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西风瘦马

从“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说起-1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5-24 10: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说起-1

正如老包所说,对于MI人士,大家关心的是如何真正做点自己的学问--

纯粹走还原论的道路,会走入死胡同,例如病种分类到底采用何种体系,放射科喜欢ACR,病案室可能喜欢ICD,那么医院信息主管该怎么办?数据存储的时候没有分类标记,将来积累多了,仍然类似于一堆数据垃圾。问题的关键是目前的病种分类是按照还原论思路来提出的,MI人士有否可能,仅仅从“辅助”的角度先比较粗颗粒地,为存储起来的病人信息寻找一个各个医学领域都能接受的分类框架?

而整体论谈多了,也有玄学甚至不可知论的嫌疑,容易沦为清谈--所谓中庸之道,就是要掌握一个度,真理和谬误之间也只有一步之遥!这个度,按照现代科学技术的标准,就是要在实践中“可检验”,就如同政治家的施政方针要有“试点”-检验-反馈,对于医生看病的过程,MI可以提供帮助的地方在哪里?在这些地方MI人可否实施一些东西让医生来使用,比如辅助决策中的策略试探?

复杂性经济学上已经有许多模型极其仿真实验了,当然正如老包所说,社会系统比人体系统松散,甚至允许一定程度的“试错”,而医生面对人体系统时允许的“试错”空间小得多--医学界对社会的公开承诺甚至是没有试错,因此,MI人天天看着医生对病人提供决策,思考着在复杂非线性系统中计算机迄今发挥的作用,会否有一些可以具体实施的计算机应用呢?
发表于 2005-5-24 13: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说起-1

西风瘦马言之有理。

我们不仅要在哲学层次深入思考一些基本问题,并且要选择一些具体问题领域作深入探讨,争取对某些局限问题先取得突破,使之形式化和可操作化,可自动化。
 楼主| 发表于 2005-5-26 11:04: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说起-1

说到“试错”--任何一个人得病而去看医生时,都希望给自己看病的医生是大腕、高手、老中医,即便看西医,在老大夫和实习医生之间肯定选择老大夫。

这里表面看起来是个可靠性高低和经验是否丰富的问题,实际上是个“不放心”--病人希望的是把医生拿自己当白老鼠作试验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也就是允许给医生的“试错空间”越低越好,谁也不希望拿自己做“试错”。

然而,不同于工程领域百分百地允许试错,医学允许试错的空间甚至远远小于社会学--对于医生的伦理学要求甚至要远远高于对政治家的伦理学要求,以至于社会上规定了种种举证倒溯的措施,来从心理上压制医生的试错允许空间--因为,一方面确实存在为了治病而客观上需要的试错,也有因“经验”缺乏导致的错误措施;但另一方面,也确有某些医生责任心不强产生的“错误措施”,这已经不是小心翼翼的有目的有控制的“试错”,而是草菅人命了。

因此,对于医生的试错,我认为有三点可以强调:

一是,医学不是工程学,人体系统的状态空间之复杂性,尤其是其相对于社会系统松散性的诸参量的紧密纠结性,使医生绝对地是处在“信息缺乏”的前提和环境下来提出治疗措施,因而任何治疗措施都必然地带有试错性!

二是,医生虽然允许试错,但应特别注意到,一个措施实施下去,必然会导致人体状态空间的迁移,为了在原有状态空间找到病因、或是影响所认为的病因状态来调适整个人体状态空间,医生“辩证施治”中,对于其所施措施导致的状态空间迁移,始终应该有认识和控制,这才能谈得上治病,谈得上试错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三是,MI人士,天天看着医生的各种试错,不论从自身的学术发展,还是从真正帮助医生救死扶伤,都应该利用计算机和目前兴亡发展的各种复杂非线性理论,去做两件事:
1、认识人体系统,列举人体系统的各种状态和参数,描述各种状态和参数的纠结性;
2、认识人体系统的动态演化,用计算机推演在上述复杂纠结性下任何状态参量的变化可能产生的状态空间迁移,相应地为医生治疗措施在实施之前提供仿真。
 楼主| 发表于 2005-5-26 20:56:0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说起-1

