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8-6-11 10: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edsoft 于 2008-6-10 17:19 发表
看来这是位海归人士啊,而且还对行业的情况比较熟悉,dossia以前我就没听说过。
但目前的情况,据有人试用,不管是微软还是google等,都处于很初级的阶段,其信息涉及少,没有针对医疗信息做深入研究,严重的炒概念阶段,前段时间就有 ...
对这些情况,我也是从网上得知的。谈不上很清楚。因为和自己的工作相关,所以比较关注。看法完全是我个人结合了工作中的一些经验教训有感而发。
个人觉得,为什么M$FT、Google等等都对platform感兴趣,主要是因为在美国,绝大多病人都是主要在小诊所就医(所谓小诊所就是只有一个或几个医生的诊所,从家庭医生到各种专科医生的诊所)。而病历又完全分散在每个医生、大医院、化验检验所(这往往也是独立的)、Radiologist(有些也是独立的)等等处,病人并没有一本完整的纸质病历。显然,如果有一个platform可以汇总分散在各处的病人病历,将非常有助于提高医疗效率、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率等等。然而,美国的国家制度又没有办法让HHS(Dep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一家独大来进行。所以在美国医疗制度问题越来越多、小布什和参众两院于2004年开始不断强调HIT (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重要性之际(个人以为主要是美国政府针对老年人的医疗保险medicare和medicaid往往是医院、诊所等的大客户,而medicare/medicaid越来越入不敷出),interoperability(互用性?)一下子hot了起来。像什么CCHIT、CCR等等都是那以后冒出来的。其实相对于早期EDI在金融行业的发展,实在是有点晚了的说(主要是没有啥利益)。现在应该算是战国时期,即使M$FT的HealthVault前两天刚刚钓到了HMO中的巨擘Kaiser Permanente(就是那个化了4 billion-40亿美金-从EPIC搞个EHR却搞砸了的),那也只是KP的9百万用户有可能使用而已。当然,既然M$FT/Google/WalMart都来了,其他小公司就基本没戏了(对于PHR这种敏感信息,名头还是很重要的)。
个人以为,关键还是在保险公司或组织(managed care organization - MCO),比如medicare/medicaid/HMO/PPO等等。如果他们真的投诚了,那战斗就结束了。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是Blu-Ray和HD-DVD之争,大众用户相当于病人,各个media集团相当于保险公司和组织,各个硬件生产商相当于HIT公司。光是一个Kaiser Permanente一年的revenue就近40个billion,搞个EHR项目都是4个billion的说!一个CERNER(估计是你所说的HIT公司之一)一年也就1、2billion的revenue ,而且还在下游,话语权很弱。当然,HIT公司的业务不在于此(就像Toshiba在HD-DVD完了之后也没死一样),但如果M$FT/Google/Dossia的platform成了气候,各个HIT公司就不得不转而支持该platform而放弃自己在interoperability方面所作的努力。
至于在电子病历系统中使用Microsoft Word,我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信息的结构化和标准化当然是我们的目标,但现实情况却往往十分复杂。关于病人的信息分布在各处,并且包含各种形式,有paper、dictation、typed documents (Word/RTF/TXT/etc)、scanned documents (PDF)、FAX、film、digital pictures等等。要想一步到位实现,目前还不太可行。理想或是理论上,最好是把所有关于病人的信息以ontology来组织;在实际上,如果能把一部分codify(比如medication/PMFSH/etc),一部分narrative、比较idiosyncratic的(比如HPI/Assessment/etc)加以分类(taxonomy)并tagging,一部分仍以完整的文件形式(比如scanned documented/FAX等等)加以分类并tagging,就前进了很大一步。个人以为,对于占大多数的独立行医的医生来说(其实诊所就是一个small business自负盈亏),使用电子病历的motivation无外乎1、insurance公司要求或给钱(P4P – Pay for Performance);2、确实能提高效率(快速获得信息、信息共享等等);3、确实能减少医疗事故(医生的malpractice insurance医疗事故保险费用相当高)。至于能数据收集和mining等等,都是比较远景的。目前来说,对于第一条,如果没有P4P,那么保证medical coding(CPT/ICD/etc)的正确就比较重要,因为这些都是向insurance公司要钱用的;对于第二条,电子病历确实比pull paper chart快不少,但如果病人多为first visit,那效率就要打折扣了。至于要想设计出一个完美的快速输入界面给医生用(对于hourly rate比较低的family doctor可能还行),那就太难了(template/tablet/speech recognition/etc都fail了)。还是要适应医生dictation的习惯,那transcriptionist使用Microsoft Word就不可避免了;对于第三条,要想达到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恐怕不太现实,目前来说,也就drug-drug interaction的信息对于医生来说还比较受欢迎。其他如SNOMED CT等都很难符合每个医生的要求(很多医生都没有听说过)。
我觉得,需求分析很重要。纵向分析目前整个流程中各个环节的效率,估算未来使用系统后的各个环节的效率;横向比较目前病人就诊情况的各种类型(比如first visit的病人、单一chief complain的病人等等)、医生行医的类型(专科类别等等);再加上估算系统实现的各个部分所需的代价。统一量化分析后来决定如何组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系统。理论上的可行性往往到了现实中就要打不少折扣,而且人的惰性又非常大,就像那句英语”Don’t fix it if it ain’t broken.”用scanner和fax存储和传递paper document仍很有市场,HIMSS上好像都有广告。
上述情况或许和目前国内的情况有些脱节,但我觉得随着国内医疗改革的深化,医疗保险制度和小病进社区、大病上医院等等的变化,将来也有可能出现类似的问题和需求。当然,美国的医疗制度的缺点也很明显,看过大胖子执导的sicko就可窥得一斑。
Google时无意中发现了这个论坛,获益良多,希望能和大家多交流。谢谢。
[ 本帖最后由 bblewis 于 2008-6-11 10:32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