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357|回复: 18

门诊办卡的目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18 16: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许多医院的门诊都推行自己的门诊就诊卡,门诊卡分成两种类别:一种是单纯的病人就诊卡,一种是就诊卡但有金额的卡。有金额的卡把以前必须集中交费排队等流程分散到各个医生工作站,对优化门诊流程,减少病人排队时间和次数有极大的好处。但是只做病人身份记录的就诊卡对门诊流程的优化有什么好处,各位大侠能发表一些高见吗?
发表于 2007-7-18 16:47: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卡通
发表于 2007-7-18 19:49: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门诊病人的详细信息是在挂号是进行登记的。但在大医院,由于高峰时间挂号人数太多,挂号员无法及时录入病人相关信息。这样就会造成患者就诊后,基本信息不全的情况。对于,患者追踪调查、通知等等方面的处理也会收到影响。

    提前通过“就诊卡”登记患者基本信息,至少在这方面减少了挂号的压力。同时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奠定了基础。
发表于 2007-7-19 08: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卡 是唯一标识符的信息载体
 楼主| 发表于 2007-7-19 08: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像你说的,其实对优化门诊流程没有什么好处,只是把原来在挂号排队的压力前移到了办卡登记部门,病人反倒多了一次排队,门诊又多了一个流程,还有其其它原因吗?
发表于 2007-7-19 09: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一本通通行难 卫生局有话说

  医院的病例本儿大家很熟悉。相信很多人都为手里各式各样病例本儿感到头疼。北京市就为大家解决了这个麻烦。上个月推出了在北京通用的《病历手册》,也就是“一本通”,使用这种一本通就可以免去重复购买病历手册的麻烦。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一本通实行了一个月,用起来却并不顺畅。

  记者首先来到了北京市人民医院,挂号的医务人员递给了记者一本病历本。仔细一看,这个病历本正是卫生局一个月前开始推行的“一本通”。医务人员这个是在其他医院通用的那个吗?是啊就是。在就诊的过程中,医生告诉记者,病历本上记录的检查结果是可以得到互认的。然而当记者拿着“一本通”到积水潭医院就诊的时候,却得到了这样的回答。医务人员:”我们这用不了。”为什么?””我们没接到通知呢.”于是,记者只好又买了一本这家医院的病历本。随后,记者又来到了宣武医院。医务人员也表示不能用。但在记者再三询问之下,挂号医生也有些拿不准了,于是找来值班主任进行核实。医务主任随后表示能用。在记者随后走访的安贞、北医三院、协和等几家医院中,大部分医院的态度也都是先主动推荐自家的门诊病历,但如果患者主动要求,也可以允许使用“一本通”。政策已经开始推行,为什么各大医院并不主动履行呢?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邓小虹表示,很多医院原来的病例没用完呢,我们在给医院下发的要求中也说到可以用到年底。
发表于 2007-7-19 10:55: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只不过是又一场闹剧!

这只不过是又一场闹剧!虽然比较以前看似有点进步,仍然是部分信息素养不高的政府官员拍脑袋的产品。
谁可以解除以下的困惑:
怎样保证病历中的内容来自于医生?
怎样保证病历中的内容没有伪造?
作为医生,你敢于相信这样的病历中记载的所有内容吗?
如果出现了差错或者纠纷,由谁承担责任?
发表于 2007-7-19 11: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觉得最近类似的闹剧频繁上演么
发表于 2007-7-19 13:5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办卡后,信息技术关注的重点,从业务流程转向信息安全。 ——这是一个渐进过程
病历本的问题是过渡期的问题——如果执行得好的话。
执行走样,政策一般都会变成闹剧。
执行有两种,按主导思想执行,按规范条文执行。
按规范条文执行也有两种,按条文字面执行及,及只按条文字面执行。

呵呵,好象执行的学问挺多的。
发表于 2007-7-19 13: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向东 于 2007-7-19 08:33 发表
如果像你说的,其实对优化门诊流程没有什么好处,只是把原来在挂号排队的压力前移到了办卡登记部门,病人反倒多了一次排队,门诊又多了一个流程,还有其其它原因吗? ...


