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704|回复: 27

医学——不必是科学,首要的是救命技艺及其学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8 21: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医学——不必是科学,首要的是能救命的技艺及支撑它的学理!

医学,不论中医还是西医,重要的不是理论,而是实践——能救命的,不管其理论如何,就应采用!所以才有针灸在国外的广泛认可——尽管针灸所依据的经络到底是什么,迄今没有搞明白其物理和化学基础!

所谓的“科学”精神,首倡的是有“实证”,而不是非得有物理和化学解释——
——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推理机制和其效用,是经过了几千年中华民族繁衍史所实证了的,汉族历史上何曾有过像欧洲中世纪黑死病灭绝近半数人口那样的疾病导致的人口锐减?
——所以美国国家学术院中除科学院、工程院之外再单设一个医学院——因为,医学,即便在西医,也是有大量实践,无法为所谓“科学”理论能解释其机理和效用的!!

美国的学术组织,由其政府推动并为中国人所尊崇的“国家科学院”,实际应译成“国家学术院”(The National Academies)——注意!在此我特意将academy翻译“学术院”而非“科学science院”,虽然它已经被大腕人物译成国家“科学”院。其四个机构按照成立先后为: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1863)、国家研究参议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1916)、国家工程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NAE,1964)、和医学研究院(The Institute of Medicine,IOM,1970),而非中国这样的只有工程院和科学院。其成立宗旨是“就科学和技艺中的任何题目,进行调查、检验、实证和报告。investigate, examine, experiment, and report upon any subject of science or art”,注意,这里除了科学science之外,还有并列的技艺art!!!

面对大自然,我们人类文明积累至今的,除了“学”,还有更为大量的“术”,尤其有大量目前所谓科学尚无法解释其机制和效用的术;除了目前的所谓科学之外,还有很多其它的“学”——大量的术,其有效用的运用,是基于在“其它学”之上的推理机制、而非目前“科学”的推理机制,而这也都是人类文明的积累成果,表明了人类的智力不仅仅局限在目前的所谓科学里面,面对大自然,人类还是拥有很多文化多样性的智慧来发展自己文明的。

现在的问题,不是在人类先祖们的各种“学”中选择哪样抛弃哪样,而是如何将这些“学”融合发展,从而找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思维。懒惰者,往往浅尝了某种学中的一点,就像中世纪惩罚消灭异教徒那样,高喊着要否认其它学术;最为可恶的,就是横抡“伪科学”大棒来遮掩自己的懒惰愚笨、阻碍人类发展的反人类“科学家”!!这些人仍顶着科学家的光环,是对真正科学家的侮辱。

当波尔、海森堡等人宣称电子的位置和速度信息是不可能同时测量得到时,爱因斯坦虽然反对并提出了多个假象试验来辩驳,但并没有简单地抡出“伪科学”大棒,来捍卫从牛顿以来的“上帝不掷骰子”式的确定性科学,从而科学发展成为现今能容纳“上帝也掷骰子”式的科学。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们能对自然万物中的未知,心存敬畏,他们知道,理性也许(?)能将来理解自然万物,但是以目前的科学式理性来说,并没有!!既然把不确定性扎进了科学的波尔,能用中国阴阳五行学的阴阳太极图作为其族徽,真正的科学家为何不能进一步融合现代科学和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这需要很勤奋很聪明的头脑,但是请那些动辄挥舞“伪科学”大棒的愚蠢懒惰者滚一边去吧!

即便在工程上,也仍然有着大量的经验公式。这是因为,真实的自然,是非线性的,是复杂的。目前仍主要基于牛顿架构的科学,基本是线性的,面对真实的非线性大自然,那么,“学”的不足,就用“术”来补充,就采用一些经验公式吧!

医,不论中医或西医,处理的是人体系统——复杂、非稳态、非线性、不可逆、自组织的生命系统。 以工程学术语来说,“病人”是个巨多变量纠缠在一起的状态空间,是能通过给出病征信息反映内部状态、并接收治疗扰动从而改变内部状态的黑箱;“医生”是个能根据人体病征信息来决策治疗扰动措施的进化型决策知识库和推理机;“医疗”是医生通过基于病征信息的诊断决策,和随之而来的对病人黑箱施加“治疗扰动”使病人状态空间从一个状态迁移向另一个状态的过程。

医学的困难在于,不能把其处理对象即病人“白老鼠”化或者说是“割离”式的工程化,任何治疗措施的实施都必然导致其处理对象人体从一个状态演变为另一个状态,尤其是,这个演变是不可逆的!这种处理对象的复杂性和非线性——大量参数纠结在一起的复杂非线性系统,即便现有的工程系统,也无法完全以工程学方法处理,何况复杂度和非线性度高得多的人体和社会系统。

