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第一个单机版his软件开始至今,医疗软件市场风起云涌,大大小小的公司层出不穷,产品的形态和市场的策略也都不尽相同。
本人总结了一下,主要有这么几类公司:
全国型his公司,众邦、达因、瑞得、金仕达卫宁、东软、创业等。
区域型his公司,重庆有中联,广东有惠通,浙江有东联和联众,深圳有科文和天方达,东北有用友,湖南有鑫卫
社区卫生信息化,深圳罡正,清华亿康,清华同洲,望海康信
防疫信息化,成都道源
妇幼保健信息化,海南慧思
医院成本核算,望海康信
大量的 pacs,lis 公司
……
在近半年来本人参加的各种投标活动中,很多曾经熟悉的公司已经很难见到,典型的有:
广东巨龙:随着高鹏和曾健的先后离去,该公司已经很少在市场上活动。
达因军惠:在合并了军惠安不长时间后,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周东和胡长青先后离开,人员规模也大幅度收缩,基本退出市场。
清华亿康:曾经在社区卫生信息化做了不少工作,现在该公司好象已经不复存在。
……
目前还在市场上存在的公司也大都经营状况不佳(一直盈利能力较好的华东某大公司今年上半年的回款与应收款的比例竟然达到一比十,面对急需偿还的巨额贷款,公司老板只得寻求股权出让以套现)。
有句老话:只有不景气的公司,没有不景气的行业。那么医疗软件行业呢?
请大家探讨:
这个市场的厂家怎么样才能有出路呢?
什么样的公司形态和产品形态才能支持厂商赢利呢?
本人认为,厂商的赢利能力将直接决定其对客户的服务质量,因此全行业的亏损,应该直接损害的是客户的利益。这些应该都是客户不愿意看到的吧?
请大家畅所欲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