><p>3.量身定做的优势。利用自己产品灵活的优势,通过对医院流程的深入分析,为医院量身定做HIS产品。 </p><p>本土公司的劣势在哪里? </p><p>一是实现技术和生产方式的落后。主流技术仍然采用C/S架构,不仅规模小、技术力量弱,而且生产软件的方法仍然没有摆脱手工作坊的模式。二是设计模式以财务为中心,在此基础上加装了医疗模块,很难从底层上支持临床信息系统。三是以卖产品的方式进行推销,很难按医院的要求实现产品的客户化。 </p><p>本土公司又有哪些优势呢? </p><p>1.对本行业的深入了解: 由于在医院里摸爬滚打了近十年,积累了丰富的医院管理经验,并对医疗需求有深入了解; </p><p>2.占据了国内的高端客户群: 由于外资进入的时期较晚,国内HIS厂商占据了99%的大型三甲医院; </p><p>3.人才的积累: 经过近十年的辛勤培育,本行业造就了一大批懂行业知识、具有丰富开发和实施经验的中高级人才。 </p><p>反观外资公司,当前存在哪些劣势? </p><p>1.软件的水土不服,仍需一定的时间进行入乡随俗的本土化工作; </p><p>2.实施时间短,成功案例少,使医院在选择他们的产品时存在一定的顾虑; </p><p>3.新的多层架构(如B/S技术)存在着硬件成本高、反应速度慢等问题,也制约着新技术的普及。 </p><p>扬长避短 </p><p>基于上文的优劣势比较分析,为迎接HIS春天的到来,本土公司急需解决如下一些问题: </p><p>一是与大公司结盟,谋求共同发展。由于公司人员少、资金缺乏,生计都难以维持,更没有财力和人力去提高和开发新产品。所以,通过采用合资、股份制、甚至出售等方式,与大公司结盟,获得大公司技术和资金的支持,是本土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p><p>二是公司之间的整合必不可少。国内从事HIS开发和销售的公司不下200个,均存在人员少(少则10余人,多则300人)、产品雷同、地域分割严重(如北京公司很难进入上海市场、上海公司进入北京市场也非常困难)等缺点。公司之间如果通过兼并、整合等手段,可以建立起有效的开发队伍、支持队伍,并扩大市场规模和覆盖面,还可以吸收各家之长。 </p><p>三是开发新一代的HIS系统刻不容缓。新一代的HIS产品应该是以数字化医院为目标; 以临床应用为核心,支持电子病历; 以当前主流的多层技术架构作为软件结构; 能够适用医院流程的改变; 具有不同系统的数据集成能力。 </p><p>四是认真做好老客户的维护保障和升级工作。使他们安心、放心和对公司的将来有信心,防止客户的大量流失。(本文作者系***研究所信息中心主任) <br /></p></td></tr></table></p><!--editpost--><br /><br /><br /><div><font class='editinfo'>此帖由 ironstone 在 2006-03-29 16:58 进行编辑...</font></div><!--editpost1-->
发表于 2006-3-28 21: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苦练内功应对外资大举入侵(转)

支持一下,HIS厂商看来要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了!
发表于 2006-3-28 22: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苦练内功应对外资大举入侵(转)

<p><font color="#0000cd">较好地解决了C/S结构存在的问题,如信息系统的代码重用、程序布置复杂等。</font></p><p>这个问题早已解决,不再是C/S结构的问题。</p><p><font color="#0000cd">以临床应用为核心,支持电子病历; </font></p><font color="#000000"><p>如果管钱管物都管不好,临床系统、电子病历不就是空中楼阁了吗?应该是在完善财务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临床信息系统,如果一些公司的产品管不好钱物,就以财务管理系统不重要作为宣传,就是引入祈途了。</p></font><p><font color="#0000cd">以当前主流的多层技术架构作为软件结构; </font></p><p>用什么架构是公司根据产品的情况而定的,多层结构就一定好?不一定,凡事都是一分为二的,能满足医院的需求就行,不必强求用什么架构。</p><p><font color="#0000cd">能够适用医院流程的改变; </font></p><p><font color="#000000">这才是最根本的,就是软件要足够的“软”,能适应各种医院的管理模式。但目前国内能做到的公司只有了了几家而已。</font></p><p><font color="#0000cd">具有不同系统的数据集成能力。</font></p><p>没有标准,如何集成?就算有个别医院采用集成方式,也不具有普遍意义。这一点正是目前医疗卫生信息化的瓶颈。</p><p>作者身居北京,信息可谓灵通,但中国之大,有些事情并不了解。</p>
发表于 2006-3-28 22: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苦练内功应对外资大举入侵(转)