实际上,生病、和治病,利用的都是蝴蝶效应——在巨复杂的状态空间中通过微小的扰动和其正反馈式放大,导致整个状态空间的迁移!正由于人体是复杂系统,医生对于每个疾病提出的对策总是“不完备”的,在医生和病魔搏弈双方的对策空间内,即便能提出最/次优对策,但是一点点人体或外界的扰动都会导致整个对策空间的迁移,而使得原先的最/次优对策可能变为不优对策。这就往往需要医生根据经验来推演关于对策空间的迁移和引导,即凭籍该医生学医行医过程中进化得到的决策知识库和推理机,通过主动地在动态的对策空间中施加一些影响,来引导对策空间朝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演化。

可以说,医生的治病过程就是试错过程。一,人体系统的状态空间之复杂性,尤其是其诸参量的紧密纠结性,使医生绝对地是处在“信息缺乏”的前提和环境下来提出治疗措施,因而任何治疗措施都必然地带有试错性!二,一个措施实施下去,必然会导致人体状态空间的迁移,医生“辩证施治”中,对于其所施措施导致的状态空间迁移,始终应该有认识和控制,这才能谈得上治病,谈得上试错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三,医生处理的对象病人,是不能拆分、不能单独调节某一个人体参量的。医生不得不面对的是:信息绝对不对称下,人体不能反复试验的条件下,必须提出与病魔的搏弈对策——必须赌博:工作对象的多变量非线性和复杂性、决策时的信息极度不完备与策略不确定性、相应产生的搏弈对策空间的各种可能性和对搏弈空间的引导——说白了,就是医生的赌博性,会远远大于工程师!

但是,目前的所谓科学,认可这种基于传统学理的推理吗?认可这种赌博性吗?不认可,这种基于其它学理和经验的治病救人,就无道理无效用了吗?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血气经络学说,其推理机制支撑着中医几千年来为族人医病之术的有效性,这种巨大的实证历史,只有愚蠢者才会丧心病狂地要去否定!即便在西医起源地的西方,能提出“系统医学”的体系和理论作为新的临床推理基础,也能接受没有任何物理、化学和形态解剖学支持的针灸——我相信,真正具有科学精神的人,对于他人的另一种学理解释,可以借鉴,可以观察,可以推究,但是不会乱抡“伪科学”的帽子来疯狂地消灭异教徒!

生命之树常青,而理论总是灰色的!请不要削足适履,非要削割我们人类的生命来适应某些愚蠢者的所谓科学理念!
发表于 2006-11-9 08: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西风瘦马 于 2006-11-8 21:46 发表
所谓的“科学”精神,首倡的是有“实证”...

循证医学在台湾就叫做实证医学,循证的科学性无需多提。
发表于 2006-11-9 13: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用知识整合论(BMKI)的视点看这些问题

西风瘦马其实提出了一系列生物医学信息学的根本问题,对一个生物医学信息学者来说,必须对此有所了解。当然这实际上是一些有些年头的老问题了。今天的任务是不仅需要提出这些问题,而且应该全面的理解和处理它们。我称之为知识整合,也就是所谓“如何将这些“学”融合发展”:

例如

1.“面对大自然,我们人类文明积累至今的,除了“学”,还有更为大量的“术”,尤其有大量目前所谓科学尚无法解释其机制和效用的术;除了目前的所谓科学之外,还有很多其它的“学”——大量的术,......”

我的理解这里的“术”是指“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经验性科学知识,人们无法推理,只能无条件认可。属于广义的映射关系(或灯塔式指向式知识).从BMKI的观点,它们可以同理性可推导知识(BMKI称为罗盘运算式知识)从智能系统运转层次上整合起来。BMKI称为"灯塔-罗盘策略"

2."医,不论中医或西医,处理的是人体系统——复杂、非稳态、非线性、不可逆、自组织的生命系统。 以工程学术语来说,“病人”是个巨多变量纠缠在一起的状态空间,是能通过给出病征信息反映内部状态、并接收治疗扰动从而改变内部状态的黑箱;"

较全面地讲,机体是个既复杂又不复杂、既非稳态又稳态、既非线性又线性、既不可逆又可逆、既自组织又他组织的生命系统。机体的本质的确是复杂的、非稳态、非线性、不可逆、自组织的,但有时如夜盲症补充维生素A,坏血病补充维生素C,......,是可以表现简单性的;有时又表现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稳态的);同时机体的很多过程在一定条件是可逆的;有些情况下机体甚至是线性的,例如一棵花卉,在一定条件下“给多少肥料,开多少花”,你要观赏花,请拿肥料来!它也懂“广义的线性关系”!有些情况机体的组织变化或发展方向是可干涉的,人们对机体状态的了解程度不同,有时可能对内部状态一无所知,只知道输入和输出,就是所谓的黑箱;在更多情况下,我们往往对其内部有所了解,但不全面,这就是所谓不同程度的“灰箱”。医学知识大部分属于灰箱。但是对某种认知目标来说,我们完全可以达到“白箱”的程度。例如一个非常成熟的老年性白内障(完全不透明),那么我们唯一的方法把晶状体去除(或取代),在医学上这几乎是个“决定论”问题。

