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064|回复: 39

HL8的探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7-5 21:4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L7作为医疗信息产品之间数据交换的重要标准,得到了愈来愈多人的关注。我在想:
[B]为何中国人不能制定自己的标准让老外臣服?
为何我们总要跟着别人的屁股转?
为何不同供应商的应用软件不能像好朋友那样,互相亲切沟通?
如果每个行业的IT应用都要自定一个所谓第七层协议,那么多的XX7谁能学的来?[/B][/COLOR]
我尝试着用一个通用的XX8协议来一统天下算了,如果大家认同,帮我捧个场,共同把它推向国际标准的地位,谢先啦!

QQ/ICQ作为深得广大用户的喜爱聊天工具,拉近了朋友、恋人们的距离,可惜程序与程序之间尚无这类沟通工具,可能是因为程序是没有感情的软件而已吧。我认为既然程序是实现人类信息需求的重要载体,就不能使他们之间各自绝缘,唯有利用程序间的友好协作,才能实现人类更高的需求目标。参考已有QQ通讯协议,我将程序拟人化,赋予其“虚拟感情”,自创的QQ通讯协议在线事务处理扩充版,终于拉近了程序与程序,或者说分布式应用软件之间的距离。我开发的基于此协议的任何产品,启动时候通过自创的网络虚拟总线,寻找自己的“好友”,既包括有生命的用户,也包括无生命的软件。隐含情况下所有我的应用软件,各自将对方加入好友列表。遵循本协议的第三方软件,也加入我的QQ交际圈,从而相互协作完成程序主人要求的复杂在线事务处理任务。当然某程序“不高兴”的话,也可拒绝对方把自己加入朋友清单。
这个扩展的QQ彻底改变了客户使用应用软件时的枯燥乏味,例如医生碰到疑难杂症,通过她与单位内老郎中聊一聊,也许就轻易给病人对症下药。当然我的QQ集成到应用软件中的本意是帮助同事之间、程序之间、人与程序之间实现高效沟通,协同工作,如果员工沉迷于与工作无关的聊天,那不是我的本意,管理者可以通过检查员工的程序日志文件进行监督。
人和某个程序互结为好友后,使得系统维护管理方便和及时,您可以远程收集各好友程序运行期间的日志信息,尤其是出错信息等重要数据,以利系统分析员找出bug,或者克服系统性能瓶颈。
我的QQ仅限于企业内部网内使用,无需客户申请国际互联网连接!如果能接入外部网,外部QQ与内部QQ互不影响。客户如果需要,我可以实现内外转换的QQ网关,将内部QQ号与外部QQ号捆绑在一起。由于内部QQ协议的外延扩充,OLTP(在线事务处理)等多项面向ERP(企业资源规划)的功能,不能在网外起作用,只能实现一般的聊天功能。

[B]为何天上的星星像人群一样拥挤,而地上的人们为何又像星星一样的疏远?[/B][/COLOR]
我希望可怜的各厂家应用程序们不再发出像人类这样无奈的哀叹!

欢迎进入我的网站了解更多信息 http://www.lkkj.net,欢迎仍砖头!
发表于 2004-7-5 22:40:33 | 显示全部楼层

HL8的探讨

想法很好,很有勇气。 :B-D:
可惜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楼主| 发表于 2004-7-5 23:36:15 | 显示全部楼层

HL8的探讨

[B]世上本无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便称之为路![/B][/COLOR]

那个软件巨无霸,不是先“擅自”制定一套企业标准,然后等用的人多了,就成了所谓的国际标准? 微软的Windows API就是这样的典型!您能说他们是软件流氓吗?