<p>实事求是地说,<br />1)HIS厂商的本土壁垒还是比较高的,因为中国的医院的特性是国外医院不具备的.医疗的改革和产业化不会在未来3年内有大的发展.这也是我一直不看好国外医疗咨询服务的原因.(将来可能会很好)至少HIS市场上大部分报的上名的企业是本土企业.<br />2)从真正意义的国外HIS厂商在中国的,应该只有Siemens和SCS.两者做的怎么样,大家有目共睹.Trak作为公司没有进入中国,东华是代理商.Trak在中国的产品应该也有本土企业东华的成功,所以不能算100%的国外企业,到应该是70%的本土企业.(因为trak在中国没有一个员工)<br />3)世界排名前30位的医疗卫生行业的HIS巨头(intersystems不是HIS厂商,只是数据库厂商和平台提供商)没有一家进入中国的.大家可以考虑一下为什么?</p><p>所以我不同意medsoft的"支持一下,HIS厂商看来要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了!"的看法.这个和外资进入目前在HIS行业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大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医院信息化投资太少)和本土企业之间的残酷低价竞争造成的.</p><p>文中提出的几个建议很好.因为这几个建议都是对现状出的良方.</p><p>我的话肯定有人不爱听.但我认为事实总是事实.我们每天要面对的就是事实.</p>
发表于 2006-3-28 22: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苦练内功应对外资大举入侵(转)

对国外产品,多少钱都肯出,有缺点也是可以宽容,对国内产品,价格如同白菜,压了再压,有些不足,根本容纳不下。本地姜不辣,月亮是外国的圆。但愿国内的HIS厂商练好内功,一路走好。
发表于 2006-3-28 22:36:19 | 显示全部楼层

苦练内功应对外资大举入侵(转)

<p><!--quote-tyq+2006-03-28 22:23--><div class='quotetop'>引用tyq &#064; 2006-03-28 22:23)</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1-->对国外产品,多少钱都肯出,有缺点也是可以宽容,对国内产品,价格如同白菜,压了再压,有些不足,根本容纳不下。本地姜不辣,月亮是外国的圆。<!--quote2--></div><!--quote3--><br /></p><p><strong><font size="4">自轻自贱若此,复有何言?!</font></strong></p><p></p><p></p>
发表于 2006-3-29 08: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苦练内功应对外资大举入侵(转)

<p>医院在选择HIS厂商的时候要考虑对HIS厂商规模的培养问题,目前,规模的大小对HIS厂商的效益和发展有很大影响。为了医院的利益,必须培养HIS厂商的规模。</p><p>一个地区的同等规模的医院,应该只有2~3个HIS厂商提供产品,只有一个HIS厂商易造成垄断,太多HIS厂商将造成HIS产品成本太高,效益降低,不利于HIS厂商的发展。</p><p>在目前中国这种环境下,医院CIO们为了医院HIS的发展,医院的利益有责任为培养HIS厂商而做一些工作。这也是医院CIO们的一项重要工作。</p><p>医院CIO们,不要在那抱怨,世界上没有救世主,只有靠我们自己!!!</p>
发表于 2006-3-29 08: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苦练内功应对外资大举入侵(转)

<!--quote-lygj+2006-03-28 14:36--><div class='quotetop'>引用lygj &#064; 2006-03-28 14:36)</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1--><p><br /></p><p><strong><font size="4">自轻自贱若此,复有何言?!</font></strong></p><p></p><p></p><!--quote2--></div><!--quote3--><br /> 我认为你误解了tyq的意思.他说的现状,而不是说他同意这样的现状.
发表于 2006-3-29 09: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苦练内功应对外资大举入侵(转)