那么“黑箱”-“灰箱”-“白箱”如何在在一定的认知目标转化,这是医学人工智能必须解决的问题。BMKI对认知目标的研究可谓不遗余力。

总之,提出这些问题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这些问题就能发现前面的路。

[ 本帖最后由 老包 于 2006-11-9 16:3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9 17:32:1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隐性知识、隐性认识和科学研究

谢谢包老师和各位同道。
这里转贴一篇有关“隐性知识”的文章。

隐性知识、隐性认识和科学研究
肖广岭
(登载于《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第8期)
摘要:本文对波兰宜的《个人知识》和《隐性方面》两本书中的有关隐性知识及隐性认识与科学研究的有关论述进行了考查和概括;对朱克曼的《科学界的精英》发表以来关于科学研究中的隐性知识及其传播等方面的有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和阐述;在此基础上对教育和科学研究提出六个方面的启示和建议。
自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年度报告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讨论和发展知识经济的浪潮滚滚而来,人们对知识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其中把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or tangible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or intangible knowledge)特别引人注目。由于显性知识就是指那些能够被编篡整理(codified)并能用语言和文字等大众工具传播的知识,因此这里不再赘述。这里要阐述和讨论的是,隐性知识及隐性认识与科学研究。
在国外关于隐性知识及隐性认识与科学研究大致有两方面的研究,一是以波兰宜(Michael Polanyi)的《个人知识》(Personal Knowledge)和《隐性方面》(The Tacitimension)为代表,主要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科学认识论进行探讨;另一是以朱克曼的《科学界的精英》(有中文本)为代表,主要从科学社会学和科学研究中的师徒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将在分析概括上述两个方面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隐性知识及隐性认识与科学研究的关系,以及由此对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启示。
1 波兰宜的有关研究
波兰宜1958年出版的《个人知识》和1966年出版的《隐性方面》是西方学术界第一个对隐性知识及隐性认识与科学研究进行较为系统地探讨和分析的著作。在《个人知识》一书中,他在对人类知识在哪些地方依赖于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信仰的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这里出现了两种区别,一是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区别,一是聚焦感知和附带感知的区别。这两种区别是密切相关的。
当人们依赖对A事物的感知来认识B事物的时候,人们便附带地感知到了A事物。这时,B事物作为人们认识的焦点决定了A事物的意义。作为聚集点的B事物总是明确的;附带地感知到的A事物可能是不明确的。这两种感知是相互排斥的:当人们把注意力转到曾经是附带地感知到的A事物时,A事物就失去了以前的意义。这就是隐性认识的结构。
人们聚集感知到的事物能被明确地认识,但人们不能使知识完全明确地表达。这是因为,一方面,当人们使用语言时,其含义依赖于其隐性部分;另一方面,用语言涉及人们只能附带感知到的身体活动。因此,隐性认识是比显性认识更基本的:人们能够知道的比人们能讲述的更多;如果人们不依赖对不能讲述事实的感知,人们就不能讲述。
对人们能够讲述的事物,人们通过观察它们来认识;而对人们不能讲述的事物,人们通过内心留住于它们来认识。所有的理解都是基于人们内心留住于所领会事物的细节。这种内心留住是人们参与所领会事物的存在之中。内心留住还是对世上各种综合性实体进行认识的工具。正是这种内心留住的逻辑使得波兰宜进一步得出分层次宇宙的概念和进化的全景,并导致具有理解逻辑的人类的出现。
波兰宜认为,一旦通过内心留住来认识被看做具有普遍意义,人们就能看到古老的柏拉图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难题,能通过理解其特殊的逻辑来解决;一旦隐性认识的逻辑扩展到一种创造性思维的理论,那么这种理论就会与进化突变的逻辑相一致;随着人们对内心留住普遍性的认同,将引起人们无疑问地接受这样一种不同寻常的观点,所有的知识最终是个人的。
波兰宜在《隐性方面》一书中,对隐性知识及其结构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和发展。他在对一些认知心理学实验进行分析后,首先得出人们在对由一些基本要素构成的整体表现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人们的注意力从这些基本要素转到了其整体表现。因此,人们尽管获得了对整体表现的认识,但往往不能详细地说明这些基本要素的行为。这可被称为隐性认识的功能结构。
第二,在认识过程中,人们以事物的远期或整体表现而感知到近期或细节隐性认识行为。例如,在相貌识别过程中,人们以注意力集中于整体相貌而感知到相貌的某些部分的特征;再如在技巧训练过程中,人们依据所关注的整体动作表现而感知道几种肌肉运动细节。这可被称为隐性认识的现象结构。
第三,他用医生用探针和盲人用探捧的过程为例说明,人们从关注于探针头或探棒头落点的意义而感知到手的感觉;人们从手感觉的变化来关注其意义的变化。这可被称为隐性认识的意义方面。
第四,上述隐性认识的功能结构、现象结构和意义三个方面都可把隐性认识过程分为近期和远期或分为第一和第二两个阶段。从隐性认识的三个方面能推演出隐性认识的第四个方面,即隐性认识的实体论方面。由于隐性认识在认识过程的两个期之间建立了一种富有意义的关系,人们便可以理解由这两个期联结所对应的综合性实体。这里的近期代表实体的特征,人们依赖于对这些特征的感知采关注这些特征联结起来的意义,从而理解这种实体。
波兰宜从隐性认识结构中引出的一个关键性概念是内心留住(indwelling)。他在《隐性方面》一书中进一步用这种观点解释科学问题。例如,人们依赖某一理论理解自然就是使这一理论深人人心。人们的注意力从这个理论转到要考察的事情,并且正是在运用这个理论来解释所考察事情的时候,人们才感知到这个理论。这就是为什么只有通过做习题人们才能掌握数学理论。人们的真正知识依赖于人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样,一种真正理论知识的建立只有当其深人人心并被广泛地用于解释经验以后。
波兰宜认为,由于隐性思维是所有知识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那种要消除所有知识的人为要素,实际上要破坏所有知识。宣布现代科学的目的是建立一种严格的不受干扰的客观知识,任何达不到这种要求的知识只能作为暂时的不完善来接受,并且其不完善之处最终要被消除的所谓精密科学的理想基本上是误导。同样,那种想通过消除所有隐性认识来建立一种全面的数学理论的理想是自相矛盾的。
波兰宜阐述了隐性认识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所有的研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只有问题是好的,研究才可能是成功的;只有问题是新颖的,研究才可能是独创性的。然而,提出一个问题实际上是察觉到了某种隐藏的东西,是得到某种暗示。如果这种暗示是真的,则问题就是好的;如果这种暗示还没有被人们察觉,则问题是新颖的。也就是说,提出一个能导致重大科学发现的问题不只是察觉到隐藏的东西,而且要察觉到其他任何人都察觉不到的东西。
但如果所有的知识都是能明确表达的,人们就不能提出问题和寻求解答。这就是两千年前柏拉图的悖论。柏拉图指出寻求一个问题的解答本身就是荒谬的,因为或者你知道寻求什么,那么就不存在问题;或者你不知道寻求什么,那么你就不能指望发现任何东西。解决柏拉图这一悖论的关键在于隐性认识使得人们能够预感到某些隐藏的东西,然后去寻找,找到了,就是科学发现。
在科学研究中,不仅提出问题需要隐性知识和隐性认识,而且寻找解答的途径并导致科学发现,以及对科学发现的评价都需要隐性知识和隐性认识。人们常常把重大科学发现看作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能导致更多科学发现的发现。这实际上是承认科学发现的意义不只是提供显性知识,更重要的是提供隐性知识,使人们预感到还没有被发现东西的存在和能发明更多的东西。人们接受科学发现及由此得出的科学理论不仅是接受其中人们能讲述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得到进一步的不确定范围的暗示,并相信这些暗示将引导人们获得新的科学成果,甚至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果。人们寻求科学发现也正是由此开始的,并且在寻求的过程中人们总是预感到某种隐藏的不明确的东西的存在,而科学发现既是这种寻求的结果,又会以同样的方式使人们获得新的暗示并使人们相信沿某一方向前进将会导致不确定范围的新成果。
总之,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隐性知识和隐性认识。正是科学发现所提供的隐性知识才使得科学家在隐性认识或暗示的引导下,而获得新的科学发现,并使得科学不断发展。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9 17:36:1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隐性知识、隐性认识和科学研究(续)