我花了五年时间跟踪HL7,DICOM3,仔细研读了所有标准英文原文,原来越感觉所谓的标准不过就是那么回事,甚至某些细节制定的水平稍显低劣。

可叹啊,虽然我对之有点不敢冒,为了迎合国际化,我只好屈就地支持了这些标准,尽管我的QQ基于明文的“哥俩好”协议,已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而且能通用于各行业,尤其是炒得很热的ERP。就算这是一种高尚的冗余吧。
发表于 2004-7-6 00: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HL8的探讨

最初由 bb88qq 发表
我花了五年时间跟踪HL7,DICOM3,仔细研读了所有标准英文原文,原来越感觉所谓的标准不过就是那么回事,甚至某些细节制定的水平稍显低劣


能否请您谈谈,经过五年的跟踪后,发现HL7有哪些不足的地方?还可以作哪些改进?
发表于 2004-7-6 07:47:26 | 显示全部楼层

HL8的探讨

你们的指纹挂号有实战经验地点吗?
发表于 2004-7-6 09: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HL8的探讨

或许有一天(希望是100年后)中国强大了,有自已的航空母舰,有自已的超级CPU,有自已的......这个任务也许可以完成。
我想这个计划还是留给下下下下一代中国人去完成吧!
目前我们需要做的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楼主| 发表于 2004-7-6 09: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HL8的探讨

我的指纹挂号即将有第一个吃螃蟹者。
对方医院一直抱怨同一个病人在HIS系统中经常有多个PatientID号,使电子病历无法正确归档病人资料。每个指纹TIF文件92K,1万个病人检索时,比普通条码要慢2秒,对计算机CPU要求较高。
欢迎有更多客户试用我们的指纹挂号系统,前3家赠送DNA基因排序比对及三维重建软件一套。
 楼主| 发表于 2004-7-7 15: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HL8的探讨

人类为了满足自己“泡妞”(开玩笑而已),发明了那么多网上聊天工具,从最早的ICQ,到OICQ、MSN、AIM...,而让程序们通过枯燥的XX7沟通,我来个人神(人软)共享的LKQQ替它打抱不平。

程序与程序结为好友后,可以互相“关心”,共享数据。甲程序需要什么数据,只需向“哥们”乙程序打个招呼,即可有求必应。不必像HL7那样限于有限的最小数据集。甚至可以私下“约会”,例如甲程序嫌好友乙程序跨计算机沟通不便利,可以将乙程序文件下载到本地(引诱其私奔),并在本地启动前来赴约的乙程序,且关闭远程的乙程序。总之人类玩的那些把戏,程序之间皆可仿效。

利用这个功能还可以方便实现软件安装部署的自动化,使得C/S结构的系统也能像B/S结构那样,只升级一台机器,全系统以DOMINO方式都升级,这种技术算是我的首创!

数据库复杂的触发器只能内部调一个存储过程,无法及时通知那些正在用相关表的客户,借助LKQQ管理的程序之间的朋友关系,一旦某程序改变了数据库,LKQQ广播给所有朋友程序,实在容易至极。我的医学软件涉及到的近十种任务清单自动刷新正是用的这一机制。

朋友无隐私,谁在线谁离线一目了然,可实现有的放矢的内线广播,避免盲目域广播,或者定时器不停查询数据库带来的网络负荷激增。
发表于 2004-7-7 16:53:10 | 显示全部楼层

HL8的探讨

最初由 bb88qq 发表
[B]我的指纹挂号即将有第一个吃螃蟹者。
对方医院一直抱怨同一个病人在HIS系统中经常有多个PatientID号,使电子病历无法正确归档病人资料。每个指纹TIF文件92K,1万个病人检索时,比普通条码要慢2秒,对计算机CPU要求... [/B]

如此说来,太慢了,如果是尝试,人脸识别更具先进性
 楼主| 发表于 2004-7-7 18: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HL8的探讨

指纹识别速度是非线性的,满足工程需要就行。

不妨这样分析估计一家医院的病人客户:一般500万人的城市,差不多有100多家医院,平均每家医院拥有5万人的客户就不错了,大型医院可能多出2-10倍。就算指纹识别速度与记录数成线性关系,10万病人库查询时间也就20秒,要知道不熟练的打字员,同样的时间也打不了几个字。考虑非线性关系后,可能5-10秒以内可以匹配出结果。如果再优化算法,或者使用分布式计算,大型医院3秒以内还是有希望的,现在还很难说,我需要一定的时间去试验和研究算法。