转抄一段系统生物学的定义:
系统生物学家胡德(Leroy Hood)提出,应该把生物学视为一门信息科学[1]。这个观点包含有三层意思。首先,生物学研究的核心——基因组,是数字化的(digital)。生物学与所有其他学科,如物理学、化学、地理学,是完全不一样的科学,因为生物学以外的学科都只能通过类比的方式(analog)进行分析。既然生物学研究的核心是数字化的,因此生物学可以被完全破译。从理论上说,我们对生物学的把握应该超过其他任何一门学科。其次,生命的数字化核心表现为两大类型的信息,第一类信息是指编码蛋白质的基因,第二类信息是指控制基因行为的调控网络。显然,由一段DNA序列组成的基因是数字化的。值得强调的是,基因调控网络的信息从本质上说也是数字化的,因为控制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也是核苷酸序列。生物学是信息科学的第三层意思是,生物信息是有等级次序的,而且沿着不同的层次流动。一般说来,生物信息以这样的方向进行流动:DNA→mRNA→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细胞→器官→个体→群体。这里要注意的是,每个层次信息都对理解生命系统的运行提供有用的视角。因此,系统生物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尽可能地获得每个层次的信息并将它们进行整合。
发表于 2005-5-27 12: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说起-1

最初由 西风瘦马 发表
[B]一般说来,生物信息以这样的方向进行流动:DNA→mRNA→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细胞→器官→个体→群体。这里要注意的是,每个层次信息都对理解生命系统的运行提供有用的视角。因此,系统生物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尽可能地获得每个层次的信息并将它们进行整合。 [/B]


上述论述很是精辟。

但在进行各个层次知识的整合时须注意数字机制和模拟机制之间以及知识运算或推理与知识映射之间复杂的转化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05-5-27 17:55:0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说起-1

确实,各个层次内的整合已经非常复杂了。
然而,还存在层次之间的整合。
这些,仅仅是从系统生物学角度考虑问题--可以把对象拆分、反复试验、弄死都没有问题。
系统医学,一方面需要系统生物学的成果,用以建模。
另一方面,如同周东豪所说,除了需要自下而上,还需要自上而下--医生处理的对象,如同社会学家,是不能拆分、不能单独调节某一个人体参量的。
医生不得不面对的是:信息绝对不对称下,人体不能反复试验的条件下,必须提出与病魔的搏弈对策。
发表于 2005-5-28 09:48: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说起-1

科学认为:

一元或二元系统是决定性的,根据其初态能预知其未来任何时间的状态;

但三元系统(即三体问题,如地球-月亮-太阳动力系统)是不可预测系统,无法预知其未来。

BMKI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理性机制向非理性机制转化问题(网友们可仔细阅读BMKI的有关文章,并希望能对此获得伟大的科学成果)。在这方面还原论学者过于天真(但我对他们仍然十分敬佩,因为他们很多观点(当然不是全部)是正确的)。爱因斯坦的宇宙终极公式的设想当然更是天方夜谭。

对此,我可以不无骄傲地说,对复杂、动态、伤残(泛系理论语)信息系统生命系统来说,BMKI提出的所谓“罗盘-灯塔”策略几乎是唯一可操作的策略。
 楼主| 发表于 2005-5-31 19:48: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说起-1

谢谢老包的一针见血!

庞加莱的“三体问题”,确实说明了医生面对人体系统时的无奈!

基于这种认识,MI人士也不是无可作为--辅助决策,是目前应该可以行动的地方。
问题只是,从生物学能拿来建模的东西,仍然太少;医学本身的还原论倾向,也确实需要加以纠正。

我还没有听说过政治家谈论问题时纯从还原主义来说话、决策。
那么医生呢?
MI人士可能还要肩负着开导医生的角色--就如同,物理学家已经抛弃了还原主义的时候生物学家却又拾起了还原主义。也许,MI人士在还原论的失败上会比医生能有更多的切身体会?
 楼主| 发表于 2005-6-14 14: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说起-1