2 自朱克曼以来的有关研究
1977年朱克曼发表《科学界的精英》一书,用科学社会学的方法探讨杰出科学家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师徒关系。例如,她的研究表明到1972年为止,92名美国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中有48名曾经作为老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生、博士后或年轻的同事。她还注意到许多杰出科学家系列,表明诺贝尔奖获得者通过师徒关系在不同代际之问的延续。
这些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作为“徒弟”的时候,从“师傅”那里学到什么呢?根据朱克曼的调查,他们主要学到的不是显性知识,而是诸如工作标准和思维模式等更大范围的倾向性态度和不能编篡整理的思维和工作方法等隐性知识。
卡尼格尔(Robert Kanigel)在其所著的《天才学徒》一书中,引述诺贝尔奖获得者梅达瓦(P.B.Medawar)在“对年轻科学家的忠告”中的观点:“任何时代的任何科学家要获得重要的发现,必须研究重要问题”。但什么东西使得一个问题变为“重要的”?当你看到某一问题的时候你怎么知道它是重要的?人们不能从书本中得到答案,也不能明确地说出答案。答案往往要通过例子,通过慢慢增加的个人喃喃不清的自言自语和抱怨,通过师徒之间若干年密切合作中所发出的微笑、皱眉和感叹来获得。这就是说科学家要发现一个好的问题需要通过隐性认识和通过隐性途径。
贝车(Tony Becher)在其所著的《学术部落和领地》一书中认为,研究生在进入某一学术领域的过程中,会接触到两种主要的隐性知识。一种是从这一学术领域的长期经验中产生的隐性知识。这是一种实际的、几乎是下意识的知识,是该领域的精英完全掌握的能力。这种隐性知识中最重要的成分是调控科学论文发表的能力,如什么东西算作有意义的贡献,什么东西算作回答疑问,什么东西算作回答的论据,哪些成果要赶快发表,哪些成果要保留,等等。另一种隐性知识是研究生自己在研究生期间的科研实践中获得的,如直觉力、想象力、研究技巧、合作能力等等。
克拉克(Burton R.C1ark)在其所著的《探究之地》一书中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关系和传播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如果把显性知识比作歌词,那么隐性知识就可比作音乐,两者是不同的,但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成为剧目。隐性知识有时被看作“秘密知识”,在实际的科学研究中有大量的隐性知识。这种隐性知识的载体是科学共同体、课题研究组和科研人员。由于隐性知识不能正式地定义和公开地传授,所以其传播也是无言地进行的。人们只有加入研究组,亲身参加科研实践才能获得或传播科研中的隐性知识。
另外,隐性认识所强调的内心留住与一些科学家所倡导的参预认识论是一致的。由于发现基因变换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生物学家麦克林投克(Barbara McClintok)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如何进入研究对象的:“我发现我与这些染色体一起工作得越多,它们就长得越来越大,并且当我真与它们一起工作的时候,我不是在外边,而是在它们中间。我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我正在与它们在一起,并且一切都变大了。我甚至能够看到染色体的内部——实际上一切都在那里。这真使我吃惊,因为我实际上感到就在它们那里,它们是我的朋友。当你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它们变成了你的一部分。并且你忘忆了你自己。”
上述学者和科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说明,隐性知识和隐性认识在实际的科学研究中不仅存在,而且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同时,他们对隐性知识如何产生,如何传播,如何获得和怎样起作用的分析和阐述也很有启发意义。
3 对教育和科研的启示
波兰宜关于隐性知识及隐性认识与科学研究的理论分析和朱克曼以后的有关研究和感受,不仅能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丰富和加深人们对知识的认识,而且对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许多新的启示:
第一,根据隐性知识结构,人们往往能在不关注或不彻底认识部分或细节的情况下,而能认识整体。这就对人们通常所采用的先分析后综合,先认识部分后认识整体的教育和研究方法的有效性提出了疑问。例如,在语音教学时,应关注发音的总体准确性,而不应关注舌尖、口型和送气等细节,因为人们在没有弄清或掌握这些细节的情况下,往往也能把音发准确。再如,在人工智能的图象识别研究中,应关注整个图象或图象特征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细节特征。因为人们在不很清楚细节特征的情况下仍能识别整体图象,甚至当细节特征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仍能识别整体图象。当然,也不能把这种隐性认识结构绝对化,在有些情 况下分析和认识细节特征,会加深对整体细节的认识。但即使在这些情况下,往往也不采用先分析后综合,先认识部分后认识整体的认识路线;而是先对整体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再分析整体的某些部分特征,从而加深对整体的认识。在这些情况下人们关注的重心仍然是整体而不是细节特征。