考虑到识别速度问题,这项技术目前主要是面向中型医院推广。

基于LKQQ的分布式计算目前正处在紧张的试验阶段,已有阶段性成果,估计再过1至2个月,应有更成熟的成果了。

LKQQ内记录了每个客户机上当前的CPU占用率、有效未分配内存等信息,遇有高强度计算任务的程序,可以判断其好友程序所在CPU的资源闲置度,合理选择其他CPU分担计算量,例如匹配指纹库时,挂号终端CPU,可以邀请当前无事可做的其他CPU帮忙各分配一块匹配任务,谁先找到匹配值,向一起合作的其它CPU发个QQ消息,所有CPU终止匹配以示“庆贺”,申请合作的CPU快速而“高兴”地得到结果值-转换后的短码PatientID。

如果这一技术下月能突破,估计大系统环境下的指纹识别速度可以达到1秒。到时候再告诉你好消息。

至于你说的脸部识别计算量更大,我看这个环境下应用不是太合适。
 楼主| 发表于 2004-7-10 14: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HL8的探讨

能否请您谈谈,经过五年的跟踪后,发现HL7有哪些不足的地方?还可以作哪些改进?


HL7明显的不足是其最小数据集,限制了应用程序间可交换的数据范围,而且跨平台实现起来困难。医学数据错综复杂,最小数据集只是杯水车薪。DICOM标准是在对数据库技术失望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没想到后起之秀-面向对象的数据库Cache处理多维复合型数据游刃有余。

例如坛子上有人在问如何通过HL7传递文件,似乎尚无人给出满意的答复。而用LKQQ传输文件轻而易举。
发表于 2004-7-12 19: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HL8的探讨

FTP传文件还不够吗?干吗要HL7传文件?
发表于 2004-7-13 08: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HL8的探讨

看来11楼似乎没有理解HL7标准的真正目的:)
发表于 2004-10-15 06:42:53 | 显示全部楼层

HL8的探讨

bb88qq 跑到这里来煽动造反啦。

在中国 PACS 论坛我对提倡搞中国 DICOM 标准、中国 PACS 标准的人大泼冷水。往往要搞所谓中国标准的人,首先看不懂、学不会国际标准。要做一个更高明的东西至少要学会、学好现有的东西,才有资格批判和改进。况且一个标准并不是比先进,比高明,而是比兼容、比灵活。

在 2002 年北京开的一个标准会议上邹鲁民也说了中国的 DICOM/PACS 标准是不能做的。在去年卫生部召集的标准会议上,发生了厂商与政府官员对持的疆局。

标准是为了国际上的兼容。再说大医院的设备全是进口的,做中国的标准无疑是死路一条。
发表于 2004-10-15 08: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HL8的探讨

JB在以前关于HL7中文翻译是否必要的讨论中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我个人对DICOM和PACS类的标准不熟悉,不知道上次讨论与本次讨论是否有内在的关联。

对于是否实行与国外一致信息交换的标准。个人观点如下:
1。信息标准有其本身的科学性。比如HL7模型,是HL7各成员在领域中多年努力的成果。信息标准的背后是医院运作的标准化和合理化。——对此,单纯为了信息标准而推行信息标准完全无助于改变现实。更重要的是实现运作的标准。——就此而言,JB的观点得到支持,将国外标准用来好好学习,以此改进医院动作,其意义更加重要。
2。信息标准有其内在的技术壁垒作用。比如DVD标准。如果一味跟着国外的标准走,难免最终落入圈套。尤其是在国内外HIS厂商实力不足的前提下,实行由国外HIS厂商提出的信息标准,无异于自杀——对此,如果为了提高医院的运作管理水平,而牺牲国内企业的利益,最终吞下苦果的必然是国人

在技术水平与技术壁垒的面前,个人有下面想法:
全面学习国外的医学信息学标准,加以改造,加入一些符合国情的元素,制订与国外兼容,又符合中国国情的信息标准(就如ICD-CM)。并且逐步要求在国内提供产品的HIS厂商——不管外资与内资——必须符合该标准。

这样,既可以学习到先进的东西并为我所用,又可以筑起一定高度的技术壁垒,保障国内企业的利益。

另外,我十分欣赏IRONSTONE等关于“HL7本地化”的观点,并认为十分值得沿着这方向努力。正是考虑到以上这许多因素,我才认为HL7的中文翻译工作十分有意义。这一观点与JB的观点有分歧,请指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