其实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优化门诊流程的问题。这只是对现有流程进行分解的一个方法。
事情总是要有人做,而且有些事情是无法减少的。关键在于,以何种方式来对现有的方式进行合理的解决。

比如门诊发卡的问题(仅就诊卡为例),我在南方某省的一家3甲医院看到过。
在发卡前数周就通过媒体对市民进行广泛通知,在首次发卡时,在医院单独建立一个发卡大厅,医院配备的专门的发卡、咨询人员,同时在大厅设立了坐椅,方便办卡人员休息。
不管前来领卡的人是不是马上需要就医,都可以办理就诊卡。首次发卡持续的时间为1个多月。之后,来医院办卡的人数剧减,发卡大厅撤销,仅在挂号处保留一个专用的发卡窗口。
首次发卡后,没有出现大量患者排队办理就诊卡的情况。

所以,发放就诊卡,缓解挂号压力,化整为零,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只是,如“水晶苍蝇拍”所言,在北京某医院就诊时所遇到的情况,是由于医院服务意识差,考虑问题不全面所致。不能因此说,发放“就诊卡”就一无是处。这种服务意识的差别不光出现在北京。据我了解,在大多数北方医院,大都存在服务意识淡漠的问题。相较之下,南方地区的医院在服务意识上就好很多。

而且,我认为,以医院信息化来优化医院管理流程,并不是 “优化=简化”。哪些需要简化,哪些需要分解,还是要就事而论,不能一刀切。
 楼主| 发表于 2007-7-19 14: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清楚了,谢谢!但是对于流动比较大的医院来说,办卡的病人可能就是一次性的,一次治疗结束以后,就不会再来这家医院了,或者有的复诊需要几个月以后,这样大量的办卡记录的病人都是一次性的,而且没有治疗过程的连续性记录,尤其在北京以外没有要求实名挂号和就诊的医院。病人对自己手中的卡也不认真保管,医院虽然下了大力气宣传,收效也不好。
发表于 2007-7-19 16: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卡不在了,信息还在,提供姓名年龄及身份证号就行了。
发表于 2007-7-19 16: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各个医院独立发卡,病人信息重复输入,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要是医院能直接读取身份证中的信息就好了。
发表于 2007-7-19 18: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再燃一根烟 于 2007-7-19 16:25 发表
当然,各个医院独立发卡,病人信息重复输入,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要是医院能直接读取身份证中的信息就好了。


据我所知,北京协和医院使用非接触IC卡,在西院区,可以通过二代身份证读取信息办理就诊卡。

而如果在医院各个环节都加上读卡器的应用时,直接使用二代身份证读卡器需要的量很大,而二代身份证读卡器的价格太高[公安部规定不得低于1800/台,市场价格可能会稍低],再加上本身身份证拥有的人员并没有覆盖到100%,而从医院的角度来说,使用身份证读卡器只有投入而没有收入,院方也不会很积极。所以直接使用二代身份证读卡器的可能性并不大。最终只能是使用医院自己的卡来保证所有病人在医院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楼主| 发表于 2007-7-20 08: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各医院都在印制自己的卡,按医院日门诊量2000人左右,每张PVC材质的卡0.2元/张计算,医院每年在此上的投入不小;病人就诊时总是不携带卡,对医院的就诊流程不看不问,直接到挂号窗口排队,挂号窗口要重新查询上次就诊信息;有的病人上次就诊用时是用别人的名字,这次自己挂号又去重新办卡,来回折腾,把医院原来办卡的初衷消耗到了流程的磨合上,以至于让人产生怀疑办卡的目的和意义。所以,我想讨论一下对于中国海量门诊、病人对自己诊疗信息完整性概念模糊等情况,怎么能有一种更合适的方式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办卡仅仅在一家医院保留了病人完整的基本信息,各医院之间不能通用,和医疗保险等相关部门也不能共享,甚至病人不配合或其它原因的话本院都不能很好的共享病人基本信息,这对病人对自己就诊信息的完整关注、医院职工对信息化给医院带来的流程整合和分流的认识等等都有许多工作要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