第二,隐性认识的关键是内心留住,也就是认识主体的精神深入到被认识对象或客体之中,或者说让认识对象或客体深入人心。这种隐性认识过程对教育和研究有重要意义。在有关客观知识和理论的教学中不是侧重外在灌输,而是侧重内在消化;要用启发式,激发受教育者全身心投入并通过练习和有关的,实践环节,使知识能留住于受教育者的心中。在有关道德知识的教育过程中,除了注意以理服人以外,还要注意以情动人;要引导和激发受教育者对所学道德知识的认同,主动地将这种知识留住于心中,并以隐性或不自觉的方式引导人们应如何做人做事。在科学研究中,研究者要注意使自己的身心深入到被研究对象之中,力求从已有研究成果和自己的观察和实验中不断获得新的“暗示”,从而不断提出新问题,不断把研究向前推进。
第三,隐性认识体现了人类思维所固有的创造性,激发和自觉利用隐性认识就是要发挥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因为从隐性认识的观点来看,任何知识都有其隐性的方面;越是新知识其隐性的内涵就越多,给人们提供新的暗示的机会就越大。这种隐性认识所固有的创新性对教育和研究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在传授已有的知识的过程中,要强调知识既有可讲授的显性方面,又有不确定范围的隐性方面;要鼓励受教育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隐性认识的作用,努力从已有知识中获得新的暗示,从而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在科学研究中,要充分关注自己和他人新的科学发现所具有的隐性内涵,力争尽快察觉出新发现的潜在意义在哪里,有多大,从而能站在科学最新成就的基础上,不断有新的发现或发明。
第四,隐性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靠读书或听课,而是要亲身参加有关实践。这对教育和研究很有启发意义。在教学中安‘排相关的实践环节,不仅是为了使受教育者会用课堂所讲授的显性知识,而且通过实践环节使受教育者获得课堂不能讲授的隐性知识,从而全面掌握有关知识,也就是使有关知识真正能深入人心并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在科学研究中,除了要努力获得新的发现和发明等显性知识外,还要有意识地领悟和掌握诸如提出问题的时机、科研工作的先后徘序和调整、有效的思维模式和如何判断研究结果优劣等等隐性知识;同时要努力感悟新科研成果的隐性内涵。
第五,科学中的隐性知识的载体是科学共同体、研究组和研究人员;师徒关系是传递隐性知识的重要形式,它在高级研究人才的培养中仍有重要作用。隐性知识的载体和传递特征.对教育,特别是研究生培养很有启发意义。现代教育,特别是高等专科和本科教育,采用类似于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流水线式地培养学生,这对降低培养成本无疑是必要的。但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往往只能是“半成品”。对从事工程、科研和其他技术工作来说,其知识结构中最主要的缺陷是有关的隐性知识不足。因此,以有独立科研和工程能力为目标的研究生培养,除了需要进一步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外,关键是要真正进入科学共同体,进入研究组,实际参加科学研究,特别是与导师密切接触和合作。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要注意吸取课堂上学不到的科研实践中、的隐性知识,特别是注意从导师和其他研究人员那里吸取隐性知识。
第六,隐性知识的上述特征,对我国科技和教育政策的制定,科技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也有启发意义。
首先,隐性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实际的科学研究,这就要求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一体化 。这也要求我国在科技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和有关政策措施方面进行相
应的调整。例如,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对培养研究生的独立科研能力有重要意义,而目前我国的这些研究有相当大的部分游离于高校之外,这不利于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一体化。因此,国家应该通过改革和政策措施调整,使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向高校,主要是向有研究生院的重点大学集中。再如,我国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和成果评定没有要求培养研究生,而研究生培养经费没有要求获得资助者要同时进行科学研究。两者都应该做相应的调整来促使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的一体化。
其次,隐性知识的传播主要靠人员之间的密切接触和人员交流;而我国的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的“近亲繁殖”现象仍很普遍,这显然不利于隐性知识的传播。在美国和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博士生毕业后只能到其他学校或单位工作,而不能在本校或单位工作;即使要在本校或单位工作也需要几年在其他单位工作或做博士后的经历。这种作法的本质是促进教学和科研经验、特别是有关隐性知识的交流和传播。这种做法很值得我国借鉴。
发表于 2007-1-26 18: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西风瘦马 的帖子

