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电子病历的研发与应用也很热。南方一些地区医院招标HIS,将有没有电子病历作为招标入围条件之一。总的来讲,公司在电子病历的研发投入方面,比较医院渴望优秀的电子病历产品,明显感觉力度不够。当然,美国优秀的EPR/EHR产品对中国用户来说,除了使用需求和习惯不同外,一万美金一份授权的价格也是中国医院很难承受的。
<br>国内电子病历产品按照应用分类,可以分成科研应用和临床应用两类,两类产品在技术和功能方面有明显的不同。国内第一代用于临床的电子病历以支持自由文本录入、录入模板和关键字为特征(军惠第一代电子病历为例),第二代以支持半结构化文档、XML为特征(广州军区总医院为例)。用于科研的电子病历主要支持表格化病历和受限关键字选择录入为主(南京海泰公司产品为例)。自由文本和半结构化病历用于严格的临床科研数据管理和统计有一定的困难;而严格的表格化病历在临床描述能力方面有很多问题,另外,在实际使用中也不方便,往往需要手工重新书写病历,遭到临床医生反对。在技术上找到能够兼顾临床和科研需求的方法十分重要,几个关键技术研究包括:半结构化框架与模板的关系、术语的标准化问题、专科病历的标准化研究、智能化模板的研究等。
<br>上面提到的美国MRI电子病历应用调研中,自由文本或非结构化数据输入使用语音识别方法录入的达到31.7%,笔者对这个数字表示怀疑,也可能我们与欧美用户的理解不同。但是,这个数字提示我们,应该重视语音识别技术的应用,特别是我国在语音识别技术方面有很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虽然通用汉语的语音识别还不能达到实用阶段,但是,“Limited Domain, Larger vocabulary(有限应用领域,长术语词汇)”的专业应用领域非常值得一试,诸如放射报告语音录入系统。
<br>国内由于医疗体制的原因,门诊电子病历一直没有突破,目前门诊医生工作站仅用于开处方和检查检验单据。我们的门诊医生工作量大,没有助手帮助录入,计算机模板等技术无法达到医生手工书写门诊病历的速度。门诊病历的突破有赖于智能模板技术、笔输入技术和语音识别技术的应用。
<br>电子病历模板导致临床高错误率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目前仍然没有结论,需要从医政管理、法律和技术等方面深入研究解决。
<br>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个体诊疗评价体系的研究”课题十分值得重视。该课题的基本思路是将一些中医重要疾病的临床描述标准化(表格病历),在此基础上收集大量临床病历,利用海量数据综合集成分析(以数据挖掘技术为主),开展中医临床诊疗规律、临床疗效评价和老中医经验继承的研究,从中探索以中医药防治这些重大疾病的途径。这是用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古老的中医规律的重要尝试,取得的任何进展都是国际水平的。当然,课题的难度很大。由于缺乏标准化的仪器检查手段,中医对病人特征获取的标准化极为困难,有效控制原始数据的质量是极其重要的问题。另外,临床数据的分析和解释也需要方法学的突破。中医是一门非常独特的学科,与传统西医的基本理论体系完全不同。我们不能指望一个课题解决中医的全部问题。医学是一门十分精细的科学,取得的任何一点进展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这种研究方法对于我们的西医研究,尤其是国内的循证医学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