对于国家把医学家纳入到工程院士这个尊号序列,我始终感到恶心!
<br>
<br>我是学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的,也许是成天游走于医学和工程两边,总在感受着两者间的泾渭差别:医学更多的是经验和没有确定目标的操作,工程更多的是计算和目标可测量可计算的操作!
<br>
<br>虽然医学中现在越来越多地使用机器来提供人体更多的诊断信息,但也仅此而已!而医学更主要的任务,不是诊断,而是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工程化程度如何?即便在使用较多工程技术的诊断领域,工程技术除了收集了更多的病人数据,对于真正的诊断--对人体趋病的状态及其根源实行决策--工程技术又有什么用呢?
<br>
<br>也许,是成天游走于医学和工程两边,造成了心理分裂?
 楼主| 发表于 2005-6-14 15: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说起-1

一方面,如果专精的医学家需要划入工程院士范围,那么专精的政治家们是否也应该划入工程院士范围?
<br>
<br>另一方面,学术上的探讨,不知道医学家们和桥梁专家们在一起会探讨些什么?
<br>
<br>我倒觉得,医学家和政治家倒能聊到一块儿:工作对象的多变量非线性和复杂性、决策时的信息极度不完备与策略不确定性、相应产生的搏弈对策空间的各种可能性和对搏弈空间的引导--
<br>
<br>说白了,就是赌博性,会远远大于工程师!
 楼主| 发表于 2005-6-15 12: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说起-1

由于医生的赌博性远远大于工程师,其相应的思维方法、价值标准都会有很大不同。
<br>
<br>MI人士,算作是医生还是工程师呢?我理解应该算作是工程师,但是应该对医生有切身的理解,就如同概率论祖先们对赌徒的理解一样。否则,出不来概率论,也出不来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对医生的真正帮助。
发表于 2005-6-15 12:47: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说起-1

<!--quote-西风瘦马+2005-06-15 12:17--><div class='quotetop'>引用西风瘦马 &#064; 2005-06-15 12:17)</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1-->由于医生的赌博性远远大于工程师,其相应的思维方法、价值标准都会有很大不同。
<br>MI人士,算作是医生还是工程师呢?我理解应该算作是工程师,但是应该对医生有切身的理解,就如同概率论祖先们对赌徒的理解一样。否则,出不来概率论,也出不来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对医生的真正帮助。<!--quote2--></div><!--quote3-->
<br>
<br>
<br>医学思维确实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一点与赌博有类似之处。
<br>
<br>我理解,“MI人士”应该是深刻理解信息学思维的医生,或深刻理解医学思维的信息学工程师。
 楼主| 发表于 2005-6-16 15:48: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说起-1

现在有人在谈“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
<br>
<br>如果这是把常规的一些护理工作整理成为一个必须遵循的流程,到了某一个时刻,某个护士就要记录某个数据、注射某种药物、调整某项呼吸机参数,让护士就像《摩登时代》中工业生产线上的工人那样跟着生产流水线规定的节奏走,也许还能实现一部分。
<br>
<br>但是如果把这个概念扩大到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工作,那就是典型的医学还原论!
 楼主| 发表于 2005-6-17 19: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说起-1

现在的“疼痛治疗”中,对三叉神经疼痛的典型治疗,是用射频治疗仪将三叉神经杀死--这算是治疗吗?
<br>
<br>就如同对海洛因上瘾的吸毒者,最简单的做法是割掉兴奋中枢--这样就不会有瘾了。
<br>但是,这样,这个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了--失去一切兴趣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05-8-5 14: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说起-1

最近读《万物简史》(History of Everything),吃惊地得到了这样一条信息:
<br>人体细胞数目约1亿亿个,生活在每个人体上的微生物(就是抗生素要杀的那类东西)竟然10倍于人体细胞总数--换句话说,寄附在人体身上的微生物,实际上是我们人体的组成成分!
<br>比如,消化系统中,如果没有这些微生物,人是不能进行正常消化的。
<br>由此,人体的疾病若由这些微生物的变性引起,比较中医和西医的做法:
<br>-西医是杀死所有的变性微生物;
<br>-中医是祛邪扶正,即想方设法把引起微生物变性的根源去掉,同时尽量招安这些变性微生物,使其改邪归正。
<br>
<br>实际上,我们这么多年接受西医的结果,是我们的人体已经被改造为“非我”了--本来四万单位的青霉素能其作用的,现在800万单位也不够了,即我们人体内本属于我们组成成分之一的微生物群落,已经变异了!
<b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