支持
用唯物辨证的观点来看:真理在被人们证实之前也是只是假说!
“伪科学”的帽子是不能随便乱扣的!
不然可以指控为"诽谤“哦!
发表于 2007-3-29 09:3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医学——不必是科学,首要的是能救命的技艺及支撑它的学理
我非常欣赏你的这句说话,一个很现实和实在的说法.我向你学习了.
发表于 2007-3-29 11: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罗汉果 的帖子

请问如果真如所说的"医学——不必是科学,首要的是能救命的技艺及支撑它的学理",那么没有科学,"学理"何来?冥思苦想出来?玄而又玄出来?

其实不光你欣赏,很多中国人也欣赏,中国的文化也欣赏。所以我们只出权术,不出政治学;只有赚钱发财,不出经济学;只有指南针看风水发财,没出磁学;只有震耳欲聋的鞭炮礼花吓唬财神爷,没有首先提出航天学;......
发表于 2007-3-29 13: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别人把科学当成信仰和追求,我们只把科学当作工具和手段……
 楼主| 发表于 2007-5-5 12: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罗汉果 的帖子

谢谢罗汉果。

我这里的所谓“科学”,是指被宗教化的科学!所以,不要也罢!!

真正的科学,第一是认识到自我局限性和世界无限性的自我批判!第二是没有宗教上对待异教徒式的党同伐异!

真正的科学态度,是认识到现有理论学理的局限性,对于各种实证——
不是去学当鸵鸟——我说明不了的就是不存在的;
而是承认这些实证,并且借鉴——而非攻伐异教徒式地打倒——人类对于那些实证已经作出的学理说明。
这些学理说明是没有严谨的数理基础,但没有数理基础的却不能就说不是科学——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的数理基础,与物理学和化学相比较,可以说是没有!却不能因此说那些学术门类不那么科学吧!