<!--quote-Cacheman+2006-03-28 22:20--><div class='quotetop'>引用Cacheman &#064; 2006-03-28 22:20)</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1--><p>实事求是地说,<br />1)HIS厂商的本土壁垒还是比较高的,因为中国的医院的特性是国外医院不具备的.医疗的改革和产业化不会在未来3年内有大的发展.这也是我一直不看好国外医疗咨询服务的原因.(将来可能会很好)至少HIS市场上大部分报的上名的企业是本土企业.<br />2)从真正意义的国外HIS厂商在中国的,应该只有Siemens和SCS.两者做的怎么样,大家有目共睹.Trak作为公司没有进入中国,东华是代理商.Trak在中国的产品应该也有本土企业东华的成功,所以不能算100%的国外企业,到应该是70%的本土企业.(因为trak在中国没有一个员工)<br />3)世界排名前30位的医疗卫生行业的HIS巨头(intersystems不是HIS厂商,只是数据库厂商和平台提供商)没有一家进入中国的.大家可以考虑一下为什么?</p><p>所以我不同意medsoft的"支持一下,HIS厂商看来要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了!"的看法.这个和外资进入目前在HIS行业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大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医院信息化投资太少)和本土企业之间的残酷低价竞争造成的.</p><p>文中提出的几个建议很好.因为这几个建议都是对现状出的良方.</p><p>我的话肯定有人不爱听.但我认为事实总是事实.我们每天要面对的就是事实.</p><p><!--quote2--></div><!--quote3--></p><p>同意,这个问题值得讨论,因为从各方面的情况看,最起码在五年内,国外的HIS厂商不会大规模进入中国,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一,国外的厂商在本地都忙不完,何必冒险到中国来呢?二,国内的医院与国外差距较大,国外厂商短期内很难适应,加上他的高成本,所以优势并不明显,目前国内HIS还是应该卡在资金上,医院信息化资金链上没有良性循环,市场没有良性发展,导致HIS厂商缺少引入大量投资的前景项目。没有好产品,又导致医院信息化水平上不去。没有栽得梧桐树,何来金凤凰?</p><p>苦练内功啊,苦练什么内功呢?怎样苦练呢?练功中怎样避免走火入魔呢?</p><p></p><!--editpost--><br /><br /><br /><div><font class='editinfo'>此帖由 medsoft 在 2006-03-29 09:25 进行编辑...</font></div><!--editpost1-->
发表于 2006-3-29 16: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苦练内功应对外资大举入侵(转)

不进入市场未必就是技术的因素,也许是因为觉得市场还没必要进入?不值得进入?未达到期望值?成本太高?利润过低?等等等等,很多因素。。。但是,真正决心要进入的话,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难,所有的困难,都是有办法解决和克服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3-29 16:57:51 | 显示全部楼层

苦练内功应对外资大举入侵(转)

<p>哈哈,大佬现身了</p>
发表于 2006-3-29 19: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苦练内功应对外资大举入侵(转)

<p>国外公司真的能这么快地进入国内的大医院?不见得。上海仁济医院曾用过新加坡一家公司的产品,不两年就换了,虽然再次选用的还是国外厂商,估计也很难在上海站住脚。</p><p>对医院来说,服务是最重要的。真的把服务做好了,医院出些钱也是应该的。</p>
发表于 2006-3-29 21:33:55 | 显示全部楼层

苦练内功应对外资大举入侵(转)

<p>大家应该以一个平常心来看待国外系统和外资公司,既然国内高端市场上有对国外系统的需求就会有相应的产品供给。能够有大通铺的旅店,也有香格里拉的五星级酒店,都有自己的相应的客户群体,看你自己的选择了。楼上的说的也不正确,上海仁济医院住院系统使用的SCS的产品,门诊使用的嬴申的产品,不存在换的问题。不过在国内市场上的国外产品除了Siemens和Trak 在国际上还有些知名度,其他在中国市场的国外HIS基本不入流,甚至新加坡主流医院都没有使用新加坡本土的产品。当然,国外系统进入中国面临很多风险,正如11楼说的“真正决心要进入的话,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难,所有的困难,都是有办法解决和克服的” 当年trak在中国医院实施岂止是脱了一层皮,但也现在慢慢步入正规。这些国外先进的设计和一些理念 国内系统不是一、二年能追赶上的。当然了,先进的宝马车开成了夏历,又是另外一回事了。。。</p><!--editpost--><br /><br /><br /><div><font class='editinfo'>此帖由 小城医生 在 2006-03-30 01:47 进行编辑...</font></div><!--editpost1-->
发表于 2006-3-30 13: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苦练内功应对外资大举入侵(转)

<!--quote-medsoft+2006-03-28 17:17--><div class='quotetop'>引用medsoft &#064; 2006-03-28 17:17)</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1--><p></p><p>苦练内功啊,苦练什么内功呢?怎样苦练呢?练功中怎样避免走火入魔呢?</p><p></p><p><!--quote2--></div><!--quote3--><br /></p><p>国内的医疗诊疗常规,业务流程,医疗政策法规,企业文化,传统中医。。。 都是舶来品难破的壁垒。 </p>
发表于 2006-3-30 13: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苦练内功应对外资大举入侵(转)

洋土结合也是传统,中国中来不缺二鬼子洋买办。。。呵呵,开个玩笑,所谓的流程等等,并不是无法克服的障碍,以外企的力量,找些熟悉流程的专家并不是难办的事情,以我们PACS行业来说,很多国内公司的高手不是逐渐都流到外企去了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