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印度更健康的未来负担得起的医疗保健、预防医学以及健康生活方式必须成为印度医疗保健改革的支柱。
顾磊杰
2008年1月
过去四年中,印度经济取得了历史性的增长,印度领导人开始认识到印度要想崛起成为全球超级经济大国,就必须投资改善社会体系,尤其是教育和医疗保健体系。鉴于到2035年印度预计将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对这些社会体系的投资就更为必要。现在印度已经是全球人口平均年龄最低的国家,全世界24岁以下人口中印度占了20%。毫无疑问,认识到这一点就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是这还不够。
印度还应开发创新的方法,使企业、政府和公民社会各个层面的领导者能够帮助培养一支受过一定教育的劳动力大军,建设一个健康的国家。作为一名曾花很多时间研究和推动企业、政府和公民社会之间对话的职业人士,我深信如果这三方能合作,一些棘手的问题就能够得到更好的处理,而且三方都能获益。我帮助设立的印度公共卫生基金 (Public Health Foundation of India, PHFI) 印证了这一合作方式的有效性。
出于以下两个根本原因,印度在应对医疗保健挑战上处于有利位置:首先,印度可以向发达经济体学习,避免走那些需付出沉重代价的弯路,这一方面印度拥有优势。其次,印度面临着机遇,可以创立新的模式,博采社会各部门之所长,包括企业在调动资源和提供服务方面的组织灵活性,非营利性部门在关怀印度数百万贫困人口方面的慈善形象,以及政府在平衡社会的平均主义思潮和经济对有效提供服务的需求方面的合法性角色。
毋庸置疑,设计出一系列方法以强化医疗保健体系,是对印度政府官员、企业高管、学者以及非营利性组织领导人聪明才智的一项挑战。执行这项任务需要能用一个宏伟的全民目标把全体印度人民动员起来的卓越领导才能。
一个为具备这种领导才能做好准备的印度必须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保健服务,普及人们负担得起的医疗保健服务;更重要的是,要让人们意识到预防性措施的好处。所有这些都应以适合印度社会结构的方式开展。朝着这个方向齐心协力地迈进,应该成为印度医疗保健改革的基石。通过集中精力处理这三个方面,印度将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除自身巨大的医疗卫生压力:新生儿死亡率高;总体预期寿命短;营养不良;霍乱、疟疾、肺炎和肺结核等可以预防的疾病不断爆发;糖尿病、心血管病和癌症病例不断增加;使500多万人深受其害的艾滋病肆虐;有限的清洁水源和基本卫生设施的供应。
作为这项工作的基础,印度应该大力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大致了解一下提供基础卫生服务的情况就能看出,印度在这方面长期存在不足:例如,印度每1,000人只有1.5个病床位。这比巴西、中国、南非和泰国等发展中国家每1,000人3~4个病床位的平均水平低得多,与美国和西欧等发达地区每1,000人4~8个病床位的平均水平则完全无法比。此外,印度每1,000人只拥有0.6名医生和0.08名护士,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近一项报告,全球平均配备水平是每1,000人1.2名医生和2.6名护士。
印度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贫困人口依赖公共医疗体系获得预防性医疗和住院医疗服务;在这样一个国家,卫生基础设施的不足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公共机构承担了93%的免疫工作、74%的产前护理工作、66%的病人住院天数,以及63%的分娩相关住院天数。 这些挑战令人担忧,因为根据目前估计,政府对医院基础设施的开支在未来10年内很可能仅仅以每年2%的速度增长,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应该采取几项措施来壮大专业医疗人员和受过培训的工作人员的储备。医疗保健体系的各个层面都需要管理和引导:出台强硬政策并建立强势机构,努力促进公私合作;鼓励私有部门到农村地区投资;强化资源储备,以确保“全国农村健康计划”等旗舰计划取得成功。尤其是,针对人才缺乏做出的政策改革以及建立至少能满足国家基本的医疗基础设施需求的医疗保健机构。