[ 本帖最后由 西风瘦马 于 2007-5-5 12:1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6-1 11: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相信,对于下面这段描述,相信西医的人们不会否定其是“实证”的吧:
唇部紫疳、手切脉搏、心电图ECG、电生理EP成像、血管造影DSA、核医学心脏成像Cardic NM、以及CT和磁共振心血管成像CTA和MRA等等,都应该算是心血管医学诊断中的对心脏形态学、生理学与病理学的指征性实证吧?
根据这些诊断测量指标和其在目前西医中的这学那学的推理,医生诊断出病症,据此推理给出治疗措施,并治好了病症——这个“治好”,就是对西医这学那学的一次病案“实证”吧?据此实证,西医的这学那学才能为医学界认可为“科学”吧?没有这种“病案实证”,西医界凭什么认为其这学那学的学理机制是科学的呢?

同样,中医几千年中,基于中医本身的病征测量机制和学理推理机制,已经实现了大量的这种“治愈病案”,这些“治愈病案”凭什么就不是对中医学理推理机制和病征测量机制的“实证”呢?
 楼主| 发表于 2007-6-1 13: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实证,分多个层面:

一切起源于一次诊疗事件——各个病征测量指标,汇总到医生,医生利用其所学和经验形成的脑中的推理机,构成了对病症的诊断,据此实施的治疗结果,是对前面诊断的的一次实证。

如果治疗成功,是对医生个人诊断推理能力、及其所使用推理机制与学理基础(学术信仰)的一次成功实证。这个成功实证,构成了两件事:一是该医生的成功实证,获得了同行和病人客户的信任声誉;二是同行和病人对其所阐述的病征分析与推理机制产生了信任和愿意采纳的倾向。

医生会总结此次经验及其所用的相应推理机制,进而发表供同行共享。若多个医生重复该医生的病征采集和推理学理,于临床在其他病人类似病征与病症上进行检验,若获得确证,会形成教科书上的一种学理,用以传播给同行和灌输给下一代医生,构成医学界的共同认识。该医生以及其他医生在下一次遇到这类病征时,会越来越多地和自愿地采用这种病征采集和推理学理——形成了医学行业的共识。

如果说学术界的共识就是科学,那么这样形成的医学共识就是医学科学——其前提就是行业内多数人都会有的成功实证。不论中医还是西医,不外如是!物理化学也不外如是!

这里,第一层实证,是针对某个医生就某个病症进行的个体层次上的病征采集与推理学理,其“治愈”的成功实证,是对此次事件中的病征采集与推理学理的实证——不论是中医用脉象作为病征采集以及基于经络学说进行推理、还是西医用ECG/DSA作为病征采集以及基于形态学生理学进行推理,只要是一次“治愈”,都是对其病征采集和病症推理机制的一次成功实证案例。

第二层实证,是多个医生就类似病症给出了多次成功实证,同时形成了对此病症的病征采集与病症推理机制的同行互相强化的共识,不论其是否拥有数学推导证明或理化实验证明、或拥有经络学说推理机制,整个同行在将来遇到类似病症时只要共识性地采用这种病征采集与病症推理机制,就是在行业水平上认可了拥有大量成功实证的这种病征采集与病症推理机制。

第三层实证,是针对病征采集与病症推理机制后面所隐喻的学理的,从个体成功实证开始,到行业内对其共识的大量成功实证——不论这种实证是今天的、50年前的、还是500年前的,成功的实证纪录及其所给出的学理,都是人类智慧的积累,都是人类进一步发展的学养,都是有大量成功实证支撑的!可能某种学理用今天的物理和化学尚不能解释,但只能说明今天的物理和化学向前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却不能说明已经有大量成功实证的那些学理就是不实在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6-4 01: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支持中医的人说:从来没见西医按照牛顿力学治疗过病人,都是经验而已。

接着有否认中医的人说:血流阻力 R = 8ηL/πr^4 这就应用了牛顿力学的!

我呢,就此正好有些问题请教:

就一个现实问题:血压的测量。
咱们现在就完全以牛顿式的理念来就血压测量问题考察。
血压测量时采用的袖带技术是利用了柯氏音,而柯氏音的产生是由于血流在袖带压迫血管时产生的湍流——高压是血管刚刚从压迫阻断状态进入有血流冲过袖带部位血管时的血压,此时出现的湍流产生柯氏音;低压是当袖带对血管完全没有压力时血流从湍流变成层流,导致柯氏音消失时测量到的血压。

我的问题是:
1、上面引用的血流阻力是层流公式还是湍流公式?
2、袖带-柯氏音技术测量出的血压,如何从上述血流阻力公式中推导出来?
3、袖带-柯氏音技术测量出的血压,在多大失真度(置信范围)上反映了袖带所在部位血管的血压?在多大失真度(置信范围)上反映了心脏右心室形态学中心位置的血压?
4、袖带-柯氏音技术测量出的血压,与当时的右心室形态学中心的血压的映射数学关系是什么?
5、一个西医,在其诊断治疗过程中,对袖带-柯氏音所测血压病征是如何用来进行其诊断推理的?其推理过程中对这种测量值的置信程度有多高?

