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贴子最后由danelchen在 2002/06/26 10:18pm 编辑]
随着人民群众对于便捷、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医院也开始突破单纯治病的旧框框,一些行医新理念开始在沪上医院逐渐流行。
诊疗力求经济有效 尽量减少病人支出
前不久,上海市一家三级医院举行了一次有关临床思维学和临床经济学的研讨,主题是临床医生如何改变诊断思路,学会抓住重点,通过最经济的检查方式作出准确的诊断。会上举了两个实例,甲医生在诊断某病人是否患有肝癌时采用了“机关枪扫射”式的办法,让病人做十多项检查,然后从大量的检测报告中去发现问题;乙医生则用了“排除法”,仅开了两张检查单,一是肝脏B超检查,一是一滴血查甲胎蛋白,如果两项均为阴性,那么基本可排除肝癌,如果有问题则作进一步检查。显然,乙医生的方法比甲医生经济。这个研讨会在医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不少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也讲究起卫生经济学来,给病人作检查时只挑选几项关键的项目,开处方时只选几只最解决问题的药物,而“大检查”、“大处方”则被看作业务水平差的代名词了。
专家点评
医院给病人进行盲目检查、开大处方,是医疗资源浪费的原因之一。实行医保改革后,个人也要承担部分医疗费用,如果医院再随便乱花病家的钱,将会受到患者的抵制。所以,医疗单位应该为病家精打细算,不仅要治好病,还要为病人设计经济有效的诊断治疗方法,这是以低廉的价格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重要内涵,姑且称为“诊疗经济学”吧。
辨证论治不可少 辨人论治亦重要
陈医生发现一位病人血压很高,用了好多种药也控制不了。以往遇到这种情况,医生只要用遍所有的降压药“狂轰滥炸”,总会找到一种能把血压降下来的药物。但这次陈医生没有这样做,而是与病人拉起了家常,了解到病人平时工作很努力,却因某件事与领导发生了分歧,一直没有根据地担心自己会因此下岗。陈医生发现病人的“心病”后,立即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同时辅以适当的镇静药,很快就把血压控制住了。陈医生接诊的另一位病人的血压也一直不稳定,在治疗过程中,他了解到这位病人是一家单位的主管,工作压力很大,每天有许多矛盾要他解决,晚上睡不好觉。陈医生一方面调整药物,一方面向病人推荐有关企业管理的书籍。这位病人学习了别人的管理经验后,每天需要处理的矛盾逐渐减少,睡眠质量提高后,血压也就平稳了。 专家点评
作为一个现代医生,不能只知道就病治病,还应知道病人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比了解病人所患的是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尤其是像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往往与性格、心理状态、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因此,在为病人治疗疾病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病人的工作、学习、家庭、心态、社会关系、精神状态等诸种因素。陈医生的治病先治“心”,值得提倡,是现代行医的一种新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帮助亚健康人 消除发病因素
杨院长是一家三级医院的院长,他在致力于医院管理的同时,始终把社区的健康教育放在心上,经常组织医生深入社区进行健康宣传,有时还把居民请到医院来听健康讲座。有一次,他作了“脂肪肝的形成及危害”的讲座后,第二天早上居民小区健身点的人就增加了两成,有的居民家甚至还进行了一次“厨房革命”,调整了饮食结构。卫院长是一家地段医院的副院长,医院转换成社区医疗卫生中心后,办起了社区健康学校,为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管起了“健康”人的事。一些有不良生活习惯的居民在社区健康学校的直接指导下,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据跟踪监测的结果显示,经过一年的健康教育,该社区居民卫生行为的形成率达到了88.6%。 专家点评
有一个统计,在整个人群中真正健康的和正在患病的人不到30%,而70%以上的人处在健康和患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国内学者称之为“亚健康”状态。这些“亚健康”人处理得当,可向健康转化,反之则有可能患病。目前群众对健康的认识绝大多数还停留在“有病去看医生”这个层次,尚没有意识到通过自身的行为可减少各种慢性病的发生。即使是对某些危险因素有一定的知晓率,也还不能主动去控制或消除这些危险因素以增进健康。医院的宗旨是让人健康,不能只把眼光盯着少数病人,特别应该注重“亚健康”人群,帮助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作者:记者叶又红 点评/上海二医大仁济医院院长朱明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