提供负担得起的医疗保健服务同样重要,这一问题近年来已引起了广泛而全面的讨论。但是印度在这方面也未能实行充分的改革。印度在医疗保健上的支出仅占GDP 的1%,其中只有不到1/4用于具体实施各项医疗保健计划。因此80%左右的医疗开支需要个人自掏腰包也就不足为奇了。只有区区1%~2%的费用由私有保险公司承担,而这些保险主要都是由企业雇主出资购买的。糟糕的是,即便今日,人们也不得不债台高筑或者变卖家产来支付住院治疗的费用,这样做的结果经常是病人不能及时或者根本不能享受医疗服务。
三个方面的行动至关重要。首先,需要实行一系列的政策改革,向最为贫困的国民提供医疗保险补助。 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利用大型合作社和自助团体等组织来拓宽服务范围,吸引非政府组织和私有部门参与进来提供所需的服务,推动成立一个中央数据机构,开展系统的卫生经济研究并发布此类信息以不断取得进步。采取措施鼓励医疗保险服务公司之间开展竞争,推动医疗保险服务向较低收入的公民普及,也将不无裨益。
其次,产品创新非常必要。现在绝大多数医疗保险公司有的仅提供有限的服务,有的仅给予有限的理赔,或者提供的服务和理赔都很有限,并且理赔不覆盖事先存在的病情或门诊费用。为了向更多的人提供服务,保险公司需要设计符合多个收入级别和年龄群体需求的产品,使理赔同时覆盖其他的治疗,提供覆盖范围更广的保险服务。第三,医疗保险不同于其他行业,具备认识到这一点的监管环境对促进该行业的增长也不可或缺。
对于一个主要依赖被动应对的措施来控制疾病的国家而言,提高人们的预防意识可能是改革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裕,由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明显增多,预防或保健措施对于避免这种疾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多数人尚未理解这些措施的重要性。在2025年以前,消费者在医疗保健上的支出可能以每年8%以上的速度增长,支出增长尤其快的是对医疗服务、设备和药品的购买。在印度,由于文盲占到了人口的大多数,很难就卫生重点工作开展教育,能引导人们将支出转向预防措施的教育宣传活动等计划就变得非常重要。
开展大型宣传活动,增强人们的疾病预防和有病早治疗意识,需要井井有条地部署大型公共卫生网络工作人员,向人们宣传吸烟、酗酒、不健康饮食习惯和环境污染等带来的危害。不幸的是,印度尚未完全认识到公共卫生是一门学科,每年公共卫生领域只培养出大约500名专业人员,而在发达国家,平均每所公共卫生学校就能培养出差不多数量的人才。正规组织结构的缺失是设立印度公共卫生基金的一个关键原因。印度公共卫生基金的远大目标是创建能提供高质量公共卫生教育的众多机构,制定公共卫生教育的认证标准,开展政策制定研究,这些都旨在提高印度的公共卫生水平。就印度整体而言,医疗保险程度严重不足,所以还应当投入类似的努力,让印度人民知道如何获得医疗保健服务。
重申一遍,只有社会各部门齐心协力,才能完成这三项至关重要的重点工作:提供更多保健服务,让人们获得负担得起的医疗保健服务,使人们意识到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并了解他们可以使用哪些医疗保健资源。而通常的情况是,政府规划人员、企业高管和非营利性组织由于各自目的的不同,未能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方式协调他们的工作。
从长远来看,通过公私合作来应对一系列挑战(包括需要扩大保险覆盖范围、需要普及卫生教育、需要更好地预防疾病)可以改善印度人民的健康状况。印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经济不断增长,它还需要一支健康的劳动力大军,而社会必须通过对大规模的医疗计划进行充分的投资来培养这样一支大军。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使印度社会整体免受可能将大规模爆发的健康威胁,这些将有助于这个国家最具生产力的资源——印度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发挥其最大的潜力。
作者简介:顾磊杰(Rajat Gupta)是荣誉退休资深合伙人。
本文改编自“A leader for a healthy India”,最早于2008年1月发表在印度《Business Today》16周年纪念专刊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