[ 本帖最后由 西风瘦马 于 2007-6-4 01:0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6-4 01: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上,在医生对病人进行病症诊断推理过程中,要用到大量的人体体征参数,每个参数占用一维空间的话,就构成了多个人体参数构成的多维空间,人的正常生理状态会处在这个多维参数空间中的一个区域(状态空间),其病理状态在这个多维参数空间中就是对生理正常状态空间的偏离。治病,就是设法对人体施加干扰,使人体的状态空间从病理状态迁移到正常生理状态。

但是,西医诊断过程中,有几个人是把所有这些参数空间像工程师那样都画出来的?其原因不是医生懒或医学不发达,而是因为医生诊断中遇到和用到的人体指征参数是巨量的,形成的决策状态空间也是巨量的,而且这个状态空间还是不平稳、自组织、随机变异的,由此导致的结果是,现有的科学技术,尚无法就即便一个感冒给出的人体状态空间给出解。

即便能给出解,当医生对一个病理状态空间提出引导其向正常生理状态空间迁移的治疗对策时,一点微小的扰动,都会导致状态空间的变化,使得原来的(可能的)最优迁移对策变为不优对策——僵硬地照搬这种思路只会把病人治死。

上面这段采用现代西医术语和工程学术语对诊疗过程的描述,相信那些拥护西医的人不会有反对的吧?

所以,即便是西医,也仍然要求大量的经验积累才能授予行医执照——对于医学,可以说经验远远重于理论!!这也是为什么在西方,一个医生的培养成本要远远高于一个工程师的培养成本。

同样,以中医的脉诊而言,中医高手通过三个手指在寸关尺三个脉位也得到了相当多的人体体征参数,在其脑中也映射成了一种状态空间,但是在这个空间形成的诊断和治疗决策,其治愈率高低取决于大量的经验积累。

这里的问题,不在于脉象是否能由现有科学技术来解释和实现,或血压心电等现有技术可测参数构成的状态空间是否有解,而在于医生脑中诊断治疗决策推理机的形成,更多地是靠经验,而非理论——虽然不论在中医或西医,理论都非常重要。

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论中医还是西医,能治病,是第一位的!有实证,是第一位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6-6 14:3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到开头所提的学与术。美国人把国家科学院NAS仅作为其“国家学术院”(The National Academies)四机构之一(另三个是:国家研究参议会NRC、国家工程院NAE、和医学研究院IOM),并且NAS本身的成立宗旨就是“就科学和技艺中的任何题目,进行调查、检验、实证和报告。investigate, examine, experiment, and report upon any subject of science or art”,注意,这里除了科学science(学)之外,还有并列的技艺art(术)!

以我的理解,这是美国人在其制度性安排中体现了其对于自然奥秘、人类智慧、和科学技术的理解和信仰。实际上,国人现在也并不是只喊科学,而忽略技术的。其原因,就是大家都认识到:在人类智慧的发展中,总是先有“术”,然后才有总结了某些“术”的“学”,反过来,这些“学”又进一步提高和延展了“术”的发展和应用。只不过,这里要求的“术”,是可传授和可重复实现的。而且,学与术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领域中的“学”,到了另一个领域中可能变成“术”。

例如,先有了钟表和伽利略运动实验技术,才有了后来的牛顿力学;先有了蒸汽机,才有了后来的热力学;先有了黑体辐射实验和原子光谱实验,才有了后来的量子力学;先有了以太风实验技术和洛伦兹映射不变性变换技术,才有了后来的爱因斯坦相对论。同样,在西医,是先有了伽伐尼电击青蛙实验技术等,才有了后来的电生理学;在中医,是先有了砭石/针对穴位的刺激与治疗技术,才有了后来的经络学说。

另外,就如同面向人体进行诊断治疗的“术”会产生西医和中医、藏医等不同的“学”,面对同一对象所总结的“术”的不同,会产生极为不同甚至针锋相对的“学”。例如光的波动说和粒子说,300余年的时间两者针锋相对,牛顿力挺粒子说而全力打压波动说,到麦克斯韦全面支持波动说而否定了粒子说,双方在一方面全力地用自己的学来深入解释光对自己有利的一面特性,另一方面又竭力用自己的学去解释光对对方有利的另一面特性,殊不知,300年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发现,说明的却是,双方都不过是盲人摸象。

现在的中医和西医,实际上是处在相同的处境!只不过,面对的人体这个对象,要比光